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山村位于四方区中部,南昌路位于东南,重庆南路位于西北,萍乡路以西,德丰路以东,是一个建村300多年历史悠久的村落。 解放前,全村有48户,400人。 原住民农户大多以种植粮食和果林为业。 群山环抱的村庄,基本呈方形,一条村街横贯东西,一条溪流流经村中,村依山傍水,四周青葱。 根据《胶澳志》,错误的埠岭西北6公里为山,海拔110米。
大山村碑
明朝时,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在沿海地区设立了防卫所。 明初,莱州府在青岛鳌山设卫,鳌山卫又设海防重镇浮山所,驻兵千余人,辖4个军寨、18个墩堡、25个军屯,屯兵防守,遇警,以白天冒烟、晚上放火为号,互为山像塔一样突出的地形,容易展望。 再加上附近一带的今嘉定山、北岭山,山高林深,地势险要,是无法防守的军事要道,被卫所设十八座堡垒之一。
山村旧态
古山一带山峦连绵,溪水潺潺,坡地平缓,适宜农业。 又见草木茂盛,柴草茂盛,郁郁葱葱,是个居住的好地方。 清朝干隆五十四年( 1789年),王家麦岛的一位军户王氏兄弟从现在的大麦岛(即王家麦岛)来到这里盖草棚,保护山林,在这里屯田护山,耕田,取名王家庵。 盖房子盖房子盖房子,繁衍后代,后来孙子、张、袁氏等姓氏相继迁移,形成了王姓多的多姓村,这就是今天的山村。
大山,从前因为山形似塔,所以叫塔山,墩堡成立时就叫塔山礕堡。 此后,许多姓氏踏足这里,纷纷迁移。 为了繁荣发达而改名为达山,后来被称为答山。 民国以后,新文化运动勃起,为了谋求字意的简单化而演化为大山。
王氏家谱显示,王氏始祖(王仁福)、云南阿迷州乌撒牛角胡同(今云南毕节间)、明太祖洪武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爵千户(正五品)。 孙始迁祖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云南移居山东,目标是在屯田保护海疆。 来的时候,从墨邑东南的葛村到四世,即现在就定居在墨龙山街道的王家葛村,二世祖王真的担任过最盛山卫指挥使。 五世时迁张村,即今高山中韩张村。 从这里开始分两路移动,一路移动到老河东,再移动到湖岛子,即今四方区湖岛村。 过麦岛村,又称王家庄,是现在市南区的王家麦岛村。 从七世开始,王家麦岛陆续有王姓人氏迁居竹岐岛、东吴家村、浮山后(该村又分多个村迁下马村、下四方村和错口岭村)、浮山所、大窑、大山等村,此后流动人员庞杂,王
山村泥泞的小巷
青岛地区明代隶属青州府、莱州府和胶州,清乾隆年间划归即墨县管辖。 据《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在古称奥区”,故归青岛-古称胶澳,包括大山村在内的郊村、直隶菜州府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地方管辖。 从清末德国侵占青岛1898年开工建设,到解放后1953年青岛调整区划,半个世纪来,无论青岛的区划发生多少变化,山村时期终究由李村区管辖。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李村红旗人民公社成立,为旗下大山生产大队,1961年改为李村人民公社大山生产大队。 陆续划归崂山县、崂山区管辖的大山村,1994年青岛市内分区调整后,崂山区划归四方区,现归河西街道办事处管辖。 1999年,由于城市化改造,村里成立了青岛大山实业总公司,管理全村集体财产,经过农转非后,居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 拆迁改造四方区城中村时,全村549户,1500多人,村面积0.8平方公里。
照片来自网络
青岛地区属北季风带气候,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但温度不高。 因此,以前的田间耕作制度,即耕周期为二年三造,夏茬——冬小麦——夏茬,春季是比较休闲的季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大山一带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导,老百姓以耕田为生。 由于地处山坡,土质贫瘠,产量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 种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红薯、大豆为主,花生、豌豆、高梁等五谷杂粮为辅,种植果树和蔬菜。 除了自足外,大部分水果和蔬菜都被运到市区,为了市民需要,换成钱分给村民使用。
以前,其耕作工具是结构简单的三角形铁锹(犁铲或籽铲),称为驴工具。 耕田时,一人扶铲,两人拉铲,牲畜拉铲,一人拉牲畜。 播种的时候和耕地一样,然后两个人一起播种,撒肥料。 之后,使用先进的铧犁耕田。 收获时也全部由人工进行,麦子不用镰刀收割,而是用手连根拔起。 此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和农业工具发生了新的变化。
