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十三五”开局之际,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部署在坚定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其中,“解决种子和耕地问题”备受关注。 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首次提到解决种子问题。 这项任务具体体现在“打好种源‘掐脖’技术攻关,立志打好种业翻身仗”“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等。
如何理解种源“掐脖”? 如何重振农业? 如何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 红星新闻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国家混合大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水稻专业委员会主任彭苏。 彭苏以水稻和大豆为例,分析了上述问题。
大豆几乎完全依靠进口
“挂在脖子上”主要是指饲料用谷物
“主要粮食有‘挂在脖子上’风险的,主要是饲料用的粮食。 ”彭苏说,中国的主要粮食有粮食和饲料粮两种,其中粮食以水稻、小麦为主,主要用于满足居民的粮食需求。 饲用粮谷以大豆、玉米为主,是畜禽必需植物蛋白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其中,在粮食方面,国内能自给自足的饲料多依赖进口。 “这里的进口是指商品的大豆。 有限的耕地基本用于种植粮食,大豆基本依靠进口。 大豆进口出现问题时,饲料用的粮食有时会“挂在脖子上”。 ”
彭苏解释说,目前从水稻、小麦到玉米大豆、蔬菜水果,大部分种子都是一次性的。 像以前的常规品种一样,当年种完可以留种,第二年又可以继续种,所以种植者需要每年购买新的种子。 国内也有大豆种子,但在抗病性、产量、出油率等诸多方面与进口种子存在不小差距,国内大豆种植几乎被进口种子垄断。 所以我国东北地区现在几乎不再种植大豆,严重依赖进口。 有限的耕地大多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以保证粮食。
想要开发同等或接近同等质量的种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同时,国外种子都申请了专利。 因此,“掐脖子”种子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好种子,根本原因在于种子的研发水平,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 因此,有必要突破资源“掐脖子”的技术难关。
“水稻的情况与大豆正好相反。 ”彭苏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杂交大米育种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各种杂交大米的良种,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国外相关企业付钱给我们购买混合大米育种的部分专利使用权。 另一方面,大豆则相反,由于至今自主开发的品种无法替代,对涨价缺乏谈判权,主导权完全交给了对方。 “为了解决‘掐脖子’的难题,现在大豆走的路,一直以来都是水稻走的路。 ”
“中国化工集团花了400多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其实是购买了育种等先进核心技术。 ”彭苏表示,农业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科技水平已经成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更好的种子,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农业最先进的技术主要体现在育种技术上,分子水平的基因育种技术已经很普遍。 培育水稻新品种,大约需要8年到10年。 所以对大豆来说,还有一场“持久战”。 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国内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水稻成功的先例,大家对这类行业的颠覆充满信心。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水稻专业委员会主任彭苏和袁隆平合影
不断追求亩产,研究开发水稻
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
在重整耕地工作的同时,这项任务还提到,要解决耕地问题,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这18亿亩“阵地”对粮食生产意味着什么? 彭苏说,只有好种子,没有土地种子也不行。 有了充足的耕地,才能实现粮食的稳定供应。 所以,保护好18亿亩耕地,是长远之计。 在追赶先进水平、努力提高大豆育种水平的同时,国内有人不断寻找新的“阵地”。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袁隆平院士。
“在业内人士看来,袁院士不仅是农业科学家,更是战略家。 ”彭苏说,袁院士和他的团队不断突破杂交水稻亩产1200公斤,开发水稻等耐盐碱品种,在外人看来可能锦上添花,但有时这些可能会给雪中送炭其实就收益而言,杂交大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投入效益逐渐下降。 对大多数杂交大米品种来说,每亩800公斤是门槛。 就像抛物线一样,到了这个临界点,随着投资效果会提高,但过了这个点,投资会继续增加,效果会逐渐下降。
为什么袁院士等相关人员还在继续追求更高的亩产呢? 彭苏解释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将变得每亩宝贵。 在某些情况下,粮食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经济价值。 那时考虑的不是收益,而是确保足够的产量,能够实现更高亩产的技术变得重要。 提高耕地亩产,无异于加大耕地面积。 同样,开发水稻等耐盐碱品种也是同样的想法。 据目前估算,将目前可改造的盐碱土壤全部种在上海水稻上,稻谷总产量相当于1亿亩耕地的水稻产量。 水田立体生态系统
水旱轮作粮经复合型模式
成熟日精确到天,温度和阳光不会浪费
努力提高大豆育种水平,技术实现粮食储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寻找新的“阵地”,实现粮食蕴藏,不仅要靠上游企业和专家团队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 “通俗地说,产业化就是让种田的人赚钱。 这样,就有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形成良性循环。 ”彭苏表示,他相信“种稻致富”很快就能实现。
“用袁院士的话来说就是‘曲线财富’。 ”。 彭苏表示,目前比较成熟的方式有水旱轮作粮食复合型模式和稻田立体生态种植模式。 其中,旱轮作粮食经过复合型模式,利用水稻收获后田间空档期,种植草莓、大蒜、食用菌、川芎等经济作物。 采用这种模式,每亩经济效益平均比以前多数万元。 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种植时间不同,他们改良了水稻品种,使水稻成熟时间精准上天,基本第一天水稻就收获了,第二天正好是经济作物播种的适宜时间,避免了温度和阳光的浪费。 这也是基于成熟的育种技术。
水旱轮作粮食复合型模式、稻田立体生态系统稻虾联合饲养模式,已取得较好效果。 据《2020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介绍,2019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到4110亿元,其中小龙虾养殖业产值约710亿元,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440亿元,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2960亿元。 小龙虾产业是消费导向的渔业融合型产业。 2019年,中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达到208.96万吨,养殖总面积达到1929万亩。 分养殖模式看,小龙虾稻田养殖最大,产量177.25万吨,稻田养殖面积1658万亩,分别占小龙虾养殖总产量和总面积的84.82%和85.96%,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栽培总产量和总面积的60.46%和47.71%万亩
“用稻渔栽培的稻有特别的品种。 ”彭苏表示,这两种模式都是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通过水稻品种改良帮助农户增收的。 其中稻田立体生态饲养模式为:因饲养鱼贝类,农户不使用农药化肥。 同时鱼虾粪便提高了田间肥力,使该模式更环保。 而且,最令人兴奋的是,这样的变化给更多的农户带来了真正的利益。 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中国的农业自然发展了。
红星新闻记者林聪
编辑官莉
回答者供图
下载红星新闻,报纸有奖!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