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作者|科技日报记者李丽云杨伦编辑|腾继濮
目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已全面覆盖大豆产业各环节和北方、黄淮海和南方三大产区,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集成、示范链,提高人、财、物等科技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全面提升我国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
即使现在,韩天富有时也会想起15年前的饭菜。 2007年底,人们对奥运会的向往和新年的庆祝气氛交错,填满了北京的夜空。 在朝阳公园的烤肉店里,杯子里有葡萄酒,盘子里有烤肉,但韩天富记得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兴奋和不安、使命和不安。 当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正式启动。 自此,中国农业科技供给方式迈出改革步伐。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供应图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打破部门和地区界线,集中全国科研力量攻坚克难,直击农业科技存在的各种积弊。 各系统由行业知名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构建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一体化的创新链。 饭很好吃,但工作很难做。 “新的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确实没有把握。 ”作为熟悉国内外产业状况和科研水平的大豆专家,韩天富的担心不无道理。 在最初开始的10个农产品中,大豆无疑是最令人担忧的。 大豆是古老中国送给全人类的礼物。 但是,当时我国大豆产业形势并不乐观。 亩产还不到美国、巴西等国家的一半,科研实力、企业实力分散,育种技术更加落后。 有一个顺口溜,很好地体现了我国育种家们的困境。 “用牙咬,瞪着眼睛; 把尺子过一下秤。 》同时,美国相继开展第三代、第四代育种技术研发,全面进入生物技术时代。 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上”。 那个差距多么大啊。
视觉中国供应图
作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韩天富自然知道这一切。 “美国在科研上具有先发优势。 我们也有我们的方法。 ”韩天富说。 这个方法是集中力量做大事。 “积蓄力量,是无止境的。 人所共知,无所不能。 ”这就是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开端。 15年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国实现大豆“反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对于菽之变,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保证玉米、小麦等主粮更为重要,大豆从国际市场购买即可的想法很流行。 “这一定是单方面的,不可信的。 ”韩天富说,“玉米和大豆竞争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提高我国大豆生产水平和自给能力,确保食用植物蛋白质的供应安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天富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从国际市场购买的大豆总量超过1亿吨,创历史纪录,对外依存度达到83.7%当时世界大豆贸易总量也只有1.66亿吨。 此外,科研人员担心的是,我国大豆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单产数据最直观:到2020年,中国大豆亩产只有96.9公斤,这个数字上升到132.4公斤,而美国、巴西大豆平均单产超过220公斤。 去市场购买还是调整种植结构,确实是个问题,但科研人员的作用使命是把“制造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时,大豆专家们有一种“必须从头收拾古老的山河”的心情。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原产国。 《诗经生民》年:《蓑衣莠菽,莠菽旖旎》。 “荏菽”是大豆。 几千年前,大豆被前人所认识,并广泛栽培。 由于世界大豆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许多国家的语言,包括拉丁语( Soja )、英语( Soy )、法语(德语)等,至今仍保留着大豆古语“菽”的发音。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供应图
20世纪20年代,美国从中国东北、韩国、日本大量引进大豆品种资源,开始选育品种;20世纪60年代,巴西从美国引进了营养生长期较长的品种,着手培育适合低纬度地区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的“热带大豆”新品种……起步晚农业科技资源分散、合作不力、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经济“两张皮”等难题是科技供给侧改革首先面临的难题。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国农业学会会长张桃林曾指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10多年来,该系统取得了200多项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产业特征和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新路。 回首往事,亲身经历了这场波澜壮阔的科技体制改革,韩天富感慨万千。 最深刻的变化是,科研人员不用“虚有其表”。 过去,科研目标是“国际前沿”,门票、帽子、座位取决于项目。 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搞科研,不管研究成果有用没有用,只要拿到经费,完成考核指标,一切都很顺利。 此外,同行不再是“敌人”。 本来,经费少得可怜,凭什么分给他一杯羹? “那个时候,项目申报的时候,每次有外国同行来找我,我就禁不住心跳加速。 如果我也接到答辩通知,他就是我的对手。 如果我没有接到答辩的通知,他就打败了我。 ”韩天富笑着说:“像现在这样绞尽脑汁、齐心协力,有高世代的材料就争先恐后地给别人,让对方作为异地的鉴别和亲本利用,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目前,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已全面覆盖大豆产业各环节和北方、黄淮海和南方三大产区,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集成、示范链,提高人、财、物等科技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全面提升我国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制约大豆产业发展的诸多
2
