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豆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很早就开始种植,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历史,但如今被美国作为政治工具威胁我国农业,我们农业工作者实在不甘心。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从2003年的950万公顷减少到2015年的659万公顷,目前我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度达到70%。 而且我国的大豆产量远远低于其他大豆生产国。 2015-2017年,中国大豆单产每公顷1.81吨(合121公斤/亩),比世界单产2.74吨少33.9%,大豆单产比美国低40%。 我国大豆产量低主要受大豆品种和非生物胁迫(低温)的影响。
苗期对温度敏感,特别是低温下大豆出苗率低。 在东北地区,由于土壤温度低,大豆发芽晚,出苗率低,容易发生腐烂的种子。 大豆开花结荚期间,遇到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植株呼吸旺盛,干物质积累减少,影响大豆开花授粉,胚株培育失败形成空秕荚。 如果大豆生长后期遇到低温,影响大豆灌浆速度,同样会形成高空荚,影响大豆产量。
为了提高大豆种子低温发芽率,增加产量,为种植户提供经济、有效、可行的途径,植保站农业专家在黑龙江北安市进行了以下田间试验。
示范地基本情况:土壤类型为黑土,有机质含量为5.5%,pH值为6.56。 每公顷使用320公斤大豆专用肥。 前作是玉米,依靠自然降水。
作物品种:大豆(品种:东生1号) )。
播种时间: 5月8日
播种当日最高温度18,最低温度1,平均温度8,相对湿度31%,多云,西北风5-6级
示范期间(前期)示范气温记录
植保站专家表示,当年大豆播种后一直低温多雨,当地不少种植户反馈大豆出苗率低。 但是,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在我们的示范田里,不同的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实验成功了!
效果首先体现在出苗率、出苗速度、豆苗增长率上。
以下为数据统计结果:表1、出苗时间和出苗率
处理
5月25日出苗时间和出苗率
6月6日出苗率
平均出苗数(株)
出苗率(%)
备注
平均出苗数(株)
出苗率(%)
备注
COR-冠菌素+精甲咯菌腈
32.4
72.00
出苗好,子叶已大部分出土并展开
39.4
87.56
出苗好,子叶展开,真叶已经展开
精甲咯菌腈
23.4
52.00
出苗较差,子叶一半出土并展开
37
82.22
出苗好,子叶展开,80%真叶已经展开
白籽
18.2
40.44
出苗最差,大部分子叶未出土
30.8
68.44
出苗较差,80%子叶刚刚展开,真叶未展开
注:出苗株数为每平方米出苗数
无论从数据还是直观上看,采用COR-冠缀合物处理的大豆,其出苗情况、子叶真叶展开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
在初花期、初荚期、结荚期,植保专家对大豆株高、茎粗进行了统计,表明在瘢痕疙瘩处理区,大豆株高、茎粗均优于其他处理。
从左到右:对照(白种子)、甲胎蛋白、冠状病毒甲胎蛋白
最后,专家测定了示范大豆的生产:数据如下:
处理
株数(株)
株荚数(荚)
荚粒数(粒)
百粒重(g)
亩产(kg)
增产(%)
COR-冠菌素+精甲咯菌腈
30
26.80
64.32
18.39
201.18
+33.7
精甲咯菌腈
23.30
23.30
58.25
16.95
168.13
+11.7
白籽
27.80
23.30
55.12
16.36
150.48
——
(统计日期: 8月1日)
检测结果表明,COR-冠复合物的胶料处理相对于白籽处理,增产幅度达33.7 %,相对于单独的包衣剂处理,增产幅度为16.8%,增产明显。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面对大豆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大豆总产量还有待提高。 冠菌素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增强大豆抵御不同逆境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缓解我国大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高林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