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夏天刚过,在非洲坦桑尼亚中部、莫罗州佩亚佩亚村,52岁的法图马姆卡姆巴开始盘点今年的收成。 与往年不同的是,法图马今年采用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团队指导的玉米、大豆间作技术,在玉米地里种下了大豆。 今年经历了罕见而漫长的干旱,但她收入比往年多,平均每英亩180万坦桑尼亚先令,合5400多元,比没有干旱的去年高出近1000元。 此外,在干旱偏轻的另一个村庄,祖马一家每英亩收入超过2万元,比一年前高出4000多元。 从2011年开始,李小云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坦桑尼亚进行中非农业合作,向当地传播中国旱作农业的技术和经验。 十多年来,法图马、祖玛等人学习玉米高产技术、玉米大豆栽培技术等,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三至四倍。
2015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与坦桑尼亚村民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的中国专家走进异域村落裴雅佩雅村乃至周边的非洲乡村,村民们见过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队伍和专家。 在法特玛眼里,那些专家离自己很远,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但从未深入这里的生活,带着阴影走在村子里,留下村民们不知道的项目。 直到第一次见到中国专家,法图马都没想到这些专家会在这里呆10年。 他们和村民们一起下地,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用最简单的技术增加收入,帮助村民改造村子、盖房子、给孩子们读书……对法图玛来说,中国专家不一样。 对李小云他们来说,这些东非村庄,在陌生中有点熟悉。 20世纪90年代,李小云在欧洲学习时,从欧洲到东非的坦桑尼亚进行了调查。 李小云认为,非洲干旱的天气和中国的西北有点相似。 十几年后,2008年,李小云再次去了坦桑,又深入调查了一次,他发现在中国很多特别普通的事情,在那里很难实现。 “比如说,华北平原的玉米一般每亩800斤、1000斤,甚至超过1000斤。 农民在玉米里种大豆等作物也不少见。 但在非洲,通过对各个省份的调查发现,当地玉米产量非常低,亩产150斤左右,贵一点的也就200斤。 ”。
2018年10月,李小云教授在坦桑尼亚进行了实地考察。 中国农业大学图庇阿村所在的莫罗戈罗州土壤并不贫瘠,气候复杂,有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山地气候。 同时,也受到东部海洋季风的影响。 如果好好利用的话,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种植密度不够,据了解,一亩田普遍种植1000株左右,是典型的广种低产形态。 在中国,密植的玉米,一亩地至少要种4000株。 这很简单,坦桑尼亚农民不知道”在非洲推广中国农业技术的2011年,李小云团队在莫罗州佩亚佩雅村考察,在村里开辟了第一个农业合作项目。 李小云团队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的武晋教授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他们大多是家庭生产模式,男人在地里挖小坑,女人跟在后面订种子,一亩地也种了1000株左右,很稀疏。 ”如何帮助村民增收呢? 事实上,过去多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援助小组为当地提供了许多方案,但这些方案大多难以推广。 “我们发现,迄今为止的一些援助团队经常提供超越非洲发展状况的方案,例如灌溉农业和机械化农场。 这些方案并非没有道理,以坦桑尼亚为例,当地人少,有道理,发展替代性劳动模式,确实是一条技术途径。 问题是,当地也严重缺乏资本。 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人买得起拖拉机。 即使能买,也不能用,负担不起高能量、维护等成本,以及道路条件不足造成的损失。 ”第一个项目确定后,李小云团队提出了“平行经验”的概念。 也就是说,用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技术改变当地农业生产的状态。
