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武汉“湿地四宝”之一的蕨菜,是一个新品种吗? 日前,武汉两个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携手,开始深入探索这个问题。
府河湿地粗梗水蕨类种群。 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供图
今年5月,中国学者在国内学术杂志《Plant Diversity》上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引起了武汉科学家“深入研究”的兴趣。
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粗梗水蕨”,是两个与原产于南美洲的粗梗水蕨完全不同的物种。 分布在长江流域的“粗梗水蕨”,属一新种。
基于上述结论,相关科研人员保留了“粗梗水蕨”的中文名称,但重新命名了国际通用的拉丁语学名,显示出与南美洲粗梗水蕨的区别。
生活在南美洲巴西湿地的蕨类。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陈进明摄
今年夏天在沈湖湿地发现的粗茎蕨类。 记者眺望现场摄影
新命名的锡达拉丁语名称为C.chingii。 单词“chingii”是为了纪念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的奠基人秦仁昌院士。
东湖池塘里自然萌发的粗茎蕨类苗(左)和长大的小苗(右)。 通讯员陈立云摄
白尾蕨属白尾蕨科水螅属植物,生长在湖泊、河流、池塘等淡水湿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像葫芦一样浮在水面上生长的植物,在武汉的湿地随处可见。 此后,由于人类取食、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目前广泛分布于蕨类和武汉湿地的野莲、野菱、野大豆,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目前武汉湿地保护等级最高的四种植物,有“湿地四宝”之称。
黄陂是湖泊野生粗梗水蕨种群。 杨星宇摄
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从事蕨类等水生植物研究的杨星宇博士介绍,蕨类原种分布在南美洲,据《中国植物志》介绍,蕨类植物在我国分布有两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其中,蕨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武汉湿地目前未见分布,而粗梗水蕨类分布在武汉许多湿地。
栽培人工保育的蕨类。 深圳仙湖植物园胡佳玉摄
从2020年开始,我院水生植物研究小组针对武汉湿地分布的蕨类种群,持续开展野外调查和生物学研究。 还进行了人工苗繁殖和迁地保护试验研究。
国内学者“长江流域蕨菜属一新种”的观点出现后,引起杨星宇等青年科学家的浓厚兴趣。 他们想通过深入科学研究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海南野生蕨类种群。 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李治中摄
广西野生蕨类植物。 南宁植物园任路明摄
杨星宇博士说,科学是严格的,确定在学术上发现新物种,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目前,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水生植物研究组正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专家团队合作。 他们联系南美洲有关专家,获取了大量分布在南美洲不同地区的原始物种大尾蕨样品,分析其遗传信息,并与包括武汉湿地在内的国内各地采集的大尾蕨样品进行比较,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
【粗梗水蕨】
失踪的“鹿角”野草
武汉湿地的粗梗水蕨。 杨星宇摄
在武汉“湿地四宝”中,大蕨菜是唯一的“流浪者”。 根系浅,难以在淤泥中生根生长,只是像葫芦一样浮在水面上,到处漂泊,不知去向。
蕨菜的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生长的蕨菜从孢子叶和茎的结合处长出腋芽,腋芽可以离开母体另立门户。 这就是无性繁殖。
枯萎后,像干燥豆角一样粗茎的蕨类茎裂开,释放出繁殖用的孢子粉。 杨星宇摄
有性繁殖主要通过孢子实现,类似蘑菇。 每年秋冬季节,蕨菜枯萎时,鹿角状的孢子叶像干豆角一样,开裂时会释放出黄色药粉状的孢子粉,随风飘落。 落入水中的孢子第二年发芽就是有性繁殖。
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实验室刚育成的粗梗水蕨苗。 杨星宇摄
实验室组培粗梗水蕨苗。 杨星宇摄
蕨类有性繁殖对水质要求很高,在污染的水域很难繁殖。 但是蕨类的幼苗长大后,生命力增强,对水质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
很多人不知道粗梗水蕨,也不知道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特别是一些鱼塘老板,在打扫鱼塘和排水沟时,很容易把它当成杂草打扫。
孢子叶开始生长的粗梗水蕨。 杨星宇摄
不同生长阶段的粗梗水蕨。 杨星宇摄
卡他泊苷含有丰富的抗肿瘤蕨素和抗氧化衰老阿魏酸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杨星宇博士认为,如果蕨菜能实现稳定的人工培养,恢复种群规模,进而开发其经济价值,对该物种的保护非常有利。
(长江日报记者明望生通讯员赵银斐杨蕴焓)。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APP市场下载“武汉”客户端。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