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8月21日,在江苏淮安洪泽湖畔,55岁的杜成朋站在湖光山色的土地上。 本应在水中摇曳的芦苇和荷花,成片地矗立在干涸的湖底。
7月中旬以来,这个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水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退,在邻洪湖村,一万多亩稻虾共生的农田,开始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抗旱,调水、浇水、防病,一刻也停不下来
紧急情况下,他们掘地翻水
站在湖水退缩出现的土地上,杜成朋想起了这里曾经的景象。 今年入夏,湖水还很丰富,岸边水鸟成群,芦苇摇曳中,隐约可见人们架起小船的身影。
对住在湖边的人们来说,这片水域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基础,也是他们儿时的天堂。 “小时候,在这里放牛,赶到湖里牛就不管,到了晚上就自己回来了。 ”杜成朋说。
洪村位于盱眙县东北部,毗邻洪泽湖。 近年来,盱眙县发展稻虾共生产业,小龙虾远销全国各大城市。 洪湖村具有天然水源优势,村里有12000多亩稻虾共生稻田。 靠近湖的地方,洪湖村有两个泵站,把湖里的水放掉,沿着宽阔的水路向所有的稻田送水。
洪村挖掘机挖渠引水。 回答者供图
对洪湖村的村民来说,干旱是意料之中的。 而7月至8月,正是水稻抽穗开花的季节,也是小龙虾育秧的季节,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洪泽虽然湖水少了,但还能翻过来。 只是,水路被水草堵塞了。 总是水多的时候,对水没有影响,但是现在水少的话,过不去。 村里叫挖掘机疏通河道,挖泥,往田间泵站里放水。 ”杜成朋说。
邢开兵是泵站的管理员,他自己也种了65亩水稻,现在是提花的关键阶段。 “天气干燥,温度高,今年浇水次数比往年多一半。 ”邢开兵告诉记者,地里的水稻是5月份插秧的。 按照以往的情况,到8月下旬为止只需要浇10次水就可以了,但今年浇了15次水,田地还是干得很快。
8月21日,洪湖村外的稻田里,邢开兵引水抗旱。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不仅干旱,高温也影响着水稻。 一些稻穗的顶部显然是空的。 “高温会影响花粉的存活率、生存时间,进而影响结实率,所以有些看起来像是开花了,但实际上没有结果。 ”
8月21日,在洪湖村一线指导抗旱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伟告诉邢开兵:“这段时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灌溉更充分,不仅可以抗旱,还可以降低稻田温度,减少高温带来的影响。”
8月21日,洪湖村,村民邢开兵的水田里,部分稻穗上部不结实。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受高温袭击,他们努力保护粮食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省是此次南方干旱的主要发生地之一。
江苏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水稻生产大省。 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秋粮种植面积约4457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超过3300万亩。 “秋粮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左右。 其中,水稻、玉米作为主要粮食,是粮食生产的重点,而南方干旱发生时,正是形成水稻和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永贵告诉记者。
5月6日开始出现旱情时,江苏各地开始做好抗旱准备,调水、打井、吃药。 据悉,江苏省在省级投入的资金,超过了1亿元。 各市县也同样进行了巨大的投资,洪湖村所在的盱眙县已经投入了超过1200万元的资金。 同样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南京江宁区,新增调水临时水泵500多个。
8月21日,江苏盱眙县洪湖村一水泵进水。 从水路运来的水在高温下迅速蒸发。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与水田相比,丘陵地带面临的局面更加困难。 肖永贵告诉记者,江苏省丹阳市、句容市等丘陵地区旱情严重,直播稻、玉米、大豆等受到较大影响。
更多大田作物成为此次南方抗旱中关注的重点。 在盱眙县沿河村,56岁的石明强把玉米打碎后发现明显缺粒。 “高温影响玉米授粉,这也是粒不足的主要原因。 ”赴田间指导抗旱工作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克如说。
