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十三五”以来,辽宁省农科院(以下简称“辽宁省农科院”)把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支持和指导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全院科技创新工作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503项,新品种403项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体系,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院内科技共建、科技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支撑、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在全省5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服务。
每年有600多名专家长期进入乡村振兴一线,建设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特色农村等1086个,示范推广新品种739个,关键技术956个,累计推广2亿亩,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真正把论文写入大地
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将辽宁省农科院载入全国脱贫攻坚战史册。 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科研机构。
党的“第二十次党代会”将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辽宁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表示,全院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国家大户”,瞄准辽宁省农业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凝聚科技力量在种业创新和生态管理、黑土地保护等重点领域原创并加快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展示了省农科院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作用,为辽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构建科技创新和服务机制,紧盯本职工作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今年9月底,农业农村发布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辽宁省农科院主办完成的五项成果获得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其中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与丹东市农科院和铁岭市农科院共同完成的“广谱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成果获得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
“我们本来只能常规育种,后来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联合选育了一批品种,通过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和铁岭综合试验站在沈阳、铁岭等稻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 ”铁岭市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崔月峰说。
辽宁省农科院发挥省级农科院先头部队引领作用,打造“1 N”(即省农科院各市农科院)辽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合作新模式。 2022年3月,由省农科院牵头会同8个市农科院(所)组建了“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联盟”。 目前,联盟倡议书、章程、协议书等制定工作已经完成,近期将召开联盟成立大会。
2022年,辽宁省农科院组织院属相关研究机构与各市农业科研院所所在种质资源、生物育种、成果奖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落实15个合作项目,投入资金380多万元,共建示范基地23个、示范点30个,科技服务联合申报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科技奖励4项、专利权2项的各市农业科研院所共将7种作物108种品种资源陆续放入辽宁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保存,联合鉴定资源2000余个,新组合300余个,培育新品种于一体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省级综合型农业科研机构,辽宁省农科院充分发挥省级农科院的人才、技术优势,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框架、更广阔的视野统筹规划辽宁省农业科技事业,科学规划、自主作为,积极组织全省各市农科院(所)
辽宁省农科院进一步加强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 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国内大学、科研院所及中科农业(昌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 分别会同有关单位组成中科农业产业联盟、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等,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机械创新研发等展开协同攻关。
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学科发展,持续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一些优势特色学科和创新团队在国内整体影响力显著提升。 加强学科建设,对全院所有学科开展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全院各学科发展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规划10个学科群、96个学科领域、231个重点研究方向。 依托自主研发经费,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发展。
科技创新在辽宁省农科院自主建设以来,取得了许多世界、国内首例,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了力量。 杂交粳稻育种技术、杂交榛子育种技术、高粱A2细胞质不育系; 创东北玉米最高产量纪录,培育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粉果番茄品种、北方稻区应用面积最大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中国第一个苹果新品种、中国第一个油用向日葵品种、中国第一个早熟抗病棉、中国第一个蚕品种,在国内首次引进富士苹果并推广初步开展虾夷扇贝和刺参健康规模化养殖、食用水母类的研究,以灌木固沙法为起步,形成“沙漠风流”的治沙精神,构建了不同生态类型区资源高效栽培制度模型。
依托世界品种最全的李杏种质资源田,培育出可与国外高端水果媲美的国丰、国鲜系列李杏新品种,李杏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居国际领先水平。 辽豆系列育成的大豆品种居辽宁省生产主导地位,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其中辽豆32号亩产331.4公斤,刷新了自身保持的辽宁省大豆单产记录。
科技成果落地,一批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开花结果
“省家科院为我们家庭农场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制定庆年家庭农场发展规划,为精品果园、设施蔬菜、水稻开发、畜牧养殖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土地流转2万多亩,安排100多名农民在农场工作,每周”阜蒙县庆年家庭农场主张庆年告诉记者。
辽宁省农科院与阜新市开展科技共建,以自主经费支持乡村振兴科技实施示范基地建设、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和第一书记专项等项目形成“三种模式”,为阜新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品牌阜新活动的开展,目前“阜新花生”“骆驼谷谷子”“平安肉羊”“明水地瓜”“沙地甜瓜”等公共品牌正在兴起,知名度不断提高。 如“阜新花生”成为全国优质花生代言人,引领辽宁小粒花生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对阜新花生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1982年阜新市与辽宁省农科院开展院地共建以来,阜新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阜新已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花生重要产区,花生种植面积居全省之首。 阜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阜新市“十三五”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2019年达到55.5亿斤,是市院共建前最高年产量14亿斤的近4倍。 肉羊饲养量跃居全省第一; 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成为全省样板; 成立花生院士工作站,提升阜新花生科研推广档次和水平多次国家级农业技术现场观摩、工作会及培训班在阜新举办,提升了阜新现代农业科技共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阜新市市长周鹏表示,“十二五”期间,市院共建将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合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阜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区域特色和优势
辽宁省农科院与抚顺市开展科技共建,根据抚顺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选派96名科技骨干组成食用菌、中药材、特色蔬菜、特色花卉、特色果树、生态蚕、优质粮食、生态休闲等8个专家服务团,组成抚顺市所辖6个涉农县(区)
