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山区产粮县棕榈田如何找到新的增收途径?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317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订阅源今天春耕报道聚焦钱的问题——种粮食的效益如何提高? 由于地形和劳动力等因素,四川粮食种植成本很高。 在省委、省委释放出鲜明的粮食稳产增产信号后,“提高种粮效益”是摆在四川面前的一道坎。 据四川日报全媒体《万象耕新》报道,小分队从四川春耕率先启动地区泸州市合江县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农机部门、农业专家,从创新耕作模式等角度寻找“种粮增收”的新途径。川观新闻记者文露敏文/图/视频在村子尽头的矮山岗上,排列着一排排漂亮的“牙齿”。 十几户农家的手指越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订阅源

今天春耕报道聚焦钱的问题——种粮食的效益如何提高? 由于地形和劳动力等因素,四川粮食种植成本很高。 在省委、省委释放出鲜明的粮食稳产增产信号后,“提高种粮效益”是摆在四川面前的一道坎。 据四川日报全媒体《万象耕新》报道,小分队从四川春耕率先启动地区泸州市合江县田间地头,走访农户、农机部门、农业专家,从创新耕作模式等角度寻找“种粮增收”的新途径。

川观新闻记者文露敏文/图/视频

在村子尽头的矮山岗上,排列着一排排漂亮的“牙齿”。 十几户农家的手指越过田地,伴随着泥土特有的潮味,70公斤的“宜香优2115”稻种均匀地撒播在地上。

2月17日,作为四川省最早开始播种水稻的地区,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播种门”,标志着水稻播种育秧的第一天,春耕生产进入关键阶段。 白色的“天地膜”迅速展开,一个多月后,长出的秧苗移栽到稻田里,等待第一季度丰收。 之后,通过保留植株和根系的一部分,施肥培育,新的一季水稻成长,“一茬一茬地收获”。

“这个笼子和笼子之间的距离变窄了! ”斜背黑色挎包,在田边走来走去,合江县农作物和种子服务站站长不时提醒农户技术要领。 采用旱苗培育方式培育优质再生稻是近年来他们大力推广的栽培方式,旨在提高水稻单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由于山地多、耕地零散、人才匮乏,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亿斤粮食生产大县,合江是如何从“巴掌田”中开辟增收之路的? 四川省同类型地区有什么参考?

稻与小龙虾共生

水生生态系统“有价值”

“种粮食也赚不到钱。 赚钱不成粮食。 ”在合江,山地多、劳力少、成本高、成本低这句话的含义非常具体。

长江、赤水河蜿蜒于合江境内,留下深山低山。 走访各乡镇,记者看到了不少“巴掌田”。 坡地多,分区零散。 笠村种植谷物的巨峰流经的150亩土地,也像这样——的面积不小,但分散在小山之间。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机械化作业、运输不能发挥。 “愚公移山”式改造显然不现实,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户在实践创新中找到了提高效益的途径。

优质的再生稻,是合江县寻找的路子之一。

合江热量充足、光照强,种植再生稻有利。 “一稻两收”要求一季度稻成熟期提前。 旱苗播种时间比水苗早半个月,可以早种苗,为再生稻奠定基础。

“这20亩旱苗,能管理400亩大田。 ”万里路是指脚下的旱育秧基地,而且旱育秧年龄弹性更大,秧苗更强壮,节水、节肥、节田。

旱育秧基地

前年,合江县江北区域水稻种植通过旱育秧方式实现丰收,加上再生稻每亩增产200斤左右,自此旱育秧技术在全县推广。

“去年我们家的再生稻确实种得很好哦! ”笠村农民刘少炳去年开始种6亩水稻,连续种植再生稻,因为笠村在旱苗培育基地忙于播撒稻种。 每亩收获五百斤左右。 “既节约了种子和肥料,也不需要保养。 我和老伴两个人也很忙”

第二条道路是提高水田生态系统效率,打造“巴蜀鱼米之乡”。

2019年,曾峻峰5次外出学习,开始尝试稻虾合作。 合江初春气温上升快,小龙虾上市快,3月底就能上市卖个好价钱。 五月初栽苗,一个多月后,二季度小龙虾又能上市了,正好八月稻谷丰收。

稻虾一起种水田

不仅如此,龙虾还作为杂食性生物除草,减少害虫的发生,水稻反过来为对虾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天然食物。 减少农药、肥料等的投入,水稻的价格必须卖得更高。 曾峻峰指着家门口的六亩水田说:“这块地卖虾一年能赚两万元左右,水稻产值也有一万多元。”

截至去年底,仅白米镇发展稻渔综合栽培示范项目约10000亩,未来计划种植稻虾3000亩、稻蟹2000亩、稻田澳大利亚龙虾1000亩、罗氏沼虾500亩、稻鱼6000亩

因地制宜稳定《粮经》

种粮食增收

据万有程介绍,2021年,合江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1.84万吨,今年全县水稻播种量52万亩,玉米18万亩,高粱13万亩,大豆在原有8.9万亩的基础上,计划再扩建5万亩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曾多次考察合江,他告诉记者,合江土地细碎、劳动力短缺等不利的粮食种植条件都是川南低山丘陵地带普遍面临的困难。 “其中,合江的温度条件可以说是最好的。 ”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发展间作、耕作、轮作农业和稻渔综合栽培等“水稻”高效产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产,而且促进了生态循环。

徐富贤介绍,近年来,合江杂交水稻头季稻产量明显,亩产650公斤,再生稻亩产可达200公斤至300公斤。 稻渔合作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和冬季稻田延长鱼的生长期,亩产约3000元左右,在全川处于中等水平。

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扎实推进大春生产,将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种粮大户等惠农政策,大力推广稻菜、稻药、稻渔、粮经饲养等复合种植(种)模式,提高农民粮食生产效益。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只有代表作观点。 全国党媒体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万象 育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