在“沙坑”的秋天,领兵过河、以雄壮的心情飞驰于天空的场景,除了“领兵”之外别无它法。 “点兵”的场景、满腔的豪情,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专家都不知道。 然而,他们的战场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黄淮海平原、西南丘陵山区、新疆绿洲、祖国的需要之地……2021年4月,正值天寒地冻之际,韩天富和盖铎镒院士一起,再次组织全国大豆领域知名专家北上集结,此次目标是黑河叫璇珲,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河相望。 选择黑河意义重大。 据介绍,黑河市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地级市,多年大豆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提高黑河市大豆生产能力,对稳定全国大豆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参加活动的“战士”分别是北安技术服务队队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文秀、爱辉技术服务队队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嫩江技术服务队队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张玉先、五大连池技术服务队队长、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副院长鹿文成逊克技术服务队队长、黑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孙磊、孙吴技术服务队队长、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院长景玉良、九三技术服务队队长、黑龙江农垦九三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安宏。 在“伙伴行动”项目中,专家力量再次整合,形成黑河6个县(市、区)和农垦系统7个技术服务团队。 各服务队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知名专家领队,不同学科体系专家和县市农技推广专家组成,专业涵盖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加工和产业经济等领域。 如果用医院来比喻的话,这次给我诊黑河大豆脉的专家们随处可见。 “内科”、“外科”,甚至“妇产科”的专家分散在田间地头,一起克服黑河大豆的问题。 黑河市爱辉区林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侯文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专家带来的变化太明显了。” 该合作社大豆产量每年徘徊在4000斤左右,但通过与“院士专家团”牵手,去年种植的1.1万亩大豆平均产量超过5000斤,高于当地平均产量的25%。 同时,减肥减药每垧生产成本减少800元。 邹文秀到了北安市,直接进入了模范户王福贵的田间地头。 作为最终技术用户,王福贵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新技术。 专家服务队来了,他觉得吃了“小火炉”,纷纷扔出自己的田地,感到困惑。 邹文秀和组员——东北农业大学韩英鹏、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杨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杜喆为他做了详细的解答。 在大豆播种前期,邹文秀带领团队经过充分的探讨,为王福贵制定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综合系统集成方案。 内容涵盖选择什么样的土地、选择什么样的种子、什么时候种、什么方法种、施什么肥料等。 此后,整个种植季,团队专家成为王福贵合作社的常客。 在新冠灾祸来不了的日子里,也经常用微信或电话进行指导。 “到了农时,在我没有汇报之前,专家们马上打来电话,希望你把照片发给我看看田地的情况。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召集全国大豆生产各个环节的专家,与熟悉当地情况的地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起,发布从栽培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综合系统解决方案。 ”邹文秀说。 她建议在全国不同地区进一步开展这种“伙伴关系”式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良法组合、农机农艺组合,以及专家们的辛勤努力,都是收获季节的回报。
秋收时节,黑河市各县(市、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7个伙伴示范田,平均亩产250.17公斤,产量最高的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尖山农场有限公司千亩田,平均亩产272.2公斤,高寒地区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供应图
西北灌区,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吉育86亩产442.05公斤,长农35亩产432.00公斤; 在南方,大豆育种队伍选育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大豆新品种中,豆63经专家现场测定,亩产达336.89公斤,刷新了南方地区大豆高产新纪录; 黄淮海地区将体系专家选育的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与体系农机农艺专家合作开发的免耕秸秆栽培技术相结合,在大灾之年再次形成高产典型。 遭受严重水灾的河南省新乡市,免耕观光秸秆技术种植的郑1307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319.29公斤/亩,单产连续5年突破300公斤。 中黄301示范田单产平均亩产280公斤。 “千亩示范田的产量已经超过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出口国的大豆平均产量,显示出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 通过大面积示范展示,辐射、带动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对稳步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振兴大豆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韩天富说。
3
未来对我国大豆的未来,韩天富充满信心。 良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来,我国相继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开展大豆育种联合攻击。 据统计,目前,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100多家单位参与大豆育种联合攻关,已基本形成全国大豆育种网络。 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在主产区建立了一批大豆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实验室和实验站,对改善育种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大豆育种事业的发展。 育种方向由单一高产向高产、优质、抗病、专用型转变,培育出一批优良大豆新品种,推动品种更新,为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种质资源丰富。 作物在生长中会面临各种病症、各种问题,但丰富的种质资源很可能拯救一个品种——大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豆出现囊线虫病,几乎灭顶之灾。 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从中国收集到的地方品种北京的小黑豆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利用其抗病基因进行品种选育,美国大豆产业幸免于难。 1956年、1979年、1990年,我国先后组织3次全国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3587份。 2015年以后进行了追加募集。 目前,国家农作种资源库保存的大豆种质资源已有43000多种。
视觉中国供应图
在先进育种技术方面,国内大豆育种技术也不断提高。 分子育种、定向育种不断取得可喜成果。 比起取得一连串的成绩,韩天富更喜欢科研风气的变化。 “会议上不允许彩排、接送。 这些符合十八大精神、净化社会风气的有力措施体系早已落实。 事实上,这些措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好。 在哈尔滨、南京等熟悉城市参加活动时,一般不提前告诉对方具体到达时间,出站后自行前往,不仅为对方节省了接送时间,而且自由、低碳环保,不轻松。 ”韩天富说。
科技日报深瞳工作室制
微信编辑张劲
丨岳靓点
终审丨王郁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