2018年3月,李小云教授和当地农业官员实地调查农户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的供图实际上,这些技术中国并不缺乏。 李小云解释说,中国目前的农业现代化,离发达国家非常近。 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与非洲国家相似的阶段。 特别是机械化普及之前,在农业生产劳动密集的时代,中国人发明了合理密植、有机肥、间作、轮作等多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为此,团队专家为当地农民设计了完整的技术方案,用绳子确定了行距、株距等。 农业专业毕业的农民维罗妮卡加诺告诉记者,这些技术非常具体、完整,“首先,播种前要深耕。 其次,选择更适应干燥环境的品种。 再次播种的时候,每个坑里撒两粒种子。 洞之间的株距、行距也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在当地,谁也没想到种下种子会有这样细致的过程。 “过去,人们把种子自由地撒在田地里。 如果非常稀疏,遇到干旱,发芽率不高,生长就会更少。 ”维罗妮卡加诺说。 以事实让当地人接受这种与以往栽培经验完全不同的技术,最初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新技术难以普及的首要原因与当地发展水平有关。 位于东非的坦桑尼亚,没有进入现代化急速发展的时代。 特别是在农村,时间流逝缓慢,从一个村民出生到成年、老去,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老一辈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传到下一代依然使用。 新技术难以普及的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 2011年,中国政府在佩亚佩雅的村子设立了中坦农业扶贫学习中心。 李小云团队是当时的技术指导团队,筛选并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 今年41岁的阿德里安巴尔塔萨韦埃玛姆是第一个参与者,很快就被这些新技术感动了。 阿德里安巴尔塔萨韦埃玛姆的家是一个有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 农业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生活来源,不仅为一家四口提供了食物,而且卖的粮食,也换了其他生活必需品。 “对我们来说,增产意味着家庭环境的改善。 ”
2018年3月,当地农户在项目地耕作。 在中国农业大学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年,整个佩雅佩雅村只有一位技术人员如约使用了新技术。 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周围。 “我从没见过那样的玉米。 太复杂了,很辛苦。 ”法图马姆卡姆巴说:“与以前的栽培方式相比,新的方法投入的劳动相当多,但收益会怎么样还不知道。 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主要原因。” 不仅是农民,当地农业官员也是如此,莫罗州经济生产处副常务秘书罗萨莉亚韦格斯拉对记者说:“最初,技术合作只在一两个村子普及,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的能普及。” 但很快,事实改变了人们的认识。 这些来自中国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同样干旱的非洲效果显著。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李小云团队成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秀丽告诉记者,在采用新技术之前,当地玉米产量为每英亩300至500公斤,亩产50至80公斤。 采用新技术,亩产可达3至4倍。 修改后的农田和村2018年,李小云团队的新技术方案,已经推广到10个村,通过成百上千种新的种植方式,收获了更多的粮食。 在当地的田地里,经常可以看到鲜艳的对比度。 在采用新技术的田地里,玉米整齐地大,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穗结得很好,而旁边的玉米地里长着野草,连稀疏的玉米都被遮住了。 在10个村子中,变化的不仅仅是农业,还包括村子本身。 此前,李小云和他的团队在中国从事了多年的扶贫工作,这些经验也推广到了非洲。
2018年2月,当地村民正在进行密植技术代码的精耕细作。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改变了村子的面貌,发展了村子的新型业态。 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是由政府牵头,村民积极参与,尽量避免资本进入。 在非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李小云说。 除了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李小云团队的专家们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帮助各村进行道路维修、房屋修缮和村庄整理。 在瓦辛帕村,75岁的奥马里,生活和以前完全不同。 新技术大大提高了他的收入,他盖新房、装自来水、建羊圈、养羊的技术也来自中国专家。 收入的提高使这些非洲村庄的人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法图马姆卡姆巴以前曾表示,疾病可能会使家庭破裂。 “几年前,我丈夫生了一场大病,住院很久。 过去,我们的家庭几乎负担不起这些费用,但现在疾病不再给我们带来债务。 ’增加收入后,必须进一步改善营养。 除深挖、密植、农肥使用等传统旱作技术外,还适应当地技术、小型设备,在不断交流中进入当地。 中国的专家们也在不断成熟和成长。 