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大豆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208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我国是大豆起源国,大豆栽培历史已超过2000年。 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种植面积居第五位。 我国前人自古以来就使用残留优汰的方法改良大豆品种,也是最早使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培育大豆品种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豆育种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证了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自足。 但总体来看,我国大豆种植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尽快补齐大豆种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我国是大豆起源国,大豆栽培历史已超过2000年。 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种植面积居第五位。 我国前人自古以来就使用残留优汰的方法改良大豆品种,也是最早使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培育大豆品种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豆育种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证了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自足。 但总体来看,我国大豆种植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尽快补齐大豆种植业短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好种植业翻身仗,对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和自给能力,确保食用植物蛋白供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豆种植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豆科、蝶花亚科、大豆属、大豆亚属,该亚属包括栽培大豆( Glycinemax(L.) Merri.)和一年生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图1大豆形态

1 .野生大豆自然群落3 .成熟期种植大豆生产田

2 )野生大豆(左)和栽培大豆植株(右)4)大豆种皮颜色丰富

(一)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 .起源

栽培大豆由一年生野生大豆驯化而成,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原产国,但具体起源于我国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有黄淮地区起源说、南方起源说、东北起源说、多中心起源说等。 野生大豆属草本,茎细蔓生,荚果狭窄,成熟时易结荚,种皮黑色,100粒重多小于3g。 栽培大豆主茎发达,茎强不易倒,叶宽,种皮多黄,百粒重20g左右,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据文字记载,早在神农时代(公元前2550年左右),大豆就作为“五谷”之一被广泛栽培。 《诗经大雅生民》记载了周始祖后稻栽培大豆的情况。 “蓑衣莠菽,莠斩斩斩”。 “荏菽”是大豆。 由于大豆不易保存,传统考古发掘发现较少,建国以来黑龙江宁安县、吉林省永吉县发现2600—3000年前的碳化大豆,洛阳皂角树遗址发现距今3600—3900年的大豆籽粒,内蒙古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距今3500 说明几千年前,大豆被前人所认识,并被广泛栽培。

2 .传播

公元前2世纪左右,大豆从我国传入朝鲜,随后从朝鲜传入日本。 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南方的晚熟大豆从海路引入日本九州一带。

德国植物学家英格尔巴特于1690—1692年访问日本,1712年在他的书中描述大豆和大豆食品,西方国家从此就把大豆与其相关食品联系起来。 根据大豆在Hartecamp花园的栽培时期推测,到1737年大豆传入荷兰。 1739年法国传教士邮寄大豆回国,在巴黎的加登植物园栽培。 1790年英国皇家园林栽培了大豆。

1765年大豆从中国经由英国传入美国。 大豆在美国栽培的最早记录是1804年,最初在乔治亚州试制,生长良好。 大豆传入阿根廷的最初记载是在1882年,开始了在南美的传播。 巴西大豆引进比较慢,但发展很快。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巴西以改良土壤为目的试制了大豆,但产量很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又从美国引进,来源于我国或日本的低纬度地区,培育营养生长期长的“长童期”大豆种子,培育出一批适应短日照高温条件的“热带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由于世界各国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引自中国(图2 ),许多国家的语言至今仍有拉丁语( Soja )、英语( Soy )、法语( delive ) )等大豆古语发音,间接证明了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

图2世界大豆的传播时机

3 .质量和用途

大豆营养价值高,有“豆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牛奶”等美称,是人类的健康食品。 籽粒中蛋白质含量37%—48%,脂肪含量16.3—25%,碳水化合物26%—30%左右,粗纤维5.9%—6.6%,磷、钾、钙等矿物元素5%—5.2%。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是仅次于鸡蛋的优质蛋白质。 大豆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脂肪酸构成为亚油酸47.5%—48.6%、棕榈酸13.8%—14.2%、硬脂酸4.5%—5.2%、油酸22%—25.5%、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 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可溶性纤维等成分,多吃能降低人体胆固醇、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大豆还有助于防止肥胖。 当前,当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全球性威胁时,提高免疫力是抗病毒的好帮手,大豆及大豆制品中含有大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营养和生物活性成分,如大豆蛋白、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等。 大豆对女性尤为关注,大豆食品中含有一定的“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物质,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来说,是一种非常营养、保健的食品。

