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丰收金黄的稻田。 摄影/邱会宁
-风物君语-在老家的米缸里,爷爷用楷书“写”了很多中国人对“丰收”的感情,这一切都刻在了基因上。 “丰收”——这个在阳光中带着热香味的词,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充裕,还意味着无可替代的安心感。
山西运城下了丰收的雨。 摄影/康辉
目睹田野的岁岁荣枯,先辈们总结旧历,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指导,虔诚地从土地上拾起生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中,秋收无疑是一个高潮,是一切期盼的指向,也是最隆重的节日。
只有把粮食、水果、山珍海味端上厨房,人们才能有直面严冬的底气,才能有迎接下一季轮回的鲜活动力。
一万亩金黄,颗粒归仓
粮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作物,也是“丰收调色板”上最雍容华贵的暖色调。 作为主食的基础,有了粮食,中国人的餐桌上就有了灵魂。
黑龙江人打开“嗷嗷待哺”的五常大米锅,广东人就坐在灶旁,等待“煲仔”里的丝苗米成熟。
黑龙江省五常大米水田。 摄影/赵天华
河北人把小麦磨成面包的时候,甘肃人也把芋头做成花。
青稞粽和酥油茶安慰高原风时,高粱酿出的香醇热辣驱散了贵州山的阴寒。
在西藏日喀则地区,青稞已是收获季节。 图/视觉中国
传统的“鱼米之乡”承载着无数人对长江的向往,黄土高原上淳朴的燕麦、小米、大黄米,还有各种扁圆胖瘦的豆类,让碳水化合物的世界更美好。
根据地理教科书,“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 2019年,中国土地增长了6.64亿吨粮食,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4.4%。
和中国其他文明奇迹的起源一样,寻找华夏农耕的源头,我们终究要回到两条被深深称为“母亲”的大河。
秋天的嘉兴水田。 摄影/夏松
成都平原。 图/视觉中国
从雪山跑到东海的长江,沿途孕育了珍珠般大小的粮仓。 无论是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还是“熟能生巧”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素有“鱼肥米香”之称的富饶之地。 苏湖、苏常、苏松、两湖、湖广……“熟”的地域边界广阔,长江和“富庶”也紧紧联结在一起,铭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河流的性格和生长的作物之间似乎有某种关联。 细腰水稻与水墨长江绝配,初露锋芒的小麦,似乎应该与拥有“小麦色皮肤”的黄河为伍。
无论是“人驯服了小麦”,还是“小麦利用了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麦彻底俘获了黄河沿岸居民的胃和心。 以“农业怪兽”河南省为例,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的1/4,不仅可以喂饱本省人民,同时还可以出口国内外,是中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方便面生产基地。
河南周口,农场工人在晒小麦。 图/视觉中国
离开大河并不意味着“碳水化合物之旅”的结束。 广袤的山地土层薄,肥力不如得天独厚的大平原,但土地决不亏勤劳的人。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也许不拉油就能种出漂亮的五常大米,却正好迷上了“新大陆移民”——土豆的脾气。
贵州威宁县农户烤的土豆。 图/李光荣
广州市增城小楼镇的孩子们正在高兴地收获土豆。 摄影/卢文
对于那些容易养活、产量大、管满、物产相对不丰富的地区来说,土豆再次是生存的胜利。 而在“从饱到吃”的转型过程中,土豆表现出惊人的可塑性,磨泥、展面包、炸块、当粉丝,不输给小麦。
水果蔬菜,大地如彩虹
如果淀粉的香味是画布上温暖的底色,瓜果蔬菜就是慷慨倒入的颜料桶; 前者是“粮食袋”,后者是“菜篮子”。
中国6个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分布图。 制图/F50BB
1988年,“菜篮子工程”由农业部首次提出。 其目的是保证居民全年都能获得新鲜蔬菜的供应。 在此后的30多年间,中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从170公斤上升到近400公斤,中国也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的第一大国。 一日三餐的背后,是2043万8000公顷的菜地、1亿多菜农和8000多万相关人员的努力。
广西百色田东县蔬菜生产基地。 图/视觉中国
普通的萝卜茄子番茄是“蔬菜安全”的坚固防线,一些当地人私心珍惜的特产蔬菜,在另一个意义上是“物产丰富”。 不衡量产量,只追求半个月的新鲜和之后一年的长久味道。 “最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鸡头米——等江南地区的芡实,既可以与河虾仁、莜薗、莲藕一起做“荷塘小炒”,也可以扮演桂花糖水剥珍珠的新角色。
