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1华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大豆起源于我国,有5,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中国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黄淮海地区。 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近几十年我国大豆生产停滞不前,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华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是大豆加工和消费的主要地区。 华南地区大豆面积66万hm2,近年来种植面积一直比较稳定,但大豆良种普及率低,大豆产量低广西、湖南大豆种植面积大; 福建、海南是菜用大豆的主产区。 10年来,华南地区大豆相关科研取得较大进展,30多个大豆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但以高蛋白品种为主。 从近几年国内外大豆生产的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相对缓慢,且在世界豆业资源中所占份额较小,但由于我国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难以扩大,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南方目前,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先进,但大豆产量仍然停滞不前。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豆品种复杂,农民筛选困难,优质品种利用率不高。 二是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三是农民种植技术不成熟等。 2华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栽培应具备最基础的温度和水分条件。 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大豆生产的遗传潜力,详细栽培环节包括耕地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间苗、施肥、水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 其中品种选择是决定大豆种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2.1耕地播种前,应因地制宜,合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选择土壤透气性强、蓄水能力强、平整细碎、肥效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 尽量避免前茬为豆科作物,最好选择前茬种植小麦、玉米的农田。 考虑使用农业机械进行浅翻、旋耕(一般深度25~30 cm ),以利于大豆栽培。 对干燥地块避开高强度整地松土,减少水分流失。 2.2品种选择应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种子发芽率90%以上、纯度高、株型收敛、多花多荚、籽粒饱满的高产品种。 另外,尽量选择生长时期与当地品种一致的品种。 不同大豆品种各有最佳种植区域,应避免长距离种植。 2.3选择种子处理良种后,进行科学有效的拌种、晾晒、包衣等处理,以防治病虫害,提高出苗率。 科学有效的拌种方法主要有药剂拌种、根瘤菌拌种。 药剂拌种一般采用种子质量0.4%的50%多菌灵; 根瘤菌种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固氮技术。 即播种前在豆科作物种子上接种适应该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保证大豆生长过程有足够的氮源,保障大豆正常生长。 混合处理的种子最好不要过夜。 晒3~4天,以提高种皮透性,提高发芽力和发芽率,打破种子休眠期,提高种子酶活性。 晒太阳时要勤翻薄铺,防止中午被烈日暴晒,种皮破裂。 为解决种子萌发中营养不良和病虫害问题,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种衣剂种类繁多,应根据大豆品种和栽培条件科学合理选择,同时注意种衣剂用量。 过多则浪费,过少则不利于后期的脱衣过程。 2.4播种合理密植和适时大豆种植一般行距为30~40 cm,根据实际生产环境调整株间距。 生产中合理密植,有利于早熟大豆品种的生长。
播期一般选择高产期,不同地区高产期不同,东北地区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黄淮流域一般为6月中下旬,华南地区一般为2月中旬至3月下旬以及6月中旬至7月上旬。 播种方式大豆播种以浅播为主,深度一般以2~3 cm为宜。 播种太深的话,大豆就不能破土出苗,叶子就会变黄枯萎死亡。 进行大面积播种,且要求较高播种精度和较大播种量时,可以采用机械播种,大大提高播种效率和出苗效果。 2.5间苗田间注意间苗、补水、除草,以保证苗生长更强、长势更好。 当苗出现第四片叶子时,拔掉弱苗、病苗、小苗和杂草,留下强苗,确保苗齐苗强壮。 2.6施肥管理水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水。 适当施肥可以防止大豆叶片生长减弱、变黄萎蔫,保证大豆植株健康生长,特别注意施用适当比例的氮、磷、钾肥,最佳钾肥量能促进植株生长(控制在60~90 kg/hm2 )。 大豆生长过程中,田间持水量一般保持在60%~80%,尤其是花荚期对需水量敏感。 旱时及时浇水,涝时及时排水。 2.7病虫害防治大豆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地区种植的大豆可能感染不同的病虫害,需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华南地区大豆常见病虫害主要为大豆桥虫、夜蛾、豆天蛾、钻虫、大豆蚜。 采用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农业防治主要利用高压汞灯、黑光灯、糖醋盘诱杀成虫,人工清除卵块、枯叶,清除田间杂草,诱杀黑卵蜂、绿僵菌等天敌; 化学防治主要是用化学药剂杀灭病原菌害虫。 例如,在大豆蚜虫情况下,在蚜虫喷洒之前,2.5%联苯菊酯乳剂3,000倍液、25%蚜虫清灵乳剂1,500倍液、15%乐溴乳剂2,500倍液、50%抗蚜虫可湿性粉剂交替选择000~2倍液及时收获,及时收获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一般在大豆叶片开始变黄、脱落、籽粒变硬但仍有光泽时收获。 