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聚焦粮食稳定供应,“三乡村”给农民带来五件礼物
“麦苗刚发芽,是早浇水还是晚浇水? ”2月14日一大早,在山东省禹城市生产粮食的大户谷玉香带着这个疑问去小麦专家张宾面前寻找答案。 当天,农业农村、山东省政府在禹城开展2022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服务活动。 据现场专家感想,这源于田间地头供需的精准对接。
文化科技卫生“三乡村”是中宣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15个部委组织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三农”重要品牌活动,也是推动人才、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在连续开展的第27年,“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山东省召开,经过深思熟虑,——山东省是冬小麦主产区,受去年秋季汛情影响,小麦苗多的山东省也是大豆玉米的重要种植地区,今年有150万亩
今年的“三下乡”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的教育指导作为重要内容。 该技术将单一作物改为高低作物,将间作、改种等栽培与大垄栽培相结合,充分发挥边茬优势,在玉米产量基本不减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季大豆增收,是传统间作技术的创新发展。 根据计划,今年农业农村将在全国16个省推广这种模式1500万亩以上。
农业和农村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法军对记者说。 “山东省一直是小麦主产区,大豆种植也具有非常良好的地理条件。 产业链非常健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前种植较少,今年全国扩大到1500万亩,面积急剧增加。 许多农民包括企业和种植户,并不一定掌握这项技术。 如何快速掌握技术要领,使生产中使用好品种和好技术
冬小麦作为夏粮主体,受2021年秋季强降雨影响,冀晋鲁豫陕五个小麦主产省出现大面积晚播,越冬期弱苗比例增加近两成,100多万亩出现“一针一线”、“土中遮藏”等多年不遇状况
这凸显了把“科技壮苗”列入“三下乡”工作重点实施内容的必要性。
同时,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强调:“将加强科技支撑,提供全程技术解决方案。” 据了解,春节前,他们制定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采用挂靠策略,详细列出月度计划和每周计划。
如何让目标落地,把供给和需求很好地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来自山东禹城农业和农村局的秦玉芬作为“三下乡”志愿者代表发言。 “为农民当‘科技保姆’,让大家在农业生产上少走弯路。 ”这是秦玉芬给自己的定位。 她说,作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的代表,我们是扎根基层的“三下乡”主导团队,要传递科技、信息、文化、文明、环境五大“礼物”。
“三下乡”活动开展当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培训班开办,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15个省区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骨干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参加了培训,随后,他们将培训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这些知识对国内以谷玉香为代表的粮食生产者来说非常及时和重要。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