科技共建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40年来,辽宁省农科院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与10个市开展科技共建,选派37名科技副职,组建45支专家服务队伍,持续开展科技服务。
科技援助成效显著,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2年8月20日,葫芦岛市兴城市药王满族乡药王村李子种植户杜丙艳一家致信辽宁省农科院感谢。 感谢院领导和院驻兴城科技合作小组对家属的帮助。 家里一百亩山坡梯田从黄土变成了丰收的果园,让家人脱贫致富。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威生说:“我们把优质新品种‘国馨李’引进兴城栽培,在李子植保苗、整枝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组织专家定期到现场进行指导,进行生产全过程跟踪服务,种植户对新品种李子的
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兴城市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中的支撑作用,在兴城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引导广大文书工作者脱贫致富,探索精准扶贫的产业新模式。 要把产业发展同贫困人口就业结合起来,实现脱贫致富相结合,创造新的增收点,增强“造血”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绥中县塔山镇桂华家庭农场今年在辽宁省农科院的专家支持下,3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进行了国家品种登记。 辽宁省农科院与绥中县科技共建小组向塔山镇东白村的树民农机合作社提供了360斤“阜花17”高油酸花生原种种子,并进行了鲜食花生试点,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为绥中鲜食花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副所长王海新表示,针对绥中县花生品种过于单一、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今年引进花生新品种6个,开展浅埋式滴灌技术、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7项技术示范展示。
辽宁省农科院与绥中县科技共建首席专家、绥中县挂职副县长何明向记者介绍,省农科院2021年在绥中建立16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引进示范优新品种41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1项。 重点支持10家企业和合作社,推进“政企科技贫困户”产业扶贫和发展模式。
今年秋天,太阳能电池板种的大豆获得了丰收。 阜新彰武县后新秋镇烧锅村党支部书记许延春心里乐开了花。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今年太阳能农业试验区种植了200多亩大豆。 真是一举四得。 在不影响太阳能发电的情况下,大豆收获后,根留在地上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确保了粮食安全,也增加了村庄的集体收入。 ”彰武县是辽宁省农科院对口帮扶的县,省农科院在彰武建设章古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引领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和全市生态农业发展。
2022年6月8日至9日,辽宁省党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来到彰武,检查《一法一条例》执行情况,对彰武治沙造林成果、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等工作进行调研。 期间,他还特意参观了辽宁省农科院沙地展示间,了解了几十年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成就,听取了“沙漠风流”精神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历史汇报。
为了贯彻张国清到彰武县调研生态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29日,辽宁省农科院与彰武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彰武治沙共建“生态”科技共建》协议。 省农科院继续适应彰武县生态管理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技投入,进一步推进彰武县治沙和“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为区域生态安全和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农科院承担了5个贫困县、12个贫困村的扶贫任务,还与兴城市、绥中县、彰武县开展科技扶贫共建,组建了20多个扶贫工作队、12个驻村工作队,每年有600余名专家长期
辽宁省农科院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定点扶贫先进集体,40人被授予国家、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农科院持续开展科技援助,有效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越来越多致富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扎根辽沈农村大地,开花结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校企融合服务完善,现代农业主体带动能力增强
海参是辽宁的特色产品,海参养殖在整个水产养殖中举足轻重。 位于锦州凌海市沿海的锦州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集良种选育、苗种繁育、池塘养殖、精深加工、科研开发和营销为一体的刺参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企业。
“如果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不全力支持,解决从育苗到养殖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发展也不会这么快。 ”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景航说。 乃霖万和实业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农科院所属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帮助周边刺参养殖业者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助力区域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周遵春说:“我们开展乃霖万和海参品质、生长、抗逆等优良目标性状筛选,培育出的新品种优先在公司转化。 我们将合作建设海水生态健康养殖示范池,制定合理化的生态健康养殖方案,推动养殖工作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和推广。 ”
今年省农科院是铁岭绿荷工贸有限公司水稻生产基地,示范种植5个品种。 公司总经理高姗说:“通过省农科院水稻所引进了‘粳优653’‘辽粳香2号’等优质高品味水稻新品种。 味道都在80分以上,特别适合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
针对铁岭绿荷工贸有限公司优质水稻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大米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辽宁省农科院成立10人专家团队(博士智库),为企业引进6个优质新品种,培训栽培技术20余次,进行品种选择和优质高效栽培
为帮助企业开发特色新产品,辽宁省农科院专家带领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国内“功能米论坛”,并走访了黑龙江省农科院食品加工厂和三莲稻田公园等。 在专家们的帮助下,企业逐渐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目前已成功开发出绿色软糙米、四色杂粮糙米等新型大米产品,市场前景光明。
企业也支持了农民。 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郑文静介绍,绿荷工贸有限公司是带动周边农民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的新形式,订单种植“铁粳11”品种1.11万亩,胚芽软米品种5720亩,受益农户达238户,合作农户增收300万元以上
2006年,辽宁省农科院选派张青等多名骨干专家到海城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作,长期在该公司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在蔬菜种苗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中,张青通过新技术集成创新,制定了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的地方标准。 帮助企业扩大育苗规模,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建立现代化、标准化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年产蔬菜种苗1.2亿株。
2019年以来,辽宁省农科院投入自主科研经费183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工程320项,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成为科技服务企业典型样板
辽宁省农科院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科技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企业产业发展能力。 组织开展“专家进企业”“专家进百家”服务行动,为海城三星、铁岭依农、抚顺富春等80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全省农业企业竞争力,开发全省农业产业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农科院抱着“国家大户”,聚焦“五大安全”,紧紧围绕辽宁“一带一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更好发挥省级农科院农业科技主力军作用,创新科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险峰张仁军)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