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为什么玉米和大豆这么重要?
为什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农农【2020】一号文件都提到玉米、大豆间作的新农艺?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了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 这项新农艺出自他们之手,研发周期长达18年。 它又会给我国的粮食生产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可新生产大豆130-150公斤/亩
亩产350-600元
大豆在人类菜单成分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作为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油料、饲料作物,与畜牧养殖、药品加工等众多产业关系密切。
大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但是,现实并不乐观。 “矛盾之处在于,全国只有18亿亩耕地。 ”杨文钰告诉记者,中国每年的大豆需求量接近1.1亿吨,年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年进口量9000多万吨,也就是说超过80%的大豆需要从国外进口。
国内生产的大豆以食用为主,但作为饲料和其他产品生产时数量不足。 巨大的鸿沟是经济负担,进一步拉动了国家粮食安全。 相比之下,高能、高淀粉作物玉米全国种植面积大,自给能力相对较强。 于是杨文钰团队从传统的禾豆间作模式出发,开发了玉米、大豆间作的新农艺。
他介绍,与网络作物相比,应用新农艺后的土地玉米产量与原网络作物产量水平相同,可新造大豆130-150公斤/亩,间作大豆100-130公斤/亩,年推广面积达2亿亩与单用玉米相比,该技术农户亩产节约350-600元。
在玉米和大豆之间创造新的农艺
一亩用两亩
西南、西北、黄淮地区正在推广和示范
其实农作物间作模式由来已久,公元前1世纪的《氾胜之书》就已有粟桑间作模式的记载。 玉米大豆的间作模式也已经有了。 但传统的人力生产技术手段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举世公认的土地和可持续发展集约利用模式。 ”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雍太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玉米大豆间作技术,对纯作只能达到1.2亩的产量水平。
得益于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新农艺,土地当量比可以达到1.8-2.2,“这相当于每亩2亩土地的产出水平”。 他说,这种农艺能有效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粮食豆产量。
农艺对传统技术手段的最大突破是实现了完全机械化。 杨文钰介绍,这一成果建立了带状复合栽培系统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和低位作物株型调控理论,开发了“良种选择、扩繁、留株”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施肥、化学抗倒、绿色综合防控”配套技术。
据悉,目前该技术已在四川省约600万亩耕地推广应用,并在西北和黄淮海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
出发点是培肥土壤
团队持续了18年的研究开发
从两三人小团队发展到百人大团队(包括研究生),杨文钰团队的研究持续了18年。 在此期间,雍太文等许多成员从研究生院毕业成为教授。 “我们从2002年开始了相关研究。 最初是为了解决麦玉苇在四川丘陵旱地造成的土壤隆起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杨文钰说。
豆科作物根瘤固氮功能,可培肥土壤,生态可持续。 为此,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提出了以可种植消耗地作物甘薯的豆科作物替代旱地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对大豆、绿豆、小豆等豆科作物的比较研究,最终在丘陵旱地实施“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的发展
2006年四川省遭受大旱,玉米、红薯大幅减产,但大豆产量达到每亩120公斤,比2005年增加7公斤。 旱年覆盖大豆丰收受到广泛重视。 2007年全省大豆面积翻了一番。
“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模式在四川实现了大面积应用,但针对全国面积有限,如何拓宽渠道,共同考虑不同生态区域的间作、套作问题,实现玉米大豆协调发展,是研发团队
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使研究技术大规模机械化、规模化
科研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到2010年,大豆发展思路和观念发生转变,确立了“玉米-大豆”和谐共生实现群体周年丰产的思路。
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大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栽培技术主要侧重于种植条件下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其中,小麦/玉米共生期短,技术成熟; 虽然没有人研究玉米的种植,但是应用范围很窄。 “玉米大豆种植工序多、劳动力成本长、经济效益低、有意义,但没人愿意研究。”杨文钰说,通过研究,他认识到不仅全国,全世界对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也非常大,重要性极强
这样,面对抱怨和质疑,杨文钰始终坚持该项技术的研发攻关,提出将原来的三熟套作型聚焦于玉米、大豆套作二熟型。 到2018年,这个农艺终于全部机械化了。
该技术成果获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科技奖和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支持力度”,农业部农【2020】一号文件指出,“因地制宜示范推广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技术模式,拓展大豆生产空间
“最难的还是改变人们的看法,最好的方法是用高标准的示范模板说服主管部门和农户接受这项新技术。 ”杨文钰说,目前大家都很关心如何把这个技术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下一步,团队将针对黄淮海和东北的生产特点,深入大型机械化、规模化技术研发和攻关。 (图为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团队)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曾那卡
编辑官莉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