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作者:时一平殷瑞锋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9652万吨,比2020年减少381万吨,2020年突破1亿吨,创历史新高后有所下降。 这是中国大豆进口持续增长中暂时回落的插曲,还是中国大豆进口由增转减的拐点? 笔者认为,呈后一种趋势,无论是从大豆进口数量的变化,还是从大豆供需的趋势来看,中国大豆进口拐点都已经大概率到来。 因为即使将来一个时期有增长,那也是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引起的短期变化,一旦形成趋势,很难再有大的逆转。 从进口数量变化看,中国大豆进口已度过快速增长期,进入缓增长、由增转减的区间。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大豆在中国长期以来是优势栽培品种。 1995年前,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很少,国产大豆在满足消费的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净出口。 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量加速扩大,到2013年,以每3~4年1000万吨,从2014年到2017年每1~2年1000万吨,2017年9554万吨的阶段创下新高。 2018年、2019年受中美经贸摩擦和国内非洲猪瘟生猪生产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大豆进口量降至8800多万吨水平,2020年再次回升至10033万吨,首次突破1亿吨,2021年回落。 那么,仅从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在快速增长后增速放缓,有稳中降的势头吗? 考虑到近几年大豆进口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取2018—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均值,为9337万吨,低于2017年历史高点。 看看年均增长率的数据吧。 2011—2015年、2016—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年均增速分别为9.2%、3.8%,“十三五”时期增速明显收窄。 因此,从数据趋势看,中国大豆进口已经进入基本稳定或稳中有降的阶段,2020年的1亿吨很可能是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高峰期。 从国际经验看,饮食文化与中国相似的东亚日本、韩国也经历了大豆进口量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历史。 日本2003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历史高点517万吨,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以来稳定在300万吨左右; 韩国1997年大豆进口量达到157万吨的高价,之后波动下降到120万吨左右。 从中国大豆消费来看,进入消费增长稳定期,开始出现稳中有降的迹象。 20多年来,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进口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背后是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拉动。 道理很简单,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动物蛋白的需求日益增长,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豆豆粕消费日益增长,是大豆进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大豆压榨产生的大豆油也满足了居民食用油消费的增长需求,目前占国内食用油消费的一半。 但是,人均动物蛋白质和食用油的消费增长有天花板。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都经历了一个大体上由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增长到逐渐平稳的过程,中国也很可能经过这个过程,进入人均肉蛋奶消费稳定期。 近年来,中国肉蛋乳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991—2000年中国肉蛋乳总产量年均增速为7.1%,此后10年降至4%,2011—2020年年均增速降至0.5%。 作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饲用蛋白质原料来源,大豆需求量增长率应相应下降。 此外,近年来,我国养殖行业加大低蛋白日粮配方推广力度,促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未来也具有较大潜力。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全国饲料企业豆粕使用量比上年增长5.7%,远小于工业饲料产量16.1%的增长。
据专家推算,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费量约为4.5亿吨,饲料中豆粕使用量所占比重为15.3%,比2020年下降2.4个百分点,节约豆粕饲养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 从食用油消费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年食用油表观消费量(产量加纯进口)约为23.8公斤,明显高于19.4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 未来,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水平很可能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另外,人均消费下降的影响将逐渐超过人口增长的影响,再加上食用油消费将更加多样化和特色化,豆油总消费量将由升转降。 从生产看,国内大豆油材料进入生产回升周期,未来大豆进口将有一定替代。 在政策支持和消费拉动下,“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生产回升,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1.46亿亩,比2015年增长约4600万亩。 2021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面积增加较多,大豆面积降至1.26亿亩。 2022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我国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开展水旱、稻改豆试点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预计2022年中国大豆面积将明显回升,“十二五”期间有望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初步估算,2022年东北产区新增大豆面积1200万亩以上,再加上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折合大豆面积800万亩以上,全国大豆面积将比上年增加2000万亩以上,产量将增加300万吨至1900万吨近年来,我国大豆食用消费量稳定在1600万吨左右,增产的国产大豆除满足食用需求外,部分进入压榨消费,对进口大豆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 综合国内外大豆进口量变化特点、我国大豆供需形势变化和未来趋势,近一两年我国大豆进口拐点很可能已经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增转减的转变并不是断崖式的快速大幅下降,而是在长期缓慢下降后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降多少、降多少、降到什么水平,取决于国内外大豆生产、贸易等整个产业链的相应调整和适应。 受自然灾害、资本炒作等影响,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可能会有较大波动,内外价差的变化也将显著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的阶段性趋势,需要客观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市场和信息化司)来源: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2年4月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