中国也是豆制品加工的发源地,2000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发明了豆腐,后来中国劳动人民发明了丰富的大豆制品。 非发酵产品包括豆腐、豆腐脑、腐竹、豆腐皮、豆浆、人造肉等,发酵产品包括豆浆、酱油、酱、豆腐皮、酱等,统计不完全,但目前世界豆制品种类超过2万种

目前,世界大豆油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是仅次于棕榈油的第二大植物油来源。 榨油后豆粕蛋白质含量为42.7%—45.3%,是理想的动物饲料,目前世界蛋清粕年产量3.5亿吨,豆粕产量超过2.5亿吨,是世界上第一大饲料蛋白质来源。

大豆生根大量,可固氮空气,一亩大豆固氮6—10公斤,可提高间作和后茬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重要的养地作物,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目前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8亿亩,世界作物种植面积居美国第四位(位于,2020年世界大豆贸易量1.66亿吨,豆粕贸易量超过6200万吨,豆油超过1100万吨,大豆及其制品贸易总额近1000亿美元,长期

二.国内外现代大豆种植业发展状况

(一)海外发展情况

1 .世界大豆生产现状

2020年世界大豆种植面积为1.20亿公顷,总产量达到3.61亿吨。 目前,世界大豆生产国高度集中,巴西、美国、阿根廷、印度、中国等五国大豆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之和均为世界总量的88 从2018年开始,巴西已经连续三年大豆超过美国,种植面积和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 印度从2007年开始,大豆栽培面积超过中国,位居第四,但由于印度单产水平低,总产量低于中国。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五位,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图3 )。

图3世界大豆主产地大豆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

(据FAO统计)

2 .世界大豆品种发展历程

除中国外,世界上最早开始大豆品种改良的国家是日本。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培育出了“十胜长叶”等良种,但由于规模小,对世界大豆产业的影响很小。 20世纪60年代前,大豆品种改良主要集中在美国。 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从我国东北和韩国、日本大量引进品种资源,开始进行品种选育。 4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大豆品种选育工作主要以选种系为主,从我国大豆种质中选择“Richland”、“DunField”、“Mukden”、“Peking”、“CNS”等品种。 4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1944年天然杂交品种“Lincoln”推广。 到50年代后期,美国北部培育出“Clark”、“Harosoy”、“Amsoy”、“Williams”等著名品种; 南方培育了“Lee”、“Hill”、“Hampton”等著名品种,使美国大豆生产迅速发展。

南美大豆生产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营养生殖期长(长童期)的大豆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20世纪60年代,巴西从美国引进长童期品种,着手培育适合低纬度地区气候、土壤、水分条件的“热带大豆”新品种。 1975年,巴西农牧研究院( EMBRAPA )大豆研究所成立,巴西大豆育种走向了高速公路。 80年代以后,巴西当地选育的大豆品种逐渐取代美国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更强,促进了南美热带地区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

阿根廷规模化栽培的历史比巴西短,开展大豆育种的时间也比巴西晚了10年左右。 在其大豆生产发展的初期阶段,大豆品种基本来自美国或巴西。 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国家农业技术研究所( INTA )正式设立大豆育种项目。 到1983年,阿根廷历史上第一个杂交选育的大豆品种Carcaraa纶a纶在INTA诞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元孟山都、先锋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开始广泛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除草剂、抗虫、高油酸等转基因大豆品种。 这些品种从美国传播后,在南美迅速普及,对世界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 .世界大豆种植业发展历程

在现代农业发展之前,世界各国豆农种植大豆的种子基本上都是自用的。 二战结束后,各大州立大学等美国公立育种机构加大了大豆品种选育力度,但大豆种业仍以公立机构品种推广、农民自留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营种子公司发展迅速,品种选育和品种市场经营能力大幅提高,选育出的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到1990年,民营种子公司培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已占美国大豆面积的50%以上。 但巴西和阿根廷种子产业的经营主体仍多为小型种业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元孟山都、先锋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开始广泛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除草剂、抗虫、高油酸等转基因大豆品种后,建立了知识产权有偿使用的品种使用机制,大豆种子市场经营主体成为跨国种业集团