从2011年开始,每年夏天,李小云团队的专家们都会在坦桑尼亚停留一段时间,在村子和田地里进行现场指导。 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发生后,对非洲的当地指导日程暂时停止,但一段时间后,团队专家们可以通过视频连接的形式与当地农业官员和农民交流,了解村子的变化和农业发展情况。 2021年,李小云有了新的想法,在当地演示了玉米大豆的栽培技术。 中国的技术帮助非洲村民增产,但增产的同时地力的消耗也在加快。 如何恢复和维持地力? 李小云最先想到的是大豆,这种原产于中国的豆子有经济价值,还有固氮、肥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营养丰富,弥补了一直以玉米为主食的当地人营养不足。 李小云说,改善营养和改善收入几乎同等重要。 在坦桑尼亚的大部分农村,人们习惯种植白玉米。 这也是他们的主食,但如果只吃玉米,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就会不足,比如色氨酸和蓖麻毒素。 村民们卖剩下的粮食、打工,但微薄的收入无法改善生活。 另外,也很难通过更丰富的食物获得人体所需的营养。 大豆可能会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 中国专家表示:“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源,蛋白质含量堪比牛奶。 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素。 中国人用大豆制作各种豆制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很多豆制品都是可以和肉类相比的。 那么,在非洲普及大豆,维持地力,提高收入的同时,能改善当地人的营养状况吗? ’坦桑尼亚尽管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只有20,主要分为雨季和旱季,大部分地区适合农业生产。 小组在初步调查后发现,整个莫罗戈罗州约有五个地区适合大豆种植。 在这些地区,我们选择了4个村庄作为第一次试验。 大豆变更的人们确定试验后,李小云团队制定了玉米大豆栽培技术方案。 实际上,团队推广的人工栽培技术曾在中国北方广泛使用。 种植玉米的优点是,种植玉米后,所有玉米都可以视为侧行,可以享受更多的通风和光线,这也被称为侧行效应。 因此,尽管种植后玉米种植数量减少,但实际产量并没有下降。 同时大豆的收益也增加了。 大豆有改善地力的效果。
2022年6月23日,裴雅佩雅村,村民第一次收获的大豆。 中国农业大学的供图位于坦桑尼亚,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整理了中国方案,将其细分为品种选择、栽培处理、播种期、栽培方法、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农业管理技术,并向百个农民家庭进行了培训。 2022年2月,坦桑尼亚的播种季节,在科塔特村,61岁的农民亚当在自己的一英亩玉米地里种了大豆。 亚当是六口之家的主人,家里有妻子和四个孩子。 这个非洲农户的主要收入来自12英亩、约70多亩农田。 他种玉米,还种芝麻、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 玉米是这个家庭的主要食物,经济作物每年可以给他带来约900美元,约6000元的收入。 对亚当来说,种植大豆是一种全新的种植体验,吸引他的是项目推进者在村民大会上谈到的未来:“他们介绍了大豆在营养健康和增收方面的好处,我想可以试试。 ”。 2022年4月前后,莫罗戈罗州经历了长期干旱,而且,正好出现在大豆和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 干旱降低了农民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预期,但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发现。 大豆可能比玉米抗旱性更强。 到六月,亚当收获了约400斤大豆,如果雨水充沛,产量可以达到1000斤。 把大豆变成中国豆浆李小云团队推广大豆之前,莫罗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种大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陌生的作物,也不知道该怎么吃。 为此,夏收后,李小云团队设计了新的技术指导方案,通过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等,指导当地农民制作豆浆等豆制品。
