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豆腐磨得响当当,五斤豆子,两桶豆浆,石膏豆浆掉在缸里,变成豆花芬芳……”走进梅县区畲江镇彰三村,村口的墙上画着这样朗朗的客家民谚《磨豆腐》 “豆腐”的元素在这个小山村很常见。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村子里就有制作豆腐的传统,工匠的技术被继承,九成以上的村民制作豆腐。 制作豆腐也是村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刘建通说。
当前,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政策的东风带动下,“豆香人家”——彰三村迎来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日益壮大的产业、硬底化村道、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连片荷塘、“三清三拆”改造的乡村驿站、文化祠……“接下来,我们要围绕‘豆腐’元素,产业畲江镇党副书记、镇长林军新说
勤奋致富
一粒豆子带来美好的生活
凌晨4点30分,彰三村村民刘建通家已经听到打豆浆的“咕噜”声,每天这个时候,他都会准时起床做豆腐。 豆腐的第一个准备是把前一天晚上泡的大豆做成豆浆。
“我祖父那一代就开始做豆腐了。 当时,家家户户都种大豆,所以村里的人几乎都能做豆腐。 ”刘建通说,大豆种植收获很快,一年可以收获两次。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走在田地的边缘,到处都能看到大豆。
据刘建通介绍,上世纪20年代,彰三村的村民开始做豆腐。 在村子里,90%以上的村民以做豆腐、卖豆腐为生计的有60多个家庭。 “像豆腐一样朴素有营养的客家菜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彰三人。 ”刘建通说。
“开始做豆腐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需要,对我们来说卖豆腐的收入是全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 ”刘建通说,当时他经常选择豆腐到兴宁新圩镇茶星、大村等村去卖,一天能赚3到5元。
经过这几年积累的好名声,刘建通有了一位老主顾,有时他们会打电话让刘建通帮他预订豆腐。 “卖豆腐的时间长了,质量很好,豆腐几乎不愁销路。 ”刘建通说,平时自己每天做大约20到30斤豆腐,每年过节,每天做100斤都供不应求。
和笔者聊天的时候,刘建通不停地站在厨房里了解豆腐的制作情况。 “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自己做豆腐解决家人的温饱,靠卖豆腐养活家人,养育了三个孩子。 ”说到这里,刘建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现在生活好了,自己也买了房子,三个孩子在外地工作成家,生活很好。 ”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看到父亲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做一件事,自己也感染了。 ”刘建通的女儿告诉笔者,从小就知道,在父亲的教诲下,勤奋刻苦,幸福的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
很久以前,石臼是做豆腐不可缺少的同一种工具,村里家家都有它。 一眨眼,几十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大家开始用机器代替石磨打豆浆。 尽管如此,我仍然时时提醒自己,曾经用过的石磨,一直留在家里,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借此一点一点地从“磨”出来的。
初心不变
“吸”健康的美食
在日常生活中,豆制品是均衡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养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蛋白质含量。 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动物蛋白相似,含有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维生素B1、B2、纤维素,不含胆固醇。 近年来,越来越多健康的豆制品被推荐。
制作豆腐需要经过浸泡大豆、打豆浆、过滤豆渣、煮豆浆、加盐使水沉淀制块五个步骤。
“做豆腐的时候,一步一步都需要有人盯着。 例如,在煮豆浆的时候,一不小心豆浆就会溢出来。 ”刘建通说,任何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豆腐的质量。 对话期间,他把手搭在锅上呆了一会儿,根据经验判断温度,根据温度增减柴火。 “另一个关键是,用柴火锅煮的豆浆更香更醇,其口感比不上任何机器打的豆浆。 ”
刘建向笔者展示了豆腐的制作流程,附近很多村民也来看热闹,纷纷想起自己做的豆腐。 “小时候一到暑假,半夜3点30分被父母叫醒,帮我做豆腐。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文兴是土生土长的彰三人,对做豆腐一点也不了解。 “做豆腐的时候,父母顺便做几根腐竹。 因为数量不多,小时候也偷过腐竹被妈妈打。 ”刘文兴说。
刘文兴说的腐竹是怎么做的? 豆浆加热后,表面冷却就会形成“膜”。 制作豆腐的工匠用熟练的手法迅速拉出这个“膜”,晒干后变成腐竹。
豆浆煮好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盐晶水,大师在装有豆浆的桶中用碗搅拌,使块均匀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要细心。 静置10分钟左右,待豆浆像豆腐花一样沉淀后,放入纱布中,用力拧紧,即可等待成型。
虽然做豆腐不难,但劳力和时间成本并不低。 “后来,村子里的人生活越来越好,以豆腐为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刘建通告诉笔者,尽管如此,自己还是坚持每天4点30分起床做豆腐。 “我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了。 通过卖豆腐养家,养育了三个孩子。 做豆腐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刘建通笑着说。
说着,刘建通看着墙上的表,几乎没有时间。 他慢慢剥开纱布,完整的豆腐蒸腾着蒸汽出现在眼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大豆清香。 “来,吃一个吧。 这就是天然而有营养的客家菜! ”刘建通说。
瞄准方向
“磨”特色产业
彰三村是省定贫困村,村里产业和基础设施薄弱。 2016年至2018年,区纪委监委选派副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 畲江镇党政通过大力实施一把手枪工程,任命村党组委员兼任村党组书记。 彰三村在两位科级干部的领导下,加强班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村里“两委”凝聚力增强,党员干部群众也成为干事创业的源动力。
如今的彰三村,不仅豆香四溢,村容村貌也有了可喜的变化,大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2016年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村里通过太阳能发电为主、养殖、种植为辅等产业援助项目,实现产业援助长效机制,全村制卡和扶贫的现有41户96人全部实现脱贫。
此外,合作单位广州珠江啤酒集团还获得彰三村建设资金约180万元,动员乡贤筹集30多万元,用于路灯、水利、村道水泥硬底化、健身场地等基础建设,切实解决了大众的生活问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目前全村新建村道约12000米,新增路灯438盏,覆盖全村自然村道。
上周,村里公交车刚刚开通,污水处理设施、村村通自来水、公交亭、亮化工程、绿化美化、环村绿道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基本建成。
鉴于班子得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镇党政和村“两委”干部对彰三村下一步发展制定了更清晰的规划。 “目前,我们已经集约了村子的部分土地,准备利用这些荒废的田地发展大豆种植和优质稻作。 ”畲江镇党组委员、彰三村党支部书记李自军说,“从现在开始,他们将依托村里独特的‘豆腐文化’,在村里党组服务中心搭建豆腐文化展馆,继承彰三人勤劳致富的良好家风。”
“彰三村制作豆腐的技术已经传承了几代人。 豆腐虽谈不上上等食材,但它凝聚了彰三村世代豆腐的村民——这一小人物的匠人精神,寄托着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林军新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依托农村原有优势资源,发展健康大豆种植产业,规模化豆制品加工产业,拓展上下游产业是彰三村下一个主要发力方向。 同时,通过提升基础、吸引人才回流,可以进一步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升级,以一业振兴推动百业振兴。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窗口
(记者)何苑尼黄桢构
【摄影】黄貂炜
【通讯员】刘洪桥
【作者】何苑妮; 黄韮为
【来源】南方新闻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梅县窗口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