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带着新伙伴来到通州越冬; 两只丹顶鹤从黑龙江飞到延庆; 居民身边的温榆河公园也迎来了天鹅,给冬季公园带来了新的风景。
冬天的首都有300万只左右的候鸟,为什么在北京呢? 据了解,北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动物“居民”的吃、住、做需求,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 “鸟中大熊猫”震旦已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地频繁发现,国家级保护动物黑鹳在北京分布区持续扩大,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鹭重返密云山区。
12月5日9时许,丹顶鹤自由栖息在野鸭湖。 新京报记者陶冉通讯员张延摄
冬奥会举办地迎来丹顶鹤
12月4日,两只丹顶鹤出现在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前一天,《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1版)》刚刚发表,其中还未见丹顶鹤的名字。
“丹顶鹤在密云出现过。 我第一次来延庆。” 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监测科负责人方春表示,这两只西瓜虫中,有一只戴环志,初步确认2017年在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戴环志。
目前,自然保护地已派出巡逻人员站岗,防止游客打扰丹顶鹤。 “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它们”。 方春判断,今年丹顶鹤首次出现在延庆,既然已经开辟了出行通道,未来几年有可能“携眷”延庆。
丹顶鹤是在延庆越冬,还是只是在这里暂时歇歇脚还不清楚。 方春说,鸟类非常聪明,如果遇到北京降温,丹顶鹤可能会向南迁移。 但至少要在延庆呆两周来补充能量。 当温度下降,水库结冰时,不能吃鱼的西瓜虫会选择草籽和树根填饱肚子。
大鸨来到台湖的田地里觅食。 钟震宇摄
志愿者轮流守护“鸟中大熊猫”
“大氅回来了! ”11月11日,北京市副中心爱鸟会鸟调度员发现,3只大鸨在台湖镇农田活动。 大鲵连续6年在通州越冬。 他们身材高大,背上的羽毛呈棕色发黑,志愿者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令人惊讶的是,去年来的两只大氅今年带来了新的伴侣。
北京驼鹿苑研究员郭耕表示,大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已确定其与熊猫级别一样,是世界上的濒危物种。 根据统计数据,全世界只有几千只大鲵。
“大鸨每年从北到黄河流域过冬。 他们选择的栖息地大多是农田。 原因是田地在冬天很少受到人为干扰。 剩下的粮食种子、幼苗、越冬昆虫将成为大鲵越冬的粮食。 同时,田间视野开阔,便于大鲵及时发现潜在威胁。 ”郭耕说。
作为观鸟的“明星”,大氅的到来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 为了在近距离拍摄最佳效果,摄影者拿着“长枪短炮”下到田里追赶风琴,引起了志愿者的注意。 “为了不给大鲵添麻烦,副中心的爱鸟会、自然之友野鸟会等制定了值班表,每天3-4名志愿者向大家推荐文明的鸟观。 ”北京市副中心爱鸟会会长羿健说。
羿健说,下地的人捡玉米、捡荒地、测绘、牧羊、无人机爱好者等,也可能给大鸨的栖息带来麻烦,经过志愿者的告知和劝说,大部分人表示理解,很快就离开了田地。
塑料垃圾也对野生动物构成威胁。 今年2月,一只雌性大鲵被垃圾袋套住,慌忙起飞,猛撞地面进入树丛,当志愿者时犯困。 11月26日,志愿者又发现雌性大鸨叼着柔软的塑料泡沫吞下。 为此,爱鸟会组织志愿者、爱鸟人士和青少年收集农田周边的白色垃圾,台湖镇巡逻队集中清理垃圾。
12月5日,野鸭湖,市民用望远镜拍摄鸟类。 北京新闻记者陶冉摄。
“医疗队”和“粮食”到齐了
“三只大鲵是雄的和雌的。 爱鸟人士轨迹检测显示,每年11月左右从内蒙古来通州越冬,次年3月往北飞。 ”为什么大鸨喜欢台湖?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科长姜新福道,台湖镇水南村紧邻凉水河,同时还有大片农田,正好满足大鸨的水源和食物需求,农田收割后自然形成的荒草堆也为大鸨提供了隐蔽的栖息环境
为保护珍稀大鲵,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部门密切监控,制作三四十张宣传语,张贴在大鲵可能拍摄的位置,注意不要干扰动物、喂食动物,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园林绿化局林政执法督察大队、区公安分局森林公安大队、台湖镇政府“三队”也加强了巡查,同时开展了宣传教育等工作。 “志愿者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便于他们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开展文明引导、秩序维护,我们给他们戴上了志愿者袖标,向大家亮出了身份。 ”
“在田地的收割地中,有高度20厘米到30厘米左右的农作物,有可能损伤大花蕙兰。 在自然界中,鸨也有可能被野狗、猛禽类等天敌攻击。 ”姜新福表示,通州不仅有野生动物救护队、合作包定点动物医院,还提前与顺义的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沟通,一旦出现大鲵受伤等情况,可以进行救治。
此外,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还制定了恶劣天气应急预案,涉及救护和食物两个方面; 购买200斤大豆作为紧急储备物资。 “觅食是动物的本能,如果一个区域内的食物量不够,它们就会前往其他地方,晚上回到栖息地休息。 ”姜新福说,工作人员遵循动物的自然生活状态,只有在长时间遇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才能喂食。
