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让玉米和大豆从敌人变成邻居20多年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们一直致力于守护中国的粮仓,守护粮田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55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封面新闻记者杨金祝实习生谭明月七月,暑气腾腾。 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田地里,碧绿的玉米茎已经高过人头,两排玉米带之间,一垄大豆苗长势汹汹。2007年,眉山开始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的研究小组,在仁寿县建设试验田,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生产能力提升工程。这项技术也是杨文钰教授带队20多年攻关的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这一“四川造”技术从实验基地逐渐走向老百姓的田地,让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封面新闻记者杨金祝实习生谭明月

七月,暑气腾腾。 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田地里,碧绿的玉米茎已经高过人头,两排玉米带之间,一垄大豆苗长势汹汹。

2007年,眉山开始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的研究小组,在仁寿县建设试验田,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这项技术也是杨文钰教授带队20多年攻关的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这一“四川造”技术从实验基地逐渐走向老百姓的田地,让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老百姓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在同一片田地里,如何把玉米和大豆从“敌人”变成和睦相处的“邻居”? 这项技术的大规模普及面临着什么问题? 7月初,封面新闻记者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对话,听他讲,如何科学搭配玉米和大豆,让希望的田野共同实现丰收。

杨文钰(右一)和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 摄影:刘跃华

粮田“最萌身高差”

在肥沃的田地里,那里的种子拼命寻找养分、阳光、水分等资源,演绎出“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玉米和大豆是同季节的旱粮作物,在土地有限的我国有天然的竞争关系,如何让他们和谐生长?

这是20多年来杨文钰教授和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我们针对四川盆地丘陵旱地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了‘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 ”根据四川实际种植情况,从2008年开始,杨文钰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玉米-大豆复种,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上。

“怎么复合栽培? 通俗地说,玉米在3月底4月初,大豆在6月上旬播种。 他们共同经历一个生长期,实现两行玉米和2-4行大豆的交替复合栽培。 ”杨文钰告诉记者,以前农民种大豆就种不了玉米,种了玉米就种不了大豆。 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条件下,玉米不减产,收获稳定,同时可多收一季大豆,每亩大豆可多收100公斤至150公斤。

据农业农村统计,2021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达到700多万亩,模式目前基本成熟。 以亩产100公斤大豆计算,一年后,全国将“白捡”7亿公斤以上的大豆。 根据规划,今年力争新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00万亩,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今年年初,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在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四川将实施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工程。 目前已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并明确在108个县(市、区)推广。

而且,到了7、8月,在很多田地里都能看到特别的风景。 青翠的玉米和大豆整齐地排列成带状,玉米茎高耸,大豆苗茁壮成长,远远看就像“最萌的身高差”。 不仅形状独特,还寄托着对这片土地丰收的期待。

杨文钰(左一)和研究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 摄影:刘跃华

“敌人”变成“邻居”

大豆和玉米搭配,并不是简单地把两种农作物一起种。 “这里面有大学在问。 ”杨文钰说,要让它们成为和谐的“邻居”,必须考虑品种、行比布局、密度、施肥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行比配置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杨文钰告诉记者,玉米和大豆要高秆和矮秆搭配,尽量增强玉米优势,降低大豆劣势。 具体如何配套,要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综合考虑。 “我们将2行玉米、3行大豆、4行大豆、5行大豆等进行了组合实验。 在一些地区,玉米和大豆的最大比例可达2:6,即两行玉米、六行大豆。 ”

但是,不管大豆行数如何变化,玉米总是保持两行。 这是因为农作物有“边行效应”,大田边行的作物比内部各行生长得好。 如果让两列玉米保持不变,所有玉米都将产生边线优势,中下部叶片有充足的阳光。 这也不意味着玉米带和玉米带的距离越远越好。 杨文钰表示,2行玉米和2行玉米的距离以1.6米-2.6米为最佳,具体要根据种植地区决定。

玉米和大豆的距离也在不断调整。 “通过不断筛选和比较,我发现60厘米的距离是最好的。 ’这个距离也在继续应对新的需求。 杨文钰补充说。 “为适应机械化操作,黄淮海地区配套最大可达70厘米。 ”

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杨文钰和组员找到了玉米和大豆共生的最佳位置。

杨文钰(右一)和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 摄影:刘跃华

技术进寻常百姓家

根据杨文钰教授研究的栽培技术,在保证玉米亩产的情况下,可增产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

但是,当他去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技术时,很多农民都持怀疑态度。 在田里种了很多大豆之后,有人直接问,玉米为什么还不减产?

玉米两排之间隐藏着秘密。 杨文钰教授说,同地种玉米后,玉米种植面积确实减少了,但数量没有减少。

“固定两行玉米后,边线优势最大化。 如果光种玉米的话,株距会达到30厘米左右。 配套后,玉米株高控制在15厘米左右,玉米植株不减少。 另外,只要保证单株施肥量并进行栽培,就可以保证玉米产量达到当地平均玉米单产。 ”杨文钰说,这样不仅保护了玉米的产量,还多了几百斤大豆。

今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 其中,“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 作为研究该技术二十多年的资深专家,杨文钰和团队多年来奔波于全国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在当地培训、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

虽然态势良好,但这项技术要想广泛普及,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杨文钰认为,首先核心技术要本土化。 “不同地区需求不同,行比配置、种植密度、施肥量有差异,要因地制宜处理。 ”同时,考虑到耐荫大豆品种和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目前在除草环节,玉米和大豆需分茬除草。 ”。 另外,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收获玉米和大豆的方法也有待研究。

“请不要担心。 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杨文钰教授表示,经过多年的推广,大家逐渐开始接受这一技术,并采取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一次宣传传开时,一位种植户来找他取经。 通过对话,杨文钰知道对方认真考虑了这个技术。 于是,杨文钰现场出题,故意考他。 “这样做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你打算怎么解决? ”对方并没有退缩,而是把自己想到的解决方案一一告诉了杨文钰教授。 杨文钰回忆,那天很热,去了几个地方指导,其实很累,那一刻觉得再累也值得。 “带着这种精神,遇到问题,就想想办法解决吧。 ”

潜心研究20多年,杨文钰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他说,希望全国各地建立更多示范样板,让农民看到实惠,尽快参与其中,共同实现增产增收梦想。

【如果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报告。 如果被录用的话需要费用。 新闻微信关注: ihxdsb,新闻QQ:3386405712】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粮田 业大 粮仓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