4 .世界大豆种植业现状

1994年随着孟山都公司培育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获准商业化种植,从此大豆转基因技术在美国、阿根廷、巴西大面积推广。 此后,以元孟山都、先锋等为首的跨国公司开始广泛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除草剂、抗虫、高油酸、抗旱等转基因大豆品种,建立了基于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成为世界大豆种业的主导者目前,世界前三大主要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超过90%的人种植转基因大豆品种。 通过推广这些高新技术培育品种,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显著提高,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促进了这些国家大豆产业和种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种植业的门户相对提高,拜尔(包括孟山都)、科迪亚(包括杜邦和先锋)、先正达、巴斯夫这四个跨国种植业集团已经基本垄断了这三国的大豆种植业。

近年来,世界大豆种子市场规模在760万吨左右,总产值约50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大豆种子市场规模稳定在190万吨左右,产值稳定在20亿美元以上,是世界主要大豆种子产品需求国之一,大豆种子在该国种子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巴西大豆种子产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市场规模已超过美国,产值仅次于美国。 大田作物中,巴西大豆种子市场约占45%,即巴西大豆种子市场规模约15亿美元,种子销量约200万吨,商品化率在98%以上。 大豆种子销售量已占农作物种子销售量的45% (图4 )。 阿根廷大豆种植业的发展比巴西更慢,始于本世纪初。 目前大豆种子市场规模约110万吨,产值约8亿美元。

图4 .巴西大豆种子产业所占比例

(引用来源:

3358 static.NFA PP.southcn.com/content/201807/15/c 1311647.html )

(二)国内发展情况

1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

收集和保存方面。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5000多年来不断驯化和改良,使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 1956年、1979年、1990年,我国先后组织了3次全国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共收集、保存栽培大豆种质资源23587份。 2015年以后进行了追加募集。 目前,国家农作种资源库保存的大豆种质资源已有43000多种。

关于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保护。 我国广泛分布着野生大豆资源。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野生大豆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 国家高度重视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除了全面收集野生大豆并存入国家农作种子资源库长期仓库进行异位保护外,农业农村还对集中分布区濒危野生大豆居群进行原位保护,共在17个省市建立原位保护区49个。 这些保护点建设了隔离设施、预警设施、护理设施、防火排灌设施、繁殖设施、水电设施、仪器设备等,有效保护了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

评价和利用方面。 在广泛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收集的同时,我国对种质资源生育期类型、籽粒性状(粒色、粒形、脐色和百粒重)、植株性状)生育习性、结荚习性、毛茸色、花色、叶形和株高)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评价,约1.7万份大豆种质的