8月21日,盱眙县沿河村石明强玉米地持续高温导致玉米授粉不足,部分玉米严重缺失。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在高温干旱中,管理得当与否还直接影响抗旱效果。 石明强说,干旱发生后,已经浇过水,病虫害防治、叶面追肥等药也浇过几次。 王克如告诉他:“这块地管理得很好,对减少损失有很大帮助。 后期要继续加强管理,使现在的玉米粒更加饱满,收获尽可能多。”
即使在水上的田地里,他们也遭遇着干旱
“需要60年吧。 我从没遇到过这么干旱的事。 ”在南京溧水区,88岁的茶农严景万说。 严景万是一位老茶农,经营茶园,主要生产当地有名的雨花茶。
8月22日,在南京溧水区,高温干旱导致茶园部分茶树枯萎。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8月22日,记者在严景万的茶园看到,一些茶树枝叶明显干枯,在树丛中尤为突出。 严景万告诉记者,干旱发生后,他们已经采取了多种方式,引水滴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
在江苏兴化,田上的龙香芋也在经历着干旱的考验。 田地处水网密布的湿地,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取出水底淤泥,堆放在田里。 田地大部分在水中,道路不通,农民们乘船下了田。 这里是真正的水乡,但仍然受到干旱和高温的困扰。
8月15日,江苏省兴化市垛田町平安垛村,村民正在给龙香芋浇水。 周社根摄
兴化市垛街道高家荡村支书张泉告诉记者,7月底至8月初,河道水位开始快速下降,降幅前所未有,有的地方农民小船无法通行。 龙香芋正是抗旱作物,即使是正常年份也需要经常浇水。 今年水位下降后,农民不方便自己浇水,所以很多叶子都干了,有些端部干了一圈,有些叶子整个干了。
为了应对干旱,当地协调农业、消防等部门支援农民浇水。 消防部门派遣了消防车,用水枪喷水,缓解了堆栈田的干旱。
8月15日,在江苏省兴化市垛街高家荡村,消防处帮村民浇龙香芋。 周社根摄
张泉介绍,村里还开始尝试在田里安装喷灌系统。 “以前没有。 农民可以自己用长柄葫芦或小型抽水机浇水。 但是今年的干旱过后,我们也在尝试建立固定的灌溉网络,防备类似的干旱再次发生。 ”
品种多样,降低粮食生产风险
南方的干旱仍然持续,即使在这难得的极端天气中,很多地方也表现出色。
在南京溧水区和凤镇毛公铺附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植户沈明头几乎每天都在为田里轮流浇水。 发现稻田附近有一个小水库,水库里的水很少,但不断有水进入库内。 凤镇一位干部表示,7月份以来,当地一直在调水,确保田里的水畅通。
沈明头正在栽培中晚熟品种,刚到孕穗期。 虽然也会受到高温的影响,但关键的抽穗扬花期最好避免达到最高温度的时期。 “根据目前的情况,今年亩产有望达到1500斤。 ”他说。
8月22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肖永贵(右)与栽培巨头沈明头(左)进行了交流。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在南京江宁区,记者在多处稻田看到,紧急采取的抗旱措施发挥了作用。 从远处调来的水,不断进入稻田,保障稻田的基本需要。
栽培者们以前播下的种子也会影响抗旱效果。 特别是早熟和晚熟水稻,正好避开了高温影响最大的时期。 实际上,此次南方干旱影响最大的是处于抽穗扬花期的中稻。
江宁区某种植基地,茎粗、颜色深的绿色水稻正处于孕穗期。 这里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栽培基地,栽培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培育的“宁香粳9号”,是中晚熟的优质水稻品种。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介绍,基地内水稻生长良好,在现有亩穗数的基础上,结合往年穗粒数、千粒重等,今年亩产有望达到1500斤。
8月22日,中国农科院专家们在南京江宁区高标准农田现场了解旱情,指导抗旱技术。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摄
记者了解到,大田种植,产量达到1500斤,已经是高产水平,特别是南方干旱影响也能保证高产。 一位当地农业干部表示,江苏省各地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越来越丰富,这也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旱情仍在持续,更多措施不断实施。 在盱眙县,副县长张远涵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围绕粮食安全,克服恶劣天气的影响,把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粮食生产。
北京新闻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赵琳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