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来源【阳泉日报】
收获机工作中
10月26日清晨,位于平定县冠山镇河头村的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作物试验田里,一排排玉米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一台收获机在田间满负荷穿梭,将玉米连秸秆一起“吞下”,向田边的卡车“吐出”摘穗剥皮的玉米,一口气开动。
机收工作的该地区为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区,面积约4亩,采用两行玉米混栽两行大豆的模式。 大豆玉米成了“邻居”后,市保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人员在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精心对试验田进行日常管护,努力实现“一地双收、扩粮稳”的目标。 现在,在富硒田地里秋收的繁忙景象,传递着“四季丰收”有效果的信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 为了使这一栽培新模式在我市落地推广,市农业农村局年初开始着手推广,确定在建设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的过程中,在富硒作物试验田专门划出一个区域,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先行先试。
市保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平带领农业工程师从早忙到晚地在试验场工作,见证了大豆玉米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 “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新模式的同时,还协同专家同步进行不同品种富硒作物的标准化培育。 于是,我们在这里试制了十几个品种的玉米和五个品种的大豆。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根据富硒作物标准化培育技术要求,选择生物制剂富硒肥料,抓住关键施肥时机进行喷施。 ”。 李海平说。
农业工程师捡玉米
从整地、施肥到除草、病虫害防治,影响试验田内大豆玉米繁荣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研究院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心血。 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志强教授经常与市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市保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探讨。 记录作物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探讨合适的新技术应用,探讨硒元素更好转化吸收的方式……学术派专家和农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思想频繁碰撞擦出了许多火花。 “我们在品种选择、培育上下功夫,对作物生长期的日常管理保护也要求很高的标准,尽可能采用国内领先的技术。 一是做好富硒地区适宜种植的各种作物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二是努力使首次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达到预期效果。 ”市农业和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毕建华说。
新模式、先进技术、精心管理、保护、释放协同效应。 金秋时节,试验田里的大豆茎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荚里的籽粒。 李海平立即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大豆人工采收工作。 “10月初,大豆成熟了。 为了不影响玉米的种植,我们选择了人工收获的方式。 据初步估算,一亩地的大豆可以收获一百多斤。 ”李海平说。
一个多小时,实验田的玉米机械收获工作就完成了。 李海平说:“今天有玉米收获机下田,工作效率很高。 农业工程师只要捡起地上散落的玉米棒就行了。 几天后,我们又打算深入挖掘土地,施秋肥,为明年试验田更好地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只有代表的观点。 全国党媒体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