3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旱作栽培粗放产量是华南地区大豆生产中最严重最受关注的问题,表现为产量潜力低、单产低且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栽培管理粗放,缺乏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荒地种植大豆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即使配备农业技术人员,或科研机构专门从事大豆育种和栽培研究,但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知之甚少,仍沿用其他蔬菜栽培方式。 播种技术落后,华南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常见整地不规范、病虫害防治技术差、施肥技术不科学、除草剂不当等问题,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面积的零星分散等,大豆产量一直没有大的增长。 品种混杂、种性退化、应用范围不广目前市场上毛豆种类多、杂、乱。 此外,由于政府和种子管理部门的品种管理混乱和随意,经常出现引进混乱的现象。 一些省种子管理部门将未经审定的良种拒之门外,从而失去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针对广西大豆生产现状,林涛指出,华南地区部分农户长期种植当地地方品种(熟期长、籽粒大、发芽率低),且无偏好劣化,导致品种质量、抗逆性、抗病性、抗病性恶化。 远距离引种,由于没有系统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引种品种不适应当地生长环境,发芽率低,导致远距离引种的优良品种资源无法广泛推广,应用范围狭窄。
大豆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高产栽培技术不普及,部分农户采用其他蔬菜栽培方式栽培大豆,导致大豆单产低、不稳定、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 大豆销售面小,主要以农民直销或个体经营销售,基本仅限于自给自足,而且服务体系不完善,存在开始大面积种植也难以销售的问题,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推进产业化经营。 再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和正常的销售渠道,难以形成规模化收益,制约大豆产业的发展。 广西自治区还没有广泛推广种植自用型毛豆品种,一些地方引进的毛豆品种也因适应性差、发芽率低而逐渐被种植户淘汰,没有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大豆营销机制不足,流通渠道不畅毫无疑问,体制不健全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制约因素。 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科研经费的支持和政府政策的保证,没有这“两大支柱”,就会出现农民积极性下降、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 经济效益低、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大豆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 大豆种植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是缺乏产业化经营和加工销售体系及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正常的销售渠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货多伤农”。 另一方面,在大豆生产活动中,政府政策支持和科研经费支持不够,农户的生产经营意愿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 另外,农户的经济效益受气候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大。 此外,种植大豆地区普遍规模小、面积分散,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此外,一些农户大豆质量差,病虫害发生严重,产量、收益低,积极性受挫,最终改种其他果蔬。 3.2大豆发展对策建立健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注重技术推广单产低和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低是制约大豆生产发展的因素。 为此,必须在大豆生产中投入更多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大豆生产效率,降低大豆生产成本,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和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大豆生产田间管理。 同时,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减少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避免不必要的种质资源浪费。 为了加强良种推广,加强种子管理,保证种子质量,首先在制定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时,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环境选择合适的品种。 下一步,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大豆品种管理,对大豆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然后投入生产,加强审定品种的推广应用。 对当地种族性退化品种进行择优,去劣、纯化、恢复,保护当地优质种族资源。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和科研经费支持,集中科研力量突破大豆高产品种大关,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和科研经费支持。 成立大豆育种栽培专家队伍,联合选育良种,区域试验后审定推广。 针对大豆销售过程中价格波动较大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大豆价格保护长效机制,降低大豆在产销过程中的风险,完善大豆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产销”产业化模式,加大优势产区建设力度政府实行利益引导机制提高农户种植意愿,应采用利益引导机制鼓励提高农户大豆产量,安排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应用,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进行田间管理。