据爱鸟人士介绍,大鲵栖息地周边被城市建设包围,唯一的农田有可能按计划建设嘉会湖湿地公园。 他们担心,这样一来,北京将失去最后一个稳定的大鸨越冬地。 新京报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湿地公园是为了城市防潮功能,有时会严格按照土地性质保留农田。 目前湿地公园规划还处于规划设计的初级阶段。
姜新福说,他也注意到了这个单向度的计划。 “现在没有已经成型的最终版。 建设湿地公园确定后,我们会和市里申请,看今后能否保留这片原生农田的区域,作为大宝的栖息地。 这可以与湿地公园的建设相辅相成。 ”
12月6日,温榆河公园西园的沁湖中一只天鹅走近河岸,游客拍照。 北京新闻记者王飞摄
天鹅在温榆河公园“安家”,于是出现了许多珍稀鸟类
12月6日,京城冬日暖阳铺满温榆河公园的沁湖。 温榆河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在湖边指着湖心对记者说:“看,天鹅在那里! ”。
11月20日,公园工作人员首次发现天鹅“到访”温榆河公园,随即用手机拍照,并送到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确认这只天鹅没有受伤。 “专家建议,天鹅没有受伤的话,不需要人为干扰,可以在温榆河公园自由生活。 ”张春说。
半个多月来,天鹅曾一两次离开“湖”,其馀时间一直生活在沁湖。 低头在水里觅食,在湖里闲逛。 张春说:“天鹅可以以此为家,说明温榆河公园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其需求。”
我看到天鹅也很亲,慢慢地向湖中游去。 那里已经有游客在用手机拍照了。 在湖边天鹅至少停留半个小时,与游客的距离不过两三米。 为了不妨碍天鹅,游客们压低了说话的声音,但高兴地凝视着天鹅。
温榆河公园不仅有新的“住户”天鹅,今年9月,公园还发现了受伤的“大鸟”。 据介绍,这只大鸟银灰相间羽毛层次分明,黑鸟喙宽而厚。 由于受伤,浅粉色的脚下下垂。 小区工作人员见状,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急救中心,经鉴定,这是海鸥,别名“鱼鹰”,是珍贵的野生益鸟。 现场抢救后,工作人员将其带去治疗,康复后带回公园放生。
中华秋沙鸭出现在温榆河公园。 朝阳区供图
此前,鸟类专家在公园监控中华秋沙鸭。 中华鸭鹅是第三纪冰川期后的残存物种,距今已有千万多年,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数量不足5000只。 这是首次在北京境内监测到这一重点物种。
温榆河公园朝阳区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包括海鸥在内的210种鸟类、136种陆生昆虫、提供食源蜜源的120种乔木、大量灌木、地被植物等,都生活在这片生态园林中。
如何建造适合生物栖息的房子? 张春说,温榆河公园连接沟壑,局部扩大形成湿地,将水源引向林下农田,再种植一些食源蜜源植物,为小动物提供水源地、食源地,最终营造密林、疏林、灌木、草地、农田、水域、滩涂、洼池等八大生态环境
接下来,在温榆河公园一、二期规划建设中,公园将通过调查和监测准确获取、及时更新当地生物多样性基准信息,科学制定公园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划,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及时评估,防范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防范突发事件同时,通过生态保护修复、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落实管理规划,为制定当地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目标提供依据。
“绿剑”出鞘,织着“候鸟”的保护网
今年冬天,北京有300万只左右的候鸟。 北京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统筹考虑动物“居民”吃、住、走的需要,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时,明确将为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在植物选择上,提出了“乡土、长寿、抗逆性、食源、美观”的植物选择标准,除考虑景观和绿化效果外,植物配置还应重视动物摄食、生境营造。
除了创造合适的环境,打击偷猎等违法行为也在同时进行。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2021年绿剑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护候鸟等野生动物专项执行行动4个月。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向德忠表示,此次行动紧盯“捕、销、购、运、食”五大关键环节。 从候鸟迁徙季巡察、非法经营市场和商店清理整顿、集中整治自愿市场非法交易、加强网上违法行为防控、加强运输携带送达监督检查、扩大进出口货物检查等六个方面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我们围绕固定市场、农村自由贸易市场、盗猎和野生鸟类易发自发交易市场、候鸟停飞地、自然保护地等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开展执法行动,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和抗疫最严密的执法防线。 ”对德忠说。
新京报记者张璐吴婷
编辑校对陈荻雁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