照片来自网络
我记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多次和伙伴们来这里捡麦穗,“倒芋头”就捡干了的菜叶。 炎热的麦收季节,星期天早上,我们几个小伙伴背着没有书的包,或者拿着小布袋,有的头戴破帽,没有草帽的头戴烈日,笑着来到山村、河西村的田地里,收获的麦田里掉落的麦子勤俭持家的村民们在拔麦子时也很小心。 如果准确掌握麦子的收获时间,田地里会掉多少穗呢? 更何况,农户可能自己捡过。 因为在没有运麦捆的麦田里,农户们不允许孩子们进去。
我们在满地都是麦坑的田地里,低着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地面,在烈日的阳光照射下,绕到一边游泳。 每次发现麦穗,眼睛都亮晶晶的,心里怦怦直跳,所有人兴奋地欢呼,高兴地打一巴掌迅速小心地捡起来放进书包里,生怕动作慢了被别人先捡起来。 下午,太阳西斜的时候,我们有时从包里捡到的只有三四十个麦穗又饿又热,踏上了回家的路。 通往市区的白干路(今重庆南路)土路上,留下了我们疲惫不堪、步履蹒跚的足迹。
顺藤摸瓜
我记得初中时代金秋的时候,扛着铲子来到山村的边界。 我在那里倒下过好几次。 我是通过漏洞百出的红薯田“得到”红薯的。 运气好的话得到六七斤的自己是幸运的。 忙了一整天也没有收获。 晚上有满月,下午放学后,赶紧从家里拿几个熟瓜子边走边吃。 去山村一带的田地里弄芋头。 在凉爽明亮的月光照耀下,无论有多少收获,无论有多少收获,干劲都是特别的,汗流浃背的。 初冬,即便是在寒风凛冽、自己饱经风霜的菜地里,三姐、我和伙伴们也曾多次留下来,帮着枯萎的白菜捡卷心菜叶。
山村里的老胡同
山村、村庄虽小,但在青岛的知名度很大,这里有大山汽车站。 而且,没有人不知道,谁都不会吵闹,有三个惊人的象征。 提起这些,不由得会想起大山村,把大山村的名声传到青岛的每个角落。 一是回民公墓,该公墓为青岛唯-回族人专用公墓,文革期间被强制挪作他用,被迫迁移墓地。 另一个标志是在大山村村子东边不远处的青岛殡仪馆。 这是青岛人尽皆知的,每到农历三十和清明节,来这里追悼自己亲人的市民人山人海,停靠的车辆围着村子到了大山公交站旁,萍乡路、蚌埠路和重庆南路交叉口堵车严重,不少市民也在这里下了公交车去殡仪馆第三个标准状态是20世纪60年代初,青岛第二看守所——设在村子东南面的山坡上,谁都不想进去,俗称大山看守所,市区里被抓到没判刑之前的罪犯,几乎都被关押在这里。
在山村路边打台球的孩子
山村里的居民院
以前,由于村里经济副业少,农民收入低,村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老旧低矮的砖平房,有的是草屋,有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的是几代人传承居住的土墙草屋。 村子里的土路崎岖不平,每逢下雨,许多村民家就漏雨,室外道路泥泞,村民痛苦不堪。 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形式得到管理,农、工、商有一定规模,经济活跃,山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茅草屋,有的富裕的村民住在二层小楼里。 然而,由于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乱扔垃圾,导致村里原本溪水清流的小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正在搬家的山村
正在搬家的山村
山村改造后的新居
如今,经过城中村改造,昔日的山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清洁平整的街道,花园式的优美环境,丰富豪华的住宅小区。 山村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日益繁荣和谐,人们享受着安乐的生活,圆满幸福的笑容扑面而来。
作者是网友“东方润”、岛城作家、文史民俗研究者张润东老师,他图文并茂地描写了一个消失在城市改造中的山村,这个历史老村的沿革。
大山、双山曾经破旧的城中村消失了,崛起的“新都心”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照片来自网络)
山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改造前基础设施落后。 村里是低矮的砖平房,坑坑洼洼的土路旁有排水明渠,每逢下雨,村民家就漏雨,室外道路泥泞,污水横流。 山村改造布局被列为2007年青岛市重点二改项目之一,2007年8月4日正式开始拆迁,旧村拆迁后,原址新建楼房24栋。 2011年6月,大山村的447户居民开始领取新房钥匙。 大山村曾经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干净明亮的大山宝城小区现代化高楼。
青岛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