图5我国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

1 .大豆器官形态差异2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植株及籽粒

3 .大豆品种资源生育期差异4 .大豆籽粒形态的分类

2 .我国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大豆育种始于20世纪20年代。 1913年,公主岭农事试验场成立,开始了系统的大豆研究。 1916年开始系统选种,1923年培育现代大豆品种“黄宝珠”,1934年培育“小金黄1号”,成为50—60年代东北地区重要推广品种,年种植面积达700多万亩。 1927年开始杂交育种,以“黄宝珠”为母本,“金元”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935年育成“满仓金”、“满地金”、“元宝金”,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杂交方法培育的现代大豆品种。 金陵大学于1924年开始大豆改良工作。 王教授从自然变异群体中选择纯系,培育出“金大332”品种,抗战前在长江下游一带栽培。 总之,建国前我国大豆育种发展缓慢,1923—1950年共培育了20个大豆品种。 其中,东北地区有17种,黄淮海地区有2种,南方地区只有1种,解放前我国各地普遍种植的仍是农户品种。 大豆种子生产都是农民自己留种,企业很少经营大豆种子,现代意义上的种植业根本没有起步。 建国后,我国现代大豆种植业开始起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巩固大豆种植业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育种方面的主要成果是完成了我国部分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建立了大豆杂交育种体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到上世纪70年代,国家种子资源库共收集保存栽培大豆种子6814份,为大豆育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放初期,主要采用系统育种方法选育的大豆品种,取代了东北地区推广的金翅果1号、金翅果、金翅果(杂交育成品种)、荆山璞、黄淮海地区平顶黄、莒选23等地方品种。 这些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但并未摆脱地方品种生育期晚、植株大、茎秆细弱、易倒伏等局限性。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许多机构建立了杂交育种体系,有性杂交选育的大豆品种成为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主体。 代表性品种有东农4号、黑河3号、吉林3号、铁丰18号等。 黄淮海和南方地区也育成了文丰7号、徐豆1号、南农493-1、鄂豆2号等。 在这一阶段,大豆种子的生产和经营以农民自行留种为主,以国营种子企业推广为主。 解放后,我国进行了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上世纪60年代,农民在自家田里通过片选或株选留种,品种交换通过互相交换实现,仍然保留“家家种田,家家留种”的供给模式,粮食代种、种粮是次要的到70年代,大豆新品种的生产、经营和推广除育种单位自主外,还建立了人民公社、大队、生产排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此后主要过渡到国营种子企业种子繁育和推广阶段。 经过品种转型,中国大豆产量从1949年的40.76公斤翻了一番,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80公斤。

二是大豆种植业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豆育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杂交育种技术全面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大豆常规种子特征的大豆育种体系初步建立。 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全国大豆亩产从80公斤提高到120公斤,主要原因是培育出了单产水平高、抗倒性好、适应高施肥水平、基本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 代表性品种为铁丰18、合丰25、绥农14、吉林20、跃进5号、诱变130号、鲁豆4号。在此期间,我国大豆杂交种实现“三系”组合,发现中豆19、中豆20等品种附有雄性不育细胞质后发现相应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培育出杂交豆1号等杂交种,但目前面临杂交种子生产难题,无法应用于生产。 大豆种植业也进入市场化阶段。 本阶段我国大豆种子经营企业也由国营种子企业为主转变为股份制种子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大豆常规种子特点的大豆种子产业体系。 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全国大豆亩产从80公斤提高到120公斤,除了培育出单产水平高、抗倒性高、适应高施肥水平、基本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外,大豆种子商品化率提高,品种也有所提高

图6黄淮海地区不同年代代表性大豆品种

三是大豆种业共同发展阶段。 大豆联合育种将全面展开。 2010年前后,我国先后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开展大豆育种联合攻关。 据统计,目前已有200多家单位参与大豆育种联合攻关,包括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已基本形成全国大豆育种网络。 育种条件不断改善,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在主产区建立了一批大豆改良中心和分中心、实验室和实验站,对育种条件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大豆育种事业的发展。 育种方向不断调整,逐步由单一高产向高产、优质、抗病型、专用型转变,培育优良大豆新品种,推动品种更新,为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由于东北大豆主产地的重心向北移动,极早熟大豆品种的培育也成为重点工作。 生物技术育种也取得显著进展,已有3个抗除草剂大豆品种(转化事件( SHZD32-01、DBN9004和中黄6106 ) )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基因编辑技术也开始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应用。

图7黄6106在转基因大豆中的使用效果

大豆品种审定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大豆产区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体系,各大豆主产省(市、区)也有省级大豆品种试验体系,各生态区还建立了育种联合体品种试验体系,涌现出圣丰种业、垦丰种业等具有培育繁茂推进一体化资质的种子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品种试验和审定标准也不断完善,制定了适合我国目前育种和生产现状的品种审定标准,审定了一批优良品种。 大豆繁殖体系和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日益规范。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种子检验机构和种子检验设施设备建设,制定了大豆种子产销环节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包括大豆原种、大田用种国质量标准及《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大豆种子产地检疫规程》等,大豆种子产销行为规范

