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大豆“病青”是以生物因素为主的成熟期茎叶呈绿色、不结实或不结实的植物生长异常现象。 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症状青”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减产严重,生产者种植意愿下降,是大豆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了有效遏制“症状蓝”危害,保障豆油粮食产能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农业和农村种植业管理部门会同全国农业技术中心、大豆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专家专题研讨,根据现有科研结果,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控战略
以大豆整个栽培过程为主线,在合理选择品种、种子处理、推广健身栽培等基础上,加强大豆蚜、粉虱等传毒昆虫媒介和黄蜂等直害昆虫种群动态监测,抓住大豆开花结荚关键时期
二.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蜂缘蝽象、大豆蚜虫、烟粉虱、小绿叶蝉、褐飞虱等刺吸类害虫及其可能传播的大豆病毒病。
三.防控技术
(一)播种期。 选择适宜本地种植、抗病能力较强(传统田间“症状青”发生较轻)的品种,推广合理密植和健身种植。 选用精甲喀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福萎锈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揉制处理,防治大豆根腐病、地下害虫、蚜虫、烟粉虱等苗期病虫害,保障整苗出苗。
(二)苗期—分枝期。 重点防控蚜虫、烟粉虱、蚜虫、褐飞虱等害虫媒介,严防大豆病毒病流行。 采用黄板诱集、网络扫描调查等方法,系统监测传毒虫媒介发生量和发生期。 田间出现毒株,有大量毒虫媒介者,应立即采取化学防治措施“驱虫”,切断传播链,控制病毒严重流行。 防治使用高氯吡虫啉、噻嗪高氯氟碳等高效低毒品种。
同时,从大豆分枝期开始,在大豆田及其周边设置信息素引诱设备,系统监测豆缘蝽种群数量,掌握大豆田迁徙高峰和数量,提前判断大豆田发生程度和最佳防控时间。
(三)开花—成熟期。 豆缘蝽等会叮咬鼓粒期荚,导致籽粒生长失败,发育不良,破坏荚,导致植物源库关系失衡,是大豆“症青”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重点加强大豆花荚期虫的监测与防控。
通过成虫迁移或大豆开花期监测,定期监测大豆田黄蜂种群数量和发育进度。 成虫密度达百株3-5只,或卵块、若虫数量多,及时药剂防治。 重点发生区应当组织联防联治、统防统治。 考虑到盲蝽防治尚未正式注册的农药品种,将大豆田登记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氯吡虫啉、噻二唑高氯氟等
注意:无人机给药时,注意添加增效剂、沉淀剂,确保每亩药液量1.5—2升。 喷洒杀虫剂时,应按产品说明书推荐用量,并进行安全操作。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