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原创】[行摄中国-2020-30][安徽利辛皖豫剧团]——如今,“摊贩经济”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安徽省利辛县家庭流动皖豫剧团,为“摊贩经济”注入文化元素,开创了“摊贩经济”新模式。
安徽省利辛县有一个叫全家出行的皖豫剧团,以“一辆板车、四个头盔、十三套衣服”起家。 一家三代从戏剧到豫剧艺术,多年来一直把戏剧送到田间地头和乡村小镇,扎根农村,为农民演出,塑造品牌,带动当地豫剧等传统地方戏的传承。 30多年来,皖豫剧团辗转皖苏鲁豫交界地区农村,演出数万场,用不平凡的经历谱写了农民剧团的传奇故事。 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卖杂货“摊贩经济”注入了文化元素,创造了“摊贩经济”的新模式。
安徽省利辛县地处皖西北,与河南接壤,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但这里的人们都很喜欢豫剧。
皓豫是剧团创办人祝皖豫是,原名祝朋,祝幼年与他的父亲祝士指导戏剧。 妈妈上过戏剧学校,天生嗓音好,得过雅号“小号”。 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到熏陶的孩子,无疑会增加对戏剧的执念。 父亲来自安徽,母亲来自河南,父母给祝朋起名叫“皖豫”,后来祝朋以“皖豫”为艺名。 皖豫的几个妹妹对戏也是一个个执行。 家人总是听你唱《花木兰》,和他唱《桃花庵》的一段,邻居停在家门口听。
改革开放的1979年,不到20岁的祝皓豫和家人商量组建农民家庭剧团。 他把家人带到涡阳县北马店乡的前贾村,接收徒弟技艺,招收20多名农家孩子,晨练深夜排队,发声上课,形成了30多人的演出团体。 农民手头拮据,乔装、道具、行头怎么不要钱? 于是,他们一家人省吃俭用,用卖小麦、大豆的钱,去利辛戏剧店买了30多套衣服,8顶头盔。 另外,自己制作了刺刀锇等舞台应用的东西……
如今,皖豫剧团现任团长贺喜已从父辈手中接过重担,成为一家三代传承古老豫剧文化的后来者。 一边演出一边负责剧团的运营。 她来自豫剧世家,5岁时跟爷爷奶奶学戏,初中毕业进入商丘市戏曲学校,后来到北京进修学习。 经过多年的舞台演出,她成长为豫剧新秀,在多部戏中担任主演。 《铡刀下的红梅》中,饰演刘胡兰,表演端庄优美,演技出众,唱腔明快甜美。 用“情”贯穿全剧,成功塑造了刘胡兰这个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形象。
利辛县皖豫剧团享誉当地,无论农闲、农忙,多年来一直为农民演出。 在露天广场,演出舞台车比都市剧场舞台效果好,台下没有座位,村民有的坐楼梯、地上,有的推车、自行车,很多人干脆站着,这样的观赏条件不影响大家的戏剧兴趣。
近年来,皖豫剧团获得亳州市戏剧精品剧目展演一等奖,“安徽省百佳民营剧团”称号。
2015年,利辛县皖豫剧团、休宁徽胜黄梅剧团、无为县江涛庐剧艺术团等8个民间剧团等待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的资助。
据介绍,皖豫剧团以家庭剧团方式运作,随着电视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剧团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2012年,利辛县启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后,皖豫剧团经该县文化部门购买服务,每年承担近700次送戏下乡任务,资助经费150多万元。 有戏,队伍稳定,剧团逐渐发展壮大。 目前,剧团有3辆全堡舞台车,主要演员40多人,在本省和山东、江苏、河南、内蒙古每年商业演出300余场,年收入300多万元。
据了解,安徽省约有民间剧团1500多个,其中戏曲类剧团占半壁江山,涵盖黄梅戏、庐州戏、花鼓灯、豫剧、花鼓戏、梆戏、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豫豫剧团的发展传奇见证了民间剧团自强、奋斗、成长的历程,也见证了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春风化雨,给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照片都是原创的,照相机/手机一起拍摄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