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豆病毒病比较常见,分为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矮化病毒病、花生纹病毒病。 一般来说,减产量为5%至10%。
大豆病毒病症状大豆病毒病是整株系统性感染性病害,病株症状变化较大。 常见的镶嵌类型有轻镶嵌型、皱缩镶嵌型、皱缩矮化型。 镶嵌型:病叶呈黄媫相间微淡黄色斑,植株不矮化,可正常结荚。 一般抗病品种或后期感病品种植株多见此症状。 皱纹镶嵌型:病叶呈明显的黄媫相间斑状,皱纹收缩严重弯曲为叶脉褐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缘向后卷起,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 皱缩矮化型:植物叶片卷曲,输导组织变褐,叶缘下卷曲,叶片扭曲,植物节间缩短,明显矮化荚少或结不上荚。 籽粒症状:感染的籽粒种皮上生褐色或黑色斑纹,斑纹颜色与脐色一致或稍深,有时斑纹累及整个籽粒表,但多呈放射状或带状。 斑纹的发生情况受品种和发病程度的影响。
大豆花叶病毒病皱缩花叶型症状
大豆病毒病的病原和发生规律soybeanmosaicvirus(SMV ),称为大豆花叶病毒,属于马铃薯y病毒群双病毒粒子线状。 在东北等一季作物区和南方大豆种植区,种子带毒田间病苗形成是该病的初侵染源,长江流域该毒源可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冬季作物越冬,也是初侵染源。 该病再感染系统由桃蚜、麦蚜、大豆蚜等30多种蚜传毒完成。 东北主要以大豆蚜和大豆蚜传毒,大豆蚜占传毒蚜总数的74%,大豆蚜占15.5%。 山东省以蚜虫、大豆蚜、大豆蚜等为主,南京省以大豆蚜为主。 发病初期蚜虫一次传播范围在2m以内,5m以外较少,蚜虫进入发生高峰后携毒距离增加。 生产中使用了有毒率高的豆种。 另外,媒介蚜发生早、数量多、植株感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晚易流行。
大豆花叶病毒的症状
大豆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有毒生长的苗是当年发病的传染源(长江流域病毒也可采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作物越冬),种子有毒后脱毒困难,药剂处理种子、生长点培养等方法也无效。 该病害也依靠蚜虫继续在田间蔓延,因此大豆病毒病的防治必须从蚜虫的防治入手。
大豆病毒病的缩小型症状
大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是播种无毒或低毒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生产种子有毒率控制在0.5%以下,可明显延缓发病盛期,减轻种子发病率。 因此,希望建立种子无毒繁殖体系:良种繁育田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2%以下,种田与产田隔离100m以上,尽早清除病苗。 第一季地区适当晚播出。 南方种子毒力较高,以采用耐病品种为主,注意适宜播种期调整,苗期避开蚜虫高峰期。
播种前,用3%苦柏颗粒剂5(6kg/亩)与大豆分层播种。 在蚜虫飞来之前,可以使用以下药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一( 30g/亩; 3%啶虫脒乳膏30ml/亩; 2.5%氯氟氰基丙烯酸酯乳剂40ml/亩,均匀喷雾40-50kg水; 40%草果霜1000-2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剂2000—3000倍液; 50%抗牛虻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发病严重地区发病初期可再喷洒1次,可选用以下药物: 2%尼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50mL/亩对水40-50kg; 0.5%香菇类蛋白质多糖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1.5%植病灵乳膏1000倍液,能抑制病毒病蔓延。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