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正在加载视频.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题:忙碌的新农人——祖国各地春耕扫码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王建、杨喆
谷雨种大田。
从洞庭湖畔到东北大地,从华北平原到河套平原,田野一片繁忙景象。 用新科技、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农民,广播着丰收的新希望。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保障粮食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全局意义。 如今,春耕美景在江南北部缓缓编织,展示着中国“藏粮藏粮、藏粮藏技”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核”力量。
4月21日,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石燕村的党员志愿者队员帮助农户移植秧苗。 新华社发(张声摄) )。
播种丰收有底气
“只有选好种子,丰收才有底气。 ”在种植了一生的大部分之后,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的水稻大户崔明认识到了“良种种出好米”的道理。 经过对这几年崔的比较,选择了“绥粳18”这个品种。
这是长粒水稻品种,生产的水稻,煮饭后有嚼劲、有香味。 “不仅质量优良,而且抗倒伏,产量高。 ”看着育秧大棚内的青苗,老崔说,去年种了100多亩这个品种,亩产达到1200斤。
但十多年前,老崔积温带缺乏水稻主栽品种。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品质育种研究所所长聂守军率队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绥粳18”。 目前,该品种已成为黑龙江第二、三积温带的主栽品种。
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饭碗的安全。
在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上社村的千亩稻田里,人行道纵横,种下不久的早稻在微风的吹拂下,生机盎然。 在田地里,可以一个个看到写有与陵两优171、垦优1683……不同品种的白色招牌。
这是兴国县农业和农村局种子站水稻品种示范田。 长冈乡种粮大户许道军是参观示范田的常客,他说:“种子好不好,看示范效果就知道,我们要从实际效果中选优,为稳丰收打下基础。”
4月13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种植户操作播种机播种玉米等大田作物。 新华社发(昌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
春雨过后,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的水沿着庄村的千亩稻田,幼苗在微风中舒展着“筋骨”。 “我们种的品种是‘津原89’,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和抗倒伏能力也很弱。 ”种植户秦然介绍,该品种亩产达1500斤左右,增产约15%,亩产1500元。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近年来,国产大豆新品种选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产品种层出不穷。 在黑龙江田友种业有限公司,大豆种子“黑农84”被装上车,送到农家手里。
“黑农84”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 该研究所研究员榄晓燕介绍,该品种从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出现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超过500斤,平均蛋白质含量42.58%,近三年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
打好种业颠覆战,关键是自主创新。 农业农村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重要支撑。
用新技术种田更“新潮”
人与人并肩共担的传统农业,随着物联网、北斗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普及,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省时、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新潮流。
4月20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东兴乡勤俭村,农民许洪阳正在种植水稻秧苗。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东兴乡勤俭村,农民许洪阳正和家人忙于种水稻苗。 在某插秧大棚里,徐洪阳按下遥控器,轨道上的自动插秧机就会启动,在苗盘里播种,自动挖土。
“这项新技术帮了大忙。 ”许洪阳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记者,以前用育秧播种小车人工播种,需要6个人配合,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播种不均匀,影响出苗率,今年引进自动育秧机后,只有两个人,效率2
4月22日,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农田里,农民正在进行机器播种。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今年,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推广了育秧新技术——席暗室育秧技术。 “该技术要求暗室恒温恒湿,温度30至32,48小时后水稻种子出苗,比常规育苗早7天以上。 ”公司农业科科长何培雄说。
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区种植户李文生采用暗室重叠育秧技术,育秧大棚苗成长为青油。 他说:“有了新技术,培育了坚强的幼苗,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这是3月2日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沅江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基地拍摄的农用无人机。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春耕时节,江西南昌县塘南镇的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种农业机械在农机操作熟练下,正在进行精细化作业,展示了现代农耕图。
“以前是人工喷剂,背上有小喷壶,喷得不均匀。 目前,无人机可以通过卫星定位,提前编制飞行路线程序,供农民坐畦喷药。 ”。 塘南镇协成村村民罗时国说。
3月3日,在江西省兴国县大兴镇新圩村高标准田里,农户驾驶“铁牛”耕田。 新华社发(张声摄) )。
田野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农民耕作更新。
连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大佚太镇苗二壕村的农田里,无人播种机沿着预设路线匀速前进,进行播种、铺膜工作。 苗二壕村村民苗五子表示,这种无人播种方式不会出现过去重复种、漏种的现象,节约了种子,保证了播种质量。
该无人播种机由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科学准确的播种。 公司总经理白恩泽介绍,这种精准播种方式可实现亩产10%、土地利用率10%、土地利用率15%以上。
改变旧观念“舌尖”更安全
不仅吃得饱,还经常吃。 需要更多的粮食安全、质量安全。 随着一批新农人的出现,各地加快转变种植观念,发展绿色生态优质农业。
4月12日,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牌口村,刘进良在苗棚调查秧苗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以前盯着产量,现在盯着市场,优质稻越来越受农民欢迎。 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种粮大户刘进良过去几年一直按老办法种田,追求产量。 化肥农药用得多,每年都很辛苦,但还是赚得少。
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沅江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基地,工人演示插秧机操作( 3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刘进良反思后,开始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亩产水稻施用有机肥8袋,探索“稻鸭共作”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保证大米质量。 经过多年施用有机肥,结果显示,“一亩地的成本比以前高1000元以上,但收入是以前的5倍”,表现良好。
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绿色变革。 在江西省石城县高田镇新坪村,染成绿色的早稻秧苗已经种完。 村干部陈明安带头种双季稻,引领了广大村民粮食生产面积的扩大。 高田镇还将通过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稻鱼养殖等绿色发展模式,提高粮食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3月3日,在江西省兴国县大兴镇新圩村高标准田里,农户驾驶“铁牛”耕田。 新华社发(张声摄) )。
从几亩土地逐步发展到1.5万亩,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文忠现代农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国文忠,深刻了解农业发展的变化。 他说,过去当地有句俗语“田里不种粪,乱来”,现在化肥增多,土壤板结,黑土地逐渐退化。
“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使用有机肥的人也在增加。 我这几年减少了至少30%的化肥使用量。 ”国文忠说,近年来,他改变传统做法,使用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保护黑土地,提高粮食产量。
4月22日,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的农田里,农民正在进行机器播种(无人机图片)。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绿色是春耕的本色,人们在抢农业的时候,会把希望种在春天。
谷雨过后,地处河套大地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农场郁郁葱葱,村道两旁都是集中相连的麦田。 沿垄道观察小麦生长情况的谷物大户王如来说,以前耕田追求大水大肥,现在追求控肥,在绿色优质上下功夫。
4月2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农场种粮大师王如来正在麦田里种玉米。 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目前,我耕地基肥使用量减少10%,追肥使用量减少30%,耗水量减少30%,土壤由板变软,土地质量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王如来说。
4月2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农场一农户在麦田里种植玉米。 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临河区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樊秀荣介绍,临河区推广小麦绿色增产和栽培技术,每亩耕地化肥减少10斤左右,农药使用减少20%左右,产量不减,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参加记者:陈春园、李云平、周楠、郭雅茹)。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