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文:杨峰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规划的除了米字型高铁网和机场,还有淮河花口码头。 余华县知事在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潢川通江达海即将再现。” 是的,在古代,我们曾经是通江达海,但后来随着水运的没落,我们忘记了曾经的辉煌。 清代光州训诫兆渤《光州十景淮水东环》的诗中说:“境界通南条万端,长淮一潞抱天。 雄州领带到吴下,野渡涛的声音传到了海东。 ”。 反映这方面的古诗还有胡拱辰的《镇潢桥晚眺》。 “米迦勒的虹桥很大,澄波倒映在碧空。 舻三楚会,楼阁通衢。 ”胡英节的《暑夜城头水望》 :“屋外是城外的水,天空像一片烟。 天飞楚塞千峰雨,门聚吴江万里船。 ”。 通过便利的水路,光州与通往长江中游的商都武汉和中国经济最为发达,长江中下游的江东——吴楚大地,就是这些诗文的共同体现。
1913年,著名基督教布道家穆德来到中国,成立全国性中心机构“中华继续委员会”,调查研究中国国情,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 该机构以当时最先进的调查方式,利用1918年实地调查的数据,结合民政部门1910年的统计数字和邮局1919年的统计数字,编制了《人口密度图》,概括了光州在河南省的地位。 “本省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三个。 开封二十八万,周家口二十万,光州(潢川(十万)。 ”
考察河南省的这三个城市,发现开封是省会,在宋代,都城东京城(开封,又名开封、开封梁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 周家口、光州、潢川都因周边农业生产环境优越、水运发达而成为都城。 书中写道:“帆船可从周家口经沙河、淮河、洪泽湖、运河到达长江沿岸镇江。 另外,水路也可以直达汉口、天津等地。 ”。 另一条都市河流位于亚热带北部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雨热相同的季节,具有降水量丰富的特点; 潢川北临淮河,南隔大别山,是一片广阔的长江流域。 由于淮河与长江相连,上述周家口水运相通的长江沿岸镇江、汉口等城市,像潢川一样相通。 再加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潢川地处南北中部,不仅是南北商品、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地方,更容易成为南北纷争的战争之地。 在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重叠,陆上运输相对落后的古代,潢川作为大别山的门户,是水运发达的土地。
首先,光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商贸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在黄国余楼墓地考古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辆。 有车必有路。 据历史记载,光州在唐代就已有官道,并定期向朝廷进贡。 到清代,区位优势更加显现,城市发展迅速。 当时,陆上通道有南行汝宁府、息县至光州的开光官道。 自信地去阳东,经罗山、光山、光州、固始到安徽的准南西路; 然后,从潢川向南经过商业街跨越大别山的州南官路。 这三条官道形成了通往光州四面八方的陆路交通。
古光州水路交通更加便利,可以连接川况和淮河两岸的城镇,可以连接江东吴地和武昌等长江沿线的城市。 干隆《光州志卷二十五津梁志》记载:
津渡、州西三十五里有寨河渡、四名水手。 通往县城的路。 南三十五里有传流渡,有两个水手。 通往商业街的路。 东三十里有白鹭川渡,水手二名。 通过固始路。 光山,南有官河渡,通往湖北麻城路。 西有中河渡,通往湖北黄安路。 西北有竹竿河,通往罗山路。 固始,东有史河渡,沙河渡,通往安徽霍丘路。 东南有杨林河渡,通往安徽六安州路。 东北有曲河渡,通往安微阜阳路。 北过淮河,有一条通往县城的路。 息县,南渡淮河,通往光山路。 东十五里有大淮河。 60里有个汉堡港,通过本州的路。 九十里有闽河渡,通过固始路。 东北有褒信渡,通往新蔡路。 西南有杨明渡,通往罗山、信阳路。 商业街,官员向北走,通过本州的道路。 有西龙潭河渡,通往光山路。
光州作为豫南东(南五县)的中心,水运与光山、固始、息县、商业街相通,周边四县与湖北、安徽乃至更远的地方相通。
干隆《光州志卷六水志》即“凡州与四属水,古河,今河大小共八十五……其水之派流,皆系细枝归大枝,大枝归干……今郡境内,沿淮河上中下游者,织茧吴越货聚,生民之利不穷。 ”。