2022年6月23日,裴雅佩雅村,等待豆浆做好的主妇们。 中国农业大学供图2022年6月24日,当地技术团队在亚当所在的科特村,为第一次收获大豆的人们现场演示制作了豆制品。 在亚当的院子里劈柴,立下大锣,煮碎的大豆,过滤,再次沸腾,豆浆锅马上就做好了。 锅里冒出的热气和柴烟混在一起,锅周围有很多村民围着豆浆等着出锅。 这些豆制品很受村民的欢迎。 亚当对记者说,他和家人都喜欢豆浆。 也有村民认为豆浆的味道,像牛奶一样。 种植大豆的村民不仅可以改善家人的营养状况,还有提高收入的新方法。 提高的不仅仅是非洲农民,对李小云和他的团队来说,十年的援助也取得了同样大的成就。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们帮助非洲是单方面的,但其实这些合作项目和活动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让我们从全球视角、非洲视角更好地审视自己。 非洲人是我们的全球化老师,在相互交流中,我们接受不同意见的反馈。 ”李小云说,“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些收获,正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重塑与世界关系,重塑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缩影。 我们不是被动加入地球村的成员,而是开始积极与世界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分享我们的经验,承担自己的责任。 ”相关链接——他们慕康果:项目协调员、莫罗州前助理秘书长大豆种植项目可以继续延长。 我们这里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专家和援助项目,作为当地的农业管理者,我也接触过很多援助专家,但从来没有像中国学者那样,频繁地进入普通农户,进入农田。 来自中国的玉米栽培技术在坦桑尼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今年开始推广的玉米大豆栽培技术可以给农民带来很多增收机会。 大豆全球需求量巨大,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可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几年,莫罗州各地区农民开始种植大豆,但农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最重要的是市场短缺。 人们不知道这种作物,大豆的使用方法知识也不足。 但我们发现,农民们学会了制造豆制品后,对大豆种植的反应更积极了。 另一方面,他们相信大豆对改善健康状况、消除营养不良有积极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大豆可以增加收入。 农民正在变得更加积极,我认为这个项目至少可以延长三年。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增加参与的村庄和村民数量,在生产和加工方面提供便利的支持,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市场对接。 达斯坦:莫罗戈罗州凯罗萨县的农业农民对大豆种植反响很好,我参加了佩亚佩村和科塔村的所有项目,并定期考察项目进展。 今年6月,我还参加了科特村大豆加工产品的培训。 大豆作物是重要的营养和经济作物,消除了降水量因素,农民产量稳步提高。 特别是大豆加工产品的培训之后,农民知道了豆制品的制作方法,品尝了豆浆的美味,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民使用这些产品。 而且,农民的反响很好。 我个人将继续支持农民生产和使用这些产品。 我认为整个凯罗萨县都可以生产,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同时提高收入。 埃迪:坦桑尼亚莫罗州瓦辛帕村的村民今年通过普及耕作技术首次申请了今年的旱季。 瓦辛帕村及其周边村庄成都收成不好。 但是,也有意外的惊喜。 第一次种的大豆,收获量比想象的好一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按照中国教授推广的技术种植玉米。 我这四口之家,真的受益匪浅。 所以,今年推广玉米大豆栽培技术的时候,我很信任中国的教授团队,所以我第一个报名参加。 我在一英亩(约6亩)的玉米上种了大豆。 截至7月,该英亩收获了约400公斤玉米和120公斤大豆。 尽管与预期的产量相差甚远,但在干旱情况下,这样的收获却超出了预期。 听说在遥远的中国,也有广阔的田地。 在过去的时间里,那里的人们积累了很多农田农业的技术。 在某些地方,光下雨一英亩就能收获3000公斤以上的粮食。 我无法想象那是什么场景,但那是我57岁的一生,从未有过的经历。 但我想那样的场景,因为中国的旱地农业技术和经验,在这里已经普及了十多年,可能离我们不远了。 我们学习了如何在中国种玉米、种蔬菜,但今天的我们,和以前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那些中国教授还在关注我们这里。 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农业,改变了我们的村庄,修缮了村庄,盖了房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作物,新的食品。 我既喜欢大豆也喜欢豆浆。 看起来像牛奶。 训练有素的农技人员告诉我有营养。 我想我会继续种植大豆。 我很有信心。 现在我们县、乡镇的农业工作者,我们这里的农业研究者,也和中国教授一样,经常去村子里看我们的生活,去田地里看作物生长,他们也帮助我们。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编辑张树婧校对王心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