无锡的坚陶(鸡头米)种植地。 图/视觉中国
放眼水乡丰收季节,即使在金秋时节,“烟笼寒水月笼沙”也有清淡之意。 果园丰收的形象,饱和度一直很高,色泽深,味甜,质感厚重。 “梨行摘梨,柿子红了皮”、“枣儿晒栗子,不晒就收柿子了”,缠在纸上的红灯笼终究是空心的,果实累累,才是最赏心悦目的“大红灯笼挂得高高的”。
甘肃平凉市泾川县柿子丰收场景。 图/左雪兰
中国果园的瓜田总面积相当于福建省。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均水果占有量只有3公斤,但现在已经达到了184公斤。 上千万果农和农业技术人员,栽培了世界水果的31.4%。 全年为保证全国水果供应,技术力量有——LED灯夜间催花、地膜保温保湿、高效节水滴灌技术、吊秧栽培法(像丝瓜一样种西瓜! ……
山东寿光市蔬菜科技博物馆立体栽培的西瓜。 摄影/秋影迎风招展,图/图虫创意
西瓜、柑橘、苹果“三巨头”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56%,而其他水果产量增速之高,已经足以证明消费需求的快速多样化。 从1996年到2017年,中国其他水果的年产量增加了三倍。 没有新品种的培育,就没有人们津津乐道的“脆桃软桃之争”,也没有“华北蜜桃到南方水蜜桃”的温柔转化。
湛江徐闻县“菠萝海”。 图/视觉中国
物流网络快速成熟后,广东湛江的菠萝可以与新疆阿克苏的萝卜丝、叶城的石榴擦肩而过,四川都江堰的红心猕猴桃、攀枝花的晚熟芒果卖到祖国的东北角,西藏昌都和江西广丰的马家柚则互换了位置
广州从化人家丰收荔枝。 摄影/邱新生
甘肃庆阳西峰的苹果熟了。 摄影/汪琳
丰收百味,皆源于此
盛宴需要坚实的主料,更需要星星数级的百味调和。 这些“隐藏的英雄”是油和香料。
今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预计将达到2781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国内消费量居世界第一。 “秋分收花生,晚落果落叶”、“早切豆,中午拾花,展布切芝麻”,油料作物没有成熟,秋收感就会大打折扣。
江苏徐州嘉旺区的红米花生到了收获季节。 摄影/郑舟
在视觉上,两种主要油料作物——油菜和油用向日葵——的“脸”接近自豪。 宏伟景色的背后,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带。 长江流域每年的油菜籽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5%。
从春天开始,油菜花海的景观向北扩展,长江流域的油菜花( 9月底种植,明年5月底收获)将开辟漫长的赏花期,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春油菜( 4月底种植,同年9月底收获)也将结束。
作为青海门源的油菜花,7月份开得最旺。 图/视觉中国
另一个观赏性非常强的“产油大户”向日葵也不甘示弱。 内蒙古、新疆、黑龙江三大产区夏天,从空中看去,金黄的巨大花盘仿佛漂浮在绿色的海面上,前来赏花的游客被巨大的花丛淹没。
新疆阿克苏地区广阔的向日葵。 图/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花生、大豆、玉米、芝麻、芝麻,即油用型亚麻虽然外形安静,但种植面积“无神赚大钱”,除大豆外,其余4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均居世界第一。 无论是规模化批量生产的食用油加工厂,还是作物种植户的土法榨油,都是厨房里最鲜的香勺。
吉林省洮南市玉米丰收季节。 摄影/邱会宁
如果有油脂的话,五味融合就会形成介质。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甘蔗生产国、蔗糖消费国,而广西是国内甘蔗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也大量种植甘蔗“咽下”果实,即生产甘蔗、榨糖用的“糖蔗”。
广西贺州,蔗农正在整理打包黑蔗。 图/视觉中国
追求更美丽、更有“酿造”香味的甜度,盛夏花期过后,就是蜂蜜成熟的季节。 中国稳居世界蜂蜜产量、出口量之首,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五省养蜂人贡献全国蜂蜜产量的60%以上。
在广州从化酿蜜的养蜂人。 图/邹庆辉
另一种风味结晶的量比糖重得多。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统一管制的商品,食盐对生活乃至文明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中国人每年吃700万吨盐,而全国一年的食盐产量更是达到了1200万吨,获得了世界第一。 作为“百味之王”,盐打开了中国菜的大门,让各种香料成为更大的舞台。
江苏盐城盐场,是全国最重要的盐产地之一。 摄影/清溪
据《中国古典食谱》考证,在我国历代的食谱中,平均22%的菜肴使用花椒,而唐代花椒的使用更是达到高峰,花椒菜肴的比例高达37.1%。 目前,我国四川花椒总体质量最好,但河北、山西以量取胜。 夏末秋初,花椒大量成熟,花椒农与时间的赛跑也开始了。
集中晾晒,逐步控温烘烤,过筛。 花椒在烤箱里啪的一声爆开,等待里面的黑色果实出现。 没有——花椒,因为一个花椒的丰收,牵动了多少食客的心。 麻婆豆腐、沸腾鱼、椒麻鸡该怎么办?