横贯城的小潢川连接沿线新县、光山、潢川,引淮河至潢川县踅孜镇两河村,是沟通各县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 状况河在光山县以上河段被称为官渡河,经过上游新集(今新县),也被称为新集河。 明朝时,淮盐即从河口进入,乘船运到光州城,经竹筏运到光山县。 据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一交通》记载,“新集河可以常年通过竹筏,食盐、芝麻、大豆是外来品的大宗,不仅在本土销售,在湖北省也有远方销售。 从光山以上,隔河两侧山上冒出的竹木、薪炭可以顺流而下,卖给潢川。 ”光绪《光州志卷之一盐法》也说:“盐船至正阳关,经乌龙集,舟驳,经潢川至(光)州城,南至竹引浅当)光山)县。 ”记载着。 干隆35年《光州志卷二十一盐法志》记载:“盐船由淮所至正阳关,经乌龙集小船驳,在况河况河入境; 涞水是从张庄收集陆地运到州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水运存在缺水季节的问题。
丰富的物产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潢川提供了良好的商业基础,便利的水、陆交通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对外和贸易往来,使城镇更加繁荣。
雍正两年后,光州城成为直隶州治所在地,商业日益发达,发展成为豫南东的贸易中心,吸引了湖北、安微等地的大批客商,与外地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是豫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生产的丝绸、刺绣等源源不断地出口,海外1987年版《潢川商业志》记载:“城内商贾云集,各省商贾络绎不绝,一天到晚,街上错车,人各让,叫卖声终日,街面桥上如街江面千帆林立,流水数百舸争。 可以说“街道有多满,河有多浓”。 ”
1913年照片
“河面千帆林立,水百舸争流”的景观,可以从1913年美国传教士黎立德刚到江户川时拍摄的以镇况桥为背景的老照片中直观感受到。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潢川水运旺盛的——河边有一座高耸的驳岸,驳岸上还有两层小楼,停靠在河边的十几艘货物帆船,其桅杆直插蓝天,桅杆的高度为驳岸和驳岸两层小楼商船的大小、商贸的发达想见你。 这种景象也出现在清朝中叶残留的《镇潢双城图》。 以町况桥为界,下游是数量巨大的帆船,上游是运送货物的小船和竹排。
镇况双城图
在上世纪初留下的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用于小江户川的竹子排。 图左为镇情桥,拍摄位置为过去北城的龙门码头(今县委对面的步行街面对小溪)。
其次,由于地处江淮之间,频繁的战争也是促进水路运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干隆《光州志卷七形胜志》载:“光郡北依淮、汝之津,南依五关之塞,后有长暂,前有奥皋,本为东南要地……其道所及,左不直椰利、淮、扬; 右为推拉辙,可达荆、旺。 丈夫向北前往省垣,到了西县,就不断有质问的痕迹。 蔡超越汝,则沙、汴之渠、一帆可至,亦弋、淮之间亦有一都。 拱卫西北,实际上是中州的拥戴,衣襟东南,也是吴楚的门户。 ”《读史方舆纪要》上写着“光州领带长淮、控颍蔡、古来戍守重地也”。 20世纪30年代驻节川的抗日名将梅达夫也曾说:“枕大开浮弋,淮汝为襟带史曲,东临吴越,南临屏江汉,北与陈蔡,西通达万罗,潢川固九区之都,亦为会八属首领。”
1978年3月,在固始县侯古堆挖掘出一座大古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竹子、木漆器等。 经考古专家确定,为吴太子夫送去了夫人的墓。 夫差父亲陕闾是春秋末期的吴国君军事统帅。 从前514年到前496年在位。 陂政时期,制定了以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军、破楚服越的争霸方略。 前506年冬天,闫闾亲自指挥。 孙武、伍子胥是上将,弟弟丈夫是先锋。 以三万水陆之师,登上战船,经淮河溯水与蔡军会合后,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沿淮水(今潢川)弃舟上岸,南转奇袭0755-0755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从水路溯淮河来到豫南的历史上的第一个例证。
唐朝初年,泉水之间发生了蛮啸乱。 光州弋阳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87名光州官兵近万人进入闽平乱,走上顺淮河入长江的水路。 漳州学者何池先生在《左传定公四年》一书中写道:
戌闽大军浩浩荡荡下光州况水码头,进入淮河。 笔者走访了历代中原入闽的出行路线,均从淮河入运河南下。 陈政被困九龙山,两个哥哥陈敏陈铺率军增援,经衢州须江(今江山县)瘴染身亡。 根据魏母《泪葬子须江》的史料记载,认为陈政进入福建的途径是从光州淮河支流的状况水码头下水,进入淮河,经固始三河尖码头顺流,进入洪泽湖,经淮安进入邗沟,通过邗沟
五代十国时期,光州属南唐管辖,是南唐的北疆。 据史料记载,保大十三年( 955年)至交泰元年( 958年),周世宗柴荣御驾南征,唐朝大军在淮右溃败,“淮河水军全军覆没”。 《龙湖集评注与陈元光研究》年,有一部光州刺史司后周在淮南的超传,也记载了“获得杆船40多艘”的水战争。 “周世宗命宰相李谷讨伐淮南,超为步兵先锋副都指挥使,庐、寿、光、黄等州巡检使。 击败淮人三千余人进入盛唐县,得到杆船四十余艘,鸟由其监军高弼、果毅指挥进贡许万。 ”两宋之间,南宋将军更是通过便利的水路,往来江南和淮河两岸,保家卫国。 韩世忠策对高宗说。 “淮、江守留兵,坐车分兵卫,约十万人,分半扈江、淮上下,止剩下五万,能守备吗? ”
抗日战争日寇开始的武汉会战、北线攻击时,也利用淮河上溯到河边,运送补给。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 (原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1979年中华书局作为内部资料出版)记载:
第二军在作战开始前就预想到地面兵站线太长,补给会变得困难。 为此,研究利用淮河进行上溯运输,准备了约600艘渔船(大部分来自日本),由在蚌埠的兵站部长(因此,特别是属于步兵第六联队的大队等)负责补给。
步兵六团三大队长指挥的第一批上江运输部队(百数十只),于8月31日从蚌埠出发,沿途排除敌人干扰,继续前进,于9月18日到达上油岗(光州东北二十五公里)附近,协助第十师进行光州作战。 第二批溯江部队于10月上旬在光州附近登陆。
就在这样下雨中断交通的时候,溯江运输成了进入光州和商业街附近部队的唯一补给源。 登陆地点主要由驮马运输。 9月20日以前,登陆上油岗的军需、粮食一师三十六天,马料一师二十一天,弹药一师三十三天。
就在三天前,2022年6月25日,包括潢川花口码头建设在内的淮河淮滨至信息县航运工程信息县段航道项目开工。 说起淮滨,如今是淮西水运的龙头。 民国以前,淮滨县城关镇所在地乌龙集是光州府的飞地,是光州水运的枢纽。
雍正年间,“守汛迁州治,法官镇压于息乌龙集”。 (干隆《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史》 )干隆二十一年( 1756年),“抚军图尔公炳阿将法官迁往驻息县乌龙集,与世隔绝的东六里村保隶焉”。 (干隆《光州志卷七形胜志》 )
据志书记载,驻乌龙集守汛兵营的马步兵卒共有32人。 到了干隆二十一年,清政府的索兴将州判署迁往乌龙集。 据干隆《光州志卷十四秩官志》记载,“州判署位于旧州治仪门内西偏,据报干隆二十一年移建乌龙集(位于息县东百六十里),即州治旧署变址,于二十二年竣工。 其制:大堂五楹、堂前卷棚三楹、东西皂隶室各一室。 前仪门三楹,又前大门三楹。 堂后二堂五楹,东西门房各一间。 后三堂五楹,东西厢各二楹。 东书斋三楹,厨房两间。 篱笆高五尺,三十一年虽雨,州判胡昌旸,详情请用货币修补。 三十二年,州里判断戈云岩经过修理报告竣工,三十四年春雨,三堂和东西厦房复压。 知州高兆煌和四属捐款的重修依然旧制。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乌龙聚光州州州判署的规模还很大,但很遗憾,民国期间被土匪烧毁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潢川专区时代,我“土匪”指挥部也驻扎在乌龙集。
烟笼百雉青林迥,日动双城画舫浮扬。
落魄到天边而赋,谁能冲破模子走向中流?
1913年,在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中,光州的名字被废除,因为通过城堡的小潢川而以潢川的名字命名。 想象一下这条河在我们先辈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只是,历史的步伐总是大踏步前进。 陆上交通工具的技术进步、铁路、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水库、桥梁的密集建设阻碍了河道,这条小河的水流几乎失去了交通和运输的功能。
弋阳广场所在小溪边的码头上,原本停着几艘小渔船。 船民们以捕鱼为生,长年住在船上。 2019年,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让渔民们上岸生活。 2002年,县政府治理沿河景观带时,沿河几个码头只需留下楼梯,就可以从长廊降到水面。 这可能是无言的纪念。
今天,当我想探索光州的水运之轮时,许多曾经的光辉都映在历史的碎片中,其中有些甚至一点也没有留下记忆。
民国《光州志卷十六公署志》介绍:“洪河、况河、淮河、惠济河、徭通舟、水盛处用小船、水浅处或筏。 ”