大豆种植业向校企结合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科研分工合理、校企结合、高效公益大豆联合育种的新机制。 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科研机构培育品种的经营权,委托育种、联合育种等科企合作育种增多。 农业农村根据大豆生产发展需要,支持建设12个种子基地县,为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由于企业种子产销量逐年增加,农民自有种子不断减少,部分地区商业化大豆种子比重大幅提高,我国大豆品种转型加快。

3 .我国大豆种植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大豆品种累计审定总数为3112个,其中国家审定合格品种491个,地方审定品种2621个,现有品种数量基本能满足大豆生产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经营大豆种子的企业有442家,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6家,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70多家,农业农村认定的“育繁推合一”企业2家。 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目前,我国大豆商品种子年产量3.5亿公斤,产值约23亿元。 种子市场已从东北黄淮海产区延伸到南方大豆产区,大豆种子产量、良种普及率、种子商品化率大幅提高。

近年来,我国大豆种植业进步的成效已经显现。 一是我国大豆高产记录不断突破。 在近年来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的基础上,2020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石河子综合试验站利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吉育86 15亩,单产1.5亩,达453.5公斤/亩,创全国大豆单产最高纪录。 (图8 ); 八一农垦大学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利用水肥一体化和大垄密植技术,在大庆种植合农71亩,单产5.3亩,平均亩产达336.2公斤/亩; 黄淮地区采用免耕秸秆精播技术,齐黄34单产达353.4公斤,郑1307百亩单产平均亩产309.2公斤,冀豆17等品种万亩产量达272.9公斤,小面积单产长江流域地区油料6019大面积亩产超过250公斤; 华南地区高蛋白品种华夏14亩亩产达296.5公斤。 这些高产的典型创造,为全面提高中国大豆生产水平建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二是我国大豆平均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布局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东北高寒地区是大豆主产区,区位条件明显优于传统产区东北中南部和黄淮海中北部,但全国大豆平均亩产从2010年前后的120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132.4公斤,成为新的

图8每亩453.5公斤大豆高产地的伸长(石河子,20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差距和问题

过去10年我国大豆种植业发展迅速,但与新时期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大豆种植业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从业企业不强、科企结合体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一)大豆育种材料和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与国际种业巨头和美国相比,中国在大豆种质资源研究、种业基础理论研究、育种材料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保存着世界上大豆种质资源最多,但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还需要显著提高,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基因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突破育种所需的理想株型、抗病、抗虫、抗逆等材料创新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 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等现代先进育种技术方面,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大豆育种过程中应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育种技术,以提高大豆育种效率和精度

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产量典型,2020年曾创下亩产453.5公斤的纪录,而2019年美国创下世界大豆最高产量852.2公斤/亩的纪录,美国、巴西大豆平均产量超过230公斤,但目前我国大豆品种产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在国际上,大豆利用基因育种技术非常发达。 截至2019年,大豆性状田间试验许可共发放2915例,其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0%,目前我国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的材料只有3个。 跨国公司培育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已进入第三代,至少收集到2-3个目的基因,但我国目前基本培育出单基因转基因大豆,我国大豆品种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二)大豆种子企业发育严重滞后

据统计,2018年我国大豆种植业每亩种子使用量为5.22公斤,全国1.48亿亩大豆需要种子7.7亿公斤,而目前我国大豆种子规模约为3.5亿公斤,农民改种率仅为45%。 另外,大豆种子均价仅为6.8元/公斤,还不到商品大豆价格的3倍,从事大豆育种的利润与经营大豆种子的利润与选育和经营杂交作物种子的行业相比相差悬殊,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 因此,我国大豆育种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公益性育种机构负责,少数种子企业开展大豆品种选育工作,但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目前,我国大豆种子市场以区域性企业为主,实现全国规模化布局的企业很少。

目前,国际种子巨头已成为大豆品种创新的绝对主力,但国内大部分种子公司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种子企业还停留在品种经营权、种子生产和营销阶段,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企业。