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农民正在采摘青花椒。 图/视觉中国
有花椒,别忘了催人泪下的辣椒。 虽然中国大地物产丰饶,各有千秋,但收获辣椒的场景,仍然是最具“丰收味道”的画面。 那火焰般,从眼睛烧到舌尖的感官冲击力,使辣椒成为唯一的粮食作物和抢镜头的蔬菜。
殊不知,我国以4000万吨辣椒年产量居世界之首,其种植面积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2%以上,但400年前,初来中国的辣椒还是观赏植物。 在湖南人、贵州人、川渝人、湖北人的共同努力下,辣椒在中国菜中取得了重要地位。
贵州毕节市金鸡村的村民正在整理晒干的辣椒。 图/视觉中国
新疆塔城沙湾县农民在晒辣椒。 图/张永锋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地方美食的挖掘,“新疆人能吃辣”的秘密也不再隐藏。 当各路挑战者被新疆米粉辣到半岛电视台倒卖时,新疆广袤大地上的“红地毯”,也纷纷酝酿着味觉刺激。 全国1/5的辣椒来自这片被阳光亲吻的土地。
不仅是传统的辛大省和“新秀”新疆,陕西、甘肃、江西、广西、海南也对各自的辣椒情有独钟。 这种介于蔬菜和香料之间的神奇作物,在中国人的舌尖上“点燃”,酸、甜、咸相结合,创造出数不尽的诱人风味,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
陕西宝鸡市陇县农家院辣椒丰收形象。 图/左雪兰
上山下海,收肥美之地吧
秋天的收获,不仅长在土里,还有在地面上奔跑的人和在水中游泳的人。
“牛羊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牧区,但真正的畜群规模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 天气凉爽了,畜牧业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今年,全国羊肉产量预计将达到501万吨,牛肉产量将达到755万吨。 从传说中的“最好吃的羊”——宁夏盐池滩羊,到与黄金宝石齐名的阿勒泰大尾羊,再到“白面馒头烩面羊肉、一锅羊肉半锅油”的陕西靖边羊,再到上海的崇明山羊、海南的东山羊,再到中国东西南北,无不分享着对今秋冬修的执着。
新疆阿尔塔,哈萨克牧民赶着牛羊进行了秋季的转场。 图/视觉中国
草原之海,除了“行走的丰收”之外,还有“深藏的山财”。 这些不去当地就尝不到的地道风味,是属于一个人水土的秋天。 夏日余温还在,兴安岭森林里就出现了蓝莓、榛菇。 这些凛冬降临前的小惊喜,与著名的云南菌子异曲同工之妙。
秋天送给山野的礼物讲究新鲜的食物,晒干、做味噌可以保留一部分灵魂,但秋天特有的清新空气很难保留。 这些宝贝蘑菇必须和健康的森林在一起,才能像香菇一样生长在腐朽的树上,所以越来越珍贵。 幸运的是,中国的农业工程师们正在努力恢复“木与菌”的关系,在人工环境中培养松露、牛肝菌等“传说中的美味”。
昆明农贸市场牛肝菌。 图/视觉中国
丰收的喜悦在陆地上,湖海更有。 谁的心中藏着“鹤之思”? 秋天的鲈鱼可以让西晋的张翰“裸奔故乡”。 中秋前后的螃蟹是老鲈鱼眼中不可或缺的奢侈品,从内陆江湖向东,储存了大量营养物质和脂肪的牡蛎、扇贝、贻贝,以及各类海鱼,在秋天也达到了风味和口感的顶点。
江苏省淮安盱眙县天泉湖秋季渔业场景。 摄影/仰慕者
福建漳州东山岛的海捕场景。 摄影/杨天鑫
秋风起,被困城市的人们只能抽出周末,逃离高楼,无所畏惧地踏上旅途,辛苦地坐在河池旁、海港旁的餐厅院子里,对味蕾做季节性的讲解。
“你看,我没有背叛你吧。 ”
江门台山,村民喜获丰收和莲藕。 摄影/邱新生
在水泥地面使人的双脚与土地相距越远、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今天,中国人与土地的纽带依然深厚而不可动摇。 与“国泰民安”的博爱愿望齐名的,是充满农耕气息的“风调雨顺”。 丰收的另一面不是浪费,而是加倍的珍惜和对土地和工人的真诚关怀。
同时,在秋收、秋耕、秋种的繁忙季节,祝愿我们能吃到蜜色晶莹的柿子和糖炒栗子。 此外,我祝愿所有期待收获的人们实现愿望。
愿收获的人们如愿以偿,我们的日子也闪耀着光芒。 图/张永锋
- END -文丨密林图编| DC张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