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老远去西安,不去关中平原看看,难免有遗憾。 我记得很多年前,大姐夫妇随哈军需产业搬到西工大,邀请我们夫妇去西安一次。 那时候坐火车去也是第一次西行。 途中,看到高原悬崖边上的窑洞,觉得很新奇。 西北人的穴居,真是智慧啊。 听说这个窑洞很原始,看起来很土,但整个土的结构,冬暖夏凉,只有住了才知道舒服。
西行这次是坐飞机去的。 进入陕西,从上空俯瞰,竟是团云絮。 所谓八百里秦川,云遮雾,模糊不清。 只有走出机舱的一瞬间,陕西豪爽粗犷的人气和带着沙尘的西北风扑面而来。
古老的高墙绵延数里,城上旌旗飘扬,一扫清凉。 多年来,钟楼依旧巍峨耸立,矗立在市中心,车水马龙,脚下川流不息……
让我困惑的是,看着无边无际的绿色平原,一只羊也看不见。 西安街头的羊肉包子、肉包子,常常想起牧羊人挥鞭,驱赶羊群,怒斥秦腔,羊群有什么东西,洁白如云,却在路上找不到羊的影子。 羊肉包子是西北人最喜欢的。 他们自豪地告诉我们,羊肉包子和肉夹馍已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著名的食物。 街道上有很多专门卖馄饨、肉包子的百年老店。 年轻人中午的主要食物,也就是用肉馒头和油烤馅饼。 羊呢? 现实和想象的差距让人困惑。
到了西北才知道,西北说的馒头,其实是年糕。 烧焦了,从中间切,夹着羊肉、酱,咬一口,馒头的酥香酥脆,羊肉的鲜香又烫又烂,比汉堡的味道更美,更香。 孤陋寡闻,不吃就不知道自己的“食”。
羊肉包子的吃法,原以为只是把馒头掰成小块,浇上羊肉汤,囫囵吞下去就解决了,怎么知道也知道一半,被清真餐厅的服务员笑话了。 女儿用地道的西北方言教了我。 一进店里,师傅就给你一个碗。 碗里有两个圆形的馒头。 自己用手撕(掰成小块)、撕成薄片(摘下来)、摇一摇(均匀地抖落在碗里),使其看起来像大豆大小,然后交给师傅。 几分钟后,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倒入碗里,服务员端上你的桌前,汤面漂浮着香菜和葱花,还有羊肉,突然香气扑鼻,真好吃啊。
在羊城大饱眼福之后,又去古玩城大饱眼福,看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流传于西北的古老而奇特的民间艺术,又称“灯影戏”、“土影戏”,有些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陕甘宁交界的甘肃省环县地区叫“怒崩藏”。 相传生于秦朝,汉朝时已传入平民家中。 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更有作影画者,元汴京之初素纸雕镂,后人巧工,以羊皮造型,彩饰,以免破损。 ”大概是被纸、羊皮剪成人物形象(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和西北地区的牛皮影很有名)。 用灯光在白墙和幕布的映衬下,演绎一个故事,由投下阴影的人唱故事内容、说故事。 以前两个班渔鼓一起唱歌,后来锣鼓、课、胡琴多了起来。 节目多达2000多个,由民间传说、寓言、历史故事、戏曲剧本改编的《桥路》等组成。
好厉害啊。 难怪剧作家田汉说:“影子戏是我接触戏剧的出发点。”
易俗社的秦腔,那高亢而略带苍凉感的声音,一直让我们向往。
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由陕西省修史局总编、同盟会员李桐轩创办于1912年8月,与莫斯科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术界三大老剧社。 当时鲁迅先生到西安时,在这里听秦腔。 鲁迅赞扬了易俗社。 “西安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有一家以构思和倡导这种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在是难能可贵。 ”在易俗社的题目上写下了“古调独弹”的匾额。
回想一下,每次离开古城,到达西安,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下雨天,风中的雨很暗,鸡叫起来很凉爽。 晴天的时候,沙漠的孤烟笔直,有一种长河坠入日元的豪情感慨。 穿梭在大街小巷,在卫生间里,仿佛在唱着追溯到汉唐时代的西安诗人韦庄的《秦妇吟》 ……。
“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我经常想起那首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上。 大风从斜坡上吹过。 西北风和东南风都是我的歌。 ’那种豪迈、自信,感动了多少人啊。 (刘克定) )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