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惠东县铁涌镇河潭村撂荒盐碱土壤复种海水稻试验基地。 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正是丰收的季节,稻谷芬芳。 惠城区横沥镇低陂村,金黄的水稻一望无际,收割机、拖拉机穿梭劳作,呈现出一幅丰收的喜庆画卷。 在几十公里外的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田里的水稻早就收完了,代之以农膜覆盖的土豆田,农户抓紧时间开展冬种,终年无闲田,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也实现了增产增收。
当前,惠州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实“藏粮藏粮、藏粮藏技”关键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保障稳产、提产、强机制、增效益,把现代农业科技、农机装备融入农业现代化“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李亮
秋天接受冬天的种子
“米袋”“菜篮子”稳定供应
风吹过稻浪谷,颗粒回仓忙收割。 目前,惠州已进入秋收冬冲阶段,全市晚稻收获过半,预计本月底前水稻收获任务完成。 放眼沃野田片区,今年秋收,现代化农机已经成为农户的好帮手。
在惠城区横沥镇低陂村,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草,一缕稻香扑面而来,农户开着收割机在田里收割。
对于今年的产量,该田主人——惠州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靖新自信地说:“今年天气有点旱,病虫害有点多,但与往年相比仍维持基本产量,亩产平均在700斤左右。” 潘靖新计划在11月底全部收获完成后,进行大面积的夏玉米种植。
龙门县平陵街道上,同样随处可见金黄的稻田、轰鸣的收割机、忙碌的农人。 当地2600亩水稻今年8月初陆续栽种,10月中旬以来进入收获期。
“我们收获了50%以上。 今年是丰收。 ”龙门县金禾田稻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丘康表示,从现有产量来看,合作社水稻亩产1000斤左右,预计比往年增加40公斤,整体增收10%。
秋收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显身手的时候。 在博罗县,秋粮采集开始后,博大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钟庆云的手机响个不停。 她既要接受全县各地收获服务的需求,又要做好与农机手的沟通协调。 “好在我们的农业机械有卫星定位,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看到工作的进展情况。 ”
钟庆云表示,目前,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管理运营中心,耕地、育苗、病虫害控制等管理服务面积达到2.5万亩,通过实施“联社服务主体农户”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小农和现代农业的
一边忙于秋天的收获,一边忙于冬天的栽培。 惠州铁涌、平海、穗山等地的马铃薯冬种也在积极开展。 据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介绍,受前几天台风“黑鬼”的影响,部分冬种区持续下雨。 目前正在组织农户积极开展补种措施,农业技术人员也及时开展田间指导,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记者日前从惠州市农业和农村局颁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冬种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下达冬种粮食作物面积计划的通知》获悉,今年,惠州计划冬季种植面积达到91万亩,其中粮食面积达到23.38万亩,同比增长5%以上。 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积极组织晚稻返仓,大力发展冬季种植生产,提前做好冬季农业抗旱防冻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米袋”“菜篮子”稳定供应。
荒地变成良田
“四张卡”促进复耕长效
“最终达到了每亩719斤! ”11月22日,在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河潭村,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种子部部长单泽林报告测量数据后,当地农技人员和村民都很兴奋。
这是惠州首次在盐碱地上实现水稻复种。 “这片土地多年来由于海水的逆流,土壤盐分含量很高,已经荒废了30多年。 ”单泽林说,今年惠州农技人员与当地种植企业合作租了约200亩荒地,从省农科院引进了7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现在,试制的结果让大家很满意。 “我们将引进更好的水稻品种,指导企业提高农业技术,使荒地成为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单泽林说。
“推进撂荒复耕,是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重要举措。 ”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航宏介绍,该中心把推进荒地复耕复种作为突出位置,打好“企业、科技、绿色、营销”四个幌子,“谁种什么、种什么、怎么种”
实际上,撂荒土地,耕作条件差,复垦成本高,土地产量低,农民复耕复耕意愿不高,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今年以来,为了解决荒地复耕的技术方案,惠州农技人员先后走访各县区,示范推广不同地块的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实现了“一地一策”。
如横沥镇大岭村荒地地块水利条件差、连片面积大,农机专家建议示范推广大豆机械化栽培技术。 在惠东铁涌镇荒废的盐碱土壤上,推广海水稻种植,取得了成功; 博罗县石坝镇象岭村水利条件好,但地块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种植。 当地村委会集中流转土地后,技术人员引导村里种植优质绢苗米品种,高产性状突出。
既要被种,又要卖得好。 解决撂荒“效益差”的问题是撂荒复耕实现长效的关键。 对此,惠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进具备复耕技术条件和相应实力的农业科技企业,与镇政府或村集体合作,探索形成镇企合作、村企合作、代耕代种等模式。 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提供全链条耕作、种植、收获、销售的科技服务,通过从生产到销售的通道,推动荒地闲置,不仅耕作好,种植好,销售好。
数据显示,从2019年起,惠州市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三年增长。 截至今年9月,全市完成撂荒耕地面积4.3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123%,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向好态势。
良种调法
通过科技可以稳产增产粮食
在惠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丰收增收的画卷凝结着粮农的辛勤汗水,洋溢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每一次可喜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对优质新品种、高产新技术的推广。
“优质水稻品种野香优莉丝平均亩产达1070斤! ”龙门县黄沙村,一台联合收割机在来来往往,稻谷一粒粒地落在车斗里,很快就装满了。 看了现场的估算结果,金禾田稻谷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丘康兴奋地竖起了大拇指。
为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促进耕地质量保护提高和化肥减量增效,今年以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建设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配套示范区7.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6万亩,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
丘尔坎的合作社是试点基地之一。 “得益于水稻施肥新技术,今年晚些时候生产水稻的化肥使用量减少,增产效果明显。 ”丘康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基地采用氮肥定额施肥技术,秸秆粉碎还田配肥栽培方式。 与去年晚稻相比,今年亩产化肥减少3-4公斤,但亩产增加40公斤左右,亩产增加240元。
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良种、良法、良田、好机会必不可少。 近年来,惠州农业农村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田、好机有效融合,科技为粮食稳产增产做出贡献。
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树立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技术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先进适用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推动地力水平稳定提升,平均质量等级为0.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良种培育推广方面,做好良种繁育和实证示范,繁育新一代高产优质水稻绢苗米品种18个,向农民免费发放绢苗米种子8.8万公斤,种植面积达4.4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
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方面,树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点,整合示范机插秧、农用无人机飞撒等先进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机收减损技术,提高农机操作手规范化作业能力,科技引领颗粒回仓,全市水稻农业收获综合机械化率81.91%
刘航宏表示,实施提高耕地质量、良种良法推广、科技防灾减灾、撂荒复耕“四项重点任务”,形成“124”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工作机制,发挥农技轻骑、乡土专家、农技服务队等主力军作用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