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你对大豆病虫害防治了解多少?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58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大豆重大病虫害,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将重大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稳产、高产。增产增效:通过精准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农药,及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亩增产10%以上,增收30元以上。 同时,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施用费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大豆害虫防治技术、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采用“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精准防治。农业防治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豆重大病虫害,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将重大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稳产、高产。

增产增效:

通过精准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农药,及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亩增产10%以上,增收30元以上。 同时,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施用费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大豆害虫防治技术、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采用“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精准防治。

农业防治:

收获后进行秋茬,破坏越冬环境,使越冬蛹在土中死亡; 根据成虫产卵对寄主植物的严格选择性,在成虫产卵盛期后、孵化前清除杂草特别是藜科杂草,及时深埋处理,减少虫口密度。 无毛、荚皮组织硬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 合理轮作。 采用与非豆科作物轮作3年或以上,可有效减少越冬虫口数量; 翻耕后茬地,适时翻耕后麦田,减少虫害发生源。

物理和生物防治:

黑光、频振式诱蛾灯诱杀;选用白僵菌粉1.5公斤均匀混合于细土或草木灰13.5公斤,撒于豆田垄台上,使脱荚落地的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发病死亡; 在成虫产卵期释放赤眼蜂并熄灭虫卵,每亩释放2万~3万只蜂。

为选择抗病品种,注意品种组合和轮换,选择新的抗病品种,必须经常监测各地病原菌生理新品种组成的变化;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地,减少越冬菌量; 注意合理轮作,建立免种重茬迎茬无病残种田,播种前清除病斑种子;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

化学防治:

在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防治。 7~8月,还可以喷洒治疗蚜虫的预防病毒病的药剂。 常用药物:2%细菌素可湿性粉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等。 注意事项:喷雾均匀,无渗漏,连续给药两次,每次间隔7~10天; 必须统一行动,进行集中碎片防治。 药剂必须交替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锈病防治技术主要选择抗(耐)病品种,以药剂防治为辅,结合农业措施,适用范围:南方大豆锈病发生区。 注意事项:给药时根据需要用水、叶部均匀喷雾。 防治必须及时进行。 特别是多雨、田间湿度大的,要及时控制病害的发生。

用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

成虫初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玉米穗轴或向日葵茎切成约5厘米长,用敌敌畏药液浸泡,每前进4米5米放入棒密度,棒棒菊花酯类药剂在成虫高峰后5~7天内喷雾预防成虫:每亩喷洒25~30毫升药剂于水中,用背负式喷雾器喷头朝上从豆根向上喷雾,药物附着在下部枝叶和顶部叶片背面。

常用药剂:

80%敌敌畏霜、25%速杀灵霜、溴氰菊酯、来福灵菊酯等菊酯类药物。 应在当地植保部门指导下确定防治时间。 给药时,根据需要喷洒足部水量、细雾,不留空白。 注意药物轮换,避免产生耐药性。

叶食性害虫防治技术、豆田危害较大的叶食性害虫有苜蓿、豆卜驸夜蛾、草地秸秆等。 根据田间病情发展和气象预报,在荚和鼓粒期喷药,控制籽粒病害。

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防治。 该病在田间由蚜虫传播,防治工作应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病毒种子,配合大豆蚜虫采取以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和危害,达到“切断毒源、灭虫”。 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点片阶段或盛发初期控制。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