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草莓病虫害早在1998年就知道了我国主要有四种病害,可造成一半以上的减产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452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草莓病毒病是草莓因感染不同病毒而发病的总称。 草莓病毒病危害面广,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已经成为我国草莓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显示,草莓病毒感染株率达80.2%,其中1种病毒感染株率为41.6%,2种以上病毒复合感染株率为38.6%; 轻型菌株一般减产21%-25%,重型菌株(两种或多种病毒感染)一般减产43%-59%。种类和症状:草莓病毒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8种。 栽培上出现的症状大致可分为黄化型和缩叶型两种类型。 我国草莓病毒主要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草莓病毒病是草莓因感染不同病毒而发病的总称。 草莓病毒病危害面广,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已经成为我国草莓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显示,草莓病毒感染株率达80.2%,其中1种病毒感染株率为41.6%,2种以上病毒复合感染株率为38.6%; 轻型菌株一般减产21%-25%,重型菌株(两种或多种病毒感染)一般减产43%-59%。

种类和症状:草莓病毒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8种。 栽培上出现的症状大致可分为黄化型和缩叶型两种类型。 我国草莓病毒主要有四种。 草莓斑驳病毒( SMoV )。 草莓斑驳病毒分布极为广泛,世界上有草莓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斑驳病毒。 斑状病毒单独感染草莓时,无明显症状,但与其他病毒复合感染时,病株严重矮化,叶片变小,出现褪色斑,叶片起皱扭曲。 该病毒由棉蚜、桃蚜、钉毛蚜感染,钉毛蚜感染的病毒种类最多。 土壤中线虫也能传播病毒,但由于线虫活动范围有限,田间自然扩展速度极慢。 该病毒也可以通过嫁接和菖蒲、汁液机械感染。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SMYEV )。 草莓轻黄边病毒单独感染时,只会使植株微矮化; 复合侵染时会引起叶片黄化或失绿、老叶变红、植物矮化、叶缘不规则卷曲、叶脉下弯或全叶扭曲,导致叶片整体枯死,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明显减产。 该病毒也由蚜虫和嫁接感染。 草莓嵌体病毒( SVBV )。 草莓花叶病毒单独感染无明显病情,复合感染后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黄白色或紫色病斑。 叶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极度矮化,匍匐茎发生量减少,产量和质量下降。 该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嫁接和菖蒲也传播。 草莓皱襞病毒( SCrV )。 草莓缩小病毒全球分布,是草莓上危害最大的病毒。 该病毒有许多致病力强弱不同的株系,强株系侵染草莓后,植株矮化,叶片出现不规则黄色斑点,叶片扭曲变形,匍匐茎数量减少,繁殖力下降,果实变小。 该病毒与斑片状病毒复合感染时,植株严重矮化,如与轻薄黄边病毒复合感染,危害更为严重,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对不再生产。 该病毒可以通过蚜虫传播,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

病毒具有潜伏感染的特性,株不及时出现,在生产上常被忽视。 我国草莓品种多引自欧洲、北美、日本等地,这些地区草莓中黄化型病毒病害高发。 其中草莓绿瓣病和翠菊黄化病是草莓的毁灭性病毒病害,必须防止传入。 这两种病毒病主要由叶蝉传播,一般在症状出现后两个月内植株枯死,传染苗定植后不久死亡。 绿瓣病的主要症状是花瓣变绿,有些花瓣常连生,变绿的花瓣后期变红。 浆果瘦长呈尖锥形,叶端变黄,植株严重矮化呈簇状。 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大豆菖蒲传播,也可累及紫花苜蓿等多种植物。 此外,还有丛枝病等与病毒相似的病害,我国也有发现,但分布范围狭窄。 一种类型的感染症状多不明显,发病多由两种或几种类型的复合感染引起。 植株矮化或黄化,叶片出现黄白色、不规则褪色斑,小叶伴有轻度扭曲。 叶缘不规则卷曲,叶脉下弯或全叶扭曲变形,叶面收缩,叶脉,叶柄有黄白色或紫色斑等。

草莓不仅受自身病毒病的危害,还感染树莓环斑病毒、烟草坏死病毒、番茄环斑病毒等其他植物病毒,危害草莓,同样不容忽视。 传播草莓病毒的蚜虫约有20种。 明天详细介绍草莓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责任编辑:刘傲楚责任校队:李运飞二审负责人:张付旭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病害 病虫害 早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