据1988年版《河南地志淮河水系》记载:“况水……上游起于白果树,止于潢川城,通常水深0.161米,行竹排。 下游潢川至李湾水深0.50米,可通过15吨以下木帆船。 “潢川港位于潢川城关,港宽150米,作业区域150米,大水时深(指中游) 5米,流水时0.5米。 潢川港是用2米长的条形石头建在天然海岸上的。 货物的装卸由人扛着进行。 ”
1988年出版的《信阳地区交通志》《六、交通篇》中“港口、码头”一项记载:
一.位于港口(潢川港)旧况桥下游50米处。 建于1953年3月,港口宽150米,水深,高潮(洪水) 5米。 落潮(枯水) 0.5米。 1959年,全港共有竹子品牌60对,木帆船514艘,总吨位3199吨。 1960年至1980年,该港上游水源多处断流,致使河流枯水期延长,船难停泊。 目前,只是停泊了几艘旧木帆船和小吨位水泥的反驳。 有些船民在港以打捞沙为业,有些船民则转为其他行业。
二、码头建国前,潢川县城关设有2个码头、1个南城码头和1个北城码头。 两个码头共有30名码头工人,负责装卸来往船只的货物。 建国后,成立了港口政府,南北两个码头从老镇况桥下的龙嘴,迁移到了现在新况桥的东侧。 这个码头是天然土岸,是一个只有2米宽的石阶。 1959年码头工人合并到城关搬运站。 有100名搬运工人。 目前,该码头只用于少数船民打捞沙子,居民抽水。
1992年版《潢川县城关镇志》记载:
航道:境内大河5条,春河、寨河为季节性河流,航道3条。 潢川、新沂经光山至潢川,至两河口入淮河。 东达三河之先,西达信阳,流经县境52公里,历史上是潢川的主要航道。 输入食盐、特产、日用百货; 出口农产品和白布。 河道可以行驶10-30吨木制帆船和筏。 建国后,上游建坝、封坝兴修,中下游河道淤塞,枯水期延长,航道缩短。 1966年以后,汛期除木帆船还能通行外,其他季节很难航行。 淮河从四川省进入江户川县界,流经48公里。 航线从跛到淮滨。 60年代前航道东至三河尖,到达正阳关,70年代后扩展至淮河下游江苏地区。 这条线河很宽,可以行驶300吨以上的机动车。 白露河从新沂经光山进入潢川,流经县境34公里,是潢川历史上主要航道之一。 河水淤塞,只在汛期开航。 能行驶30吨以下的木制帆船。
港口、码头、渡口:位于港口、镇况桥下游50米处的潢川港。 建成于1953年,港宽150米,水深汛期5米,枯水期0.5米。 1959年,全港共有竹排60对,木帆船514艘,共计3199吨。 1960年以后,上游断流,港口水浅枯萎,只能停泊木制帆船和吨位小的水泥驳船。 许多船民被迫跳槽,少数以在港口捞沙为业。 码头、民国时期南北两城各有一个码头。 也就是说,在南城的康济门和北城的龙入口,共有30名工人负责码头的装卸。 建国后,码头合并,迁往新镇况桥下游350米处,修建了2米宽的石阶。 1959年码头工人加入县转运站,码头名实亡。 渡口、县境河流纵横,渡口广泛普及。 渡口常用26个,是其中主要的有史大本营团结渡口。 始建于1978年,几户农民联营,日行150-200人,高峰达400人。 杨渡口:位于经纬乡,1983年与淮滨县合办,每天渡人20人次左右,止于洪水期; 杨台渡口:位于上油岗乡,建于民国时期。 目前,3户农民承包,每天过30-50人,所有人达到150-200人。 徐渡口:位于蹿子镇,始建于民国时期,与淮滨县相对布置,前半为潢川,后半为淮滨,每天交200人,达500人。
航运:建国前,以个人船民为主。 船民使用筏和木制帆船,往返于潢川、白露川航路之间,年货运量2000吨左右。 1953年成立水上乡,1956年更名为高级社,1962年更名为船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航运公司。 50年代木制帆船发展,1959年增加到511艘,比1949年( 6艘)增加84.2倍,筏被淘汰。 60年代开辟了新航线,船只多在洪河、贾鲁河、漯河一带运行。 70年代换乘机动车,在安徽蚌埠、阜阳、凤台、江苏巢湖一带行驶。 80年代实行承包责任制,全部使用机动车——水泥驳船。 1986年全县有水泥驳船196艘4749吨、3460匹马力,年货运量106万吨,比1979年( 2.75万吨)增长37.5倍,比1952年( 1.95万吨)增长53.4倍。
还是《潢川县志第七编》的记载,1950年,省航运局在乌龙集设立淮河办事处。 1951年,事务所被命令搬迁江户川县城关。 改称“河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潢川办事处”。 1951年7月,“河南省民船联运社潢川分社”成立。 1952年,随着豫皖行政区的划分和调整,撤销潢川航运站,与处合并。 信、况两专合并,1952年11月将潢川办事处迁至信阳,更名为“河南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淮河办事处”。 1953年8月成立“淮滨水上公安局”,下设江户川水上派出所。 ……1964年,把曾经设在淮河北岸一公里处的造船厂搬到淮河南岸的遗址子集。 该造船厂以木帆船、水泥船为主,兼修竹木排和多种船,员工70人。 由于航运不景气,技术力量薄弱,连年亏损,1981年经上级批准停业。 ( 《信阳地区交通志》第240页也有记载。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