4优势品种推荐4.1春大豆华春2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高产、抗逆优质春大豆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秋天播种,夏天播种,生育期比春天短。 株型收敛,花白色,毛茸棕色,具结荚习性,单产高,大豆籽粒丰富大粒椭圆形,抗病性好,抗倒伏性好,粗蛋白含量达41.6%,粗脂肪含量21.3%,与高油品种和高蛋白品种相近。 适合与甘蔗、木薯、幼龄果树等配套。 经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测定和估算单株产量、密度,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相当,截至2011年,该品种大豆推广面积已达到8, 达到680hm2,总产量达到1.76万t,在梅县、蕉岭县、平远县、蕉华管理区等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市场对华春2号秋季繁种的定价为8元/kg,定价合理华春3号与华南农业大学广母本来自广西高蛋白春大豆品种桂早1号,父本来自巴西耐酸铝、低磷大豆品种巴西8号( ConQUISTA )。 株型收敛,白花,有褐色毛,荚有限,籽粒大而饱满,籽粒椭圆形,荚成熟一致性好,高温湿润天气下荚不烂,种皮黄色,脐褐色。 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耐酸铝能力强,适合在华南地区土壤贫瘠的土壤条件下栽培。 适宜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西中北部、广东中北部、福建北部春播栽培,实际产量2,688 kg/hm2,为高产品种。 适合与甘蔗、木薯、剑麻、幼龄果树等作物配套使用。 4.2夏大豆华夏2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培育的高产、优质、稳产综合性状优良的夏大豆新品种。 采用混合摘荚法,以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桂早1号高蛋白品种为母本,以从巴西引进的晚熟长青春期巴西8号( ConQUISTA )为父本。 株型收敛,矮,白花,褐毛,结荚习性有限,籽粒椭圆形,大而丰满,百粒质量18.8 g,抗倒伏性好,荚成熟不裂荚,耐酸铝,抗花叶病毒病,荚2007年质量测定粗脂肪含量为21.76%,为高油品种。 春玉米可采用夏大豆免耕栽培模式。 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2年被指定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适宜在广东全省推广种植。 华夏3号是华南农业大学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联合选育的高产稳产优质夏大豆品种,以广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桂早1号高蛋白品种为母本,以巴西引种的晚熟长青春期巴西8号( ConQUISTA )为父本,采用系统法选育株型直立,具白花、褐毛、结荚习性,100粒质量17.5 g,籽粒大而椭圆,种皮黄色,脐色浅褐色,能突出耐旱耐酸铝。 2009年经过示范栽培,专家组鉴定平均产量为2 601 kg/hm2,是高产优质品种,深受农户好评。 适合幼龄果树间作或与菜地轮作,2013年在长江村开展了幼年果树间作华夏3号大豆比较模型,不仅提高了产量、果实品质,而且减轻了病虫害,减少了农药用量,取得了较大的生态效益。 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栽培,也可以有效利用田地栽培。 华夏6号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有性杂交育种培育出的高产优质稳定夏大豆新组合,以桂早1号为母本,以从巴西引进的耐酸铝、低磷大豆新组合BRS157为父本。 该品种为有限的结荚习性,植株直立,籽粒小,百粒质量14.3 g,白花,褐毛。
荚褐色、粒椭圆、种皮黄色有光泽,脐淡褐色,繁茂性好,落叶性良好,丰产性早熟,抗逆性强,倒伏性好,耐寒性强,成熟成熟成熟,对低磷土壤适应性强。 2012年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栽培方式以春玉米免耕配套夏大豆为主,桂北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4.3毛豆毛鉴2号是徐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反季节春毛豆高产优质稳产新品种。 植株直立,荚无限,有白花灰毛,分枝多,抗倒伏性好,叶卵圆形,口感好,商品性优良。 该品种产量高,平均667m2产量可达800~900 kg,部分旱地可达1,000kg以上,平均每667m2利润1,200元。 商品性好,市场畅销,经济效益高,深受农户喜爱。 毛豆3号是龙海市种子管理站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从台湾地区引进的菜用大豆春播新品种,其品种特性为籽粒大而丰满,植株直立,荚大,毛茸白,口感甜糯,商品性好。 2006年引进闽菜用大豆主产区栽培成功,2009年2月通过闽菜品种审定。 产量高,有研究表明,施用适当比例的氮、磷、钾肥,每hm2产量可达10,000 kg以上。 适宜种植的地区在东南沿海一带,口感好,商品性好,是一种“营养、美容、安全”的绿色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闽豆5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中熟杂交毛豆新品种。 母本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种的浙江省2818南方春大豆中熟品种,植株挺括,幼苗茎绿色,花白色,毛细灰色,籽粒大,椭圆形,口感甜糯,鲜百粒质量70~85 g,成熟百粒质量父亲原从台湾地区引进的菜用大豆中熟新品种毛豆3号,植株挺拔,幼苗茎绿色,花白色,毛细灰色,籽粒大,椭圆形,口感甜糯,鲜百粒质量75~90 g,成熟百粒2012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闽豆5号”。 荚有限,单株产量高,株型收敛,株型挺拔,苗茎绿色,花色白,毛细灰色,籽粒大,椭圆形,口感甜糯,生百粒质量75 g左右,属于中熟菜用大豆品种。 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闽豆5号综合感染炭疽病。 该品种适应性强,适宜在高产肥沃的土壤中栽培,充分发挥高产潜力,目前福建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