(三)良种繁育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大豆是自交授粉作物,上下基因型一致,农民可自行留种。 美国、巴西等国家通过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育种者和企业的品种创新和投入积极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种子法》,“农民自用品种繁殖材料”为“未经新品种所有者许可可以不支付使用费”,农民自用种子商品率较低,目前不足50%。 在种子生产上,国内许多种业公司没有稳定的种子繁育基地,大多采用与农户签订临时繁种合同的方式进行种子生产,种子质量和货源无保障。 种子市场存在“白包”和“套包”现象,损害了育种者和种子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四、“十二五”发展方向(一)建立商业化育种和公益性育种相结合的大豆种业体系。 加快种子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公益性育种机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人员共享、实验平台共享,开展合作育种、委托育种、品种权转让、技术准入和育种机构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大豆新品种培育和推广。 同时,加大对大豆种子企业扶持力度,推进商业化育种进程,实现种子企业自主培育新品种和良种繁育为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公益性机构创新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和技术创新、新基因挖掘等育种基础性研究为主的新模式,并

(二)加强大豆资源精准评估,深化质量创新和利用。 加强大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扩大大豆资源优良育种性状精准鉴定范围。 利用高通量分子鉴定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尽快掌握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家庭情况,针对不同生态区的主要育种目标,建立区域化种质资源性状信息、分子数据和载体品种等信息数据库,实现平台共享。 大力推进良种资源的创制和利用,采用高通量现代技术方法挖掘重要性状相关优良基因,阐明性状形成演化规律,鉴定优良单倍体,推测其育种效果,利用理化诱变技术结合目的基因精准诱变技术创制新资源,实现现代化大豆育种的优质资源提供优良基因和高效选择途径,支持大豆育种水平持续提高,促进大豆新品种培育和基础理论研究发展。

(三)推进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设,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度。 针对我国主要生态区大豆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产量下降、质量下降、适应性差等问题,重点解决大豆产量相关性状、重要品质性状、主要适应性性状的分子调控基础等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大豆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综合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编辑等方法和技术,鉴定控制不同产区大豆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营养高效利用、株型等主要育种性状的关键基因同时,开展大豆优良亲本形成的遗传分析、大豆营养因子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阐明大豆产量形成、形态建成、抗病抗逆机理和蛋白、油分与功能性成分合成途径及基因网络,解析基因与环境的关系,解决我国大豆良种培育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和技术瓶颈。 同时,深入开展大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和优化,构建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大豆育种技术体系,加强大豆育种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大豆育种精度和效率。

(四)培育划时代的大豆新品种,满足不同消费类型的需求。 针对不同生态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培育适应不同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专用、抗病虫、抗逆、广适应性的大豆新品种。 其中北方春大豆区要培育早熟、秆强耐密、高附加值、蛋白含量高、功能性成分丰富、耐旱、耐低温、耐病虫,重点培育适合大面积机械精准化栽培和收获的新品种; 黄淮海地区要培育株型紧凑、适合免耕栽培、耐热、秆难倒、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虫的大豆新品种。 南方多茬大豆区要培育出耐荫、秆强、抗病虫、耐酸铝、适宜间作的粒用和菜用大豆新品种,满足我国人民对不同消费类型食用大豆的需求。 同时,培育耐阴性好、生物产量高、茎叶蛋白质含量高的饲用牧草大豆新品种。 对不同生态区培育的高产、优质、专用、多抗大豆“核心品种”,围绕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水肥管理、栽培控制、植物保护等技术进行优化、整合、组装和配套,建立与核心品种配套的增产生产技术体系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充分挖掘新品种增产潜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五)健全大豆种子生产和服务体系,提高种子供应能力。 在不同生态区建设规模化测试网络和测试体系,提高大豆种子测试能力开展大豆规模化良种生产和繁育技术研究,加强大豆种子加工和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大豆种子加工和质量管理技术标准,提高种子质量和种子生产效率;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种子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现代种子生产体系和现代种子服务体系,促进国产优质食用大豆高质量发展。 优化我国品种权保护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自用种子与育种家保护知识产权的矛盾,加大大豆品种权保护力度和商品化率。

资料来源:中国农科院作科所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大豆 种业 昨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