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药用白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CARS-21 ); 浙江省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2021E10013 )赵明宏等白及为兰科白及多年生植物,共有6种,其中我国分布有白及黄花白及白及白及四种。 白及在中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开始刊登于《神农本草经》。 《中国药典》仅容白及药用白及基原植物,贵州、四川、甘肃等省地方药材标准也以黄花白及药材基原之一,作为地方替代品种。 用白及干燥的地下块茎入药,味苦、甘、涩,性微寒。 回肺、肝、胃经。 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粗糙等症。 现代药效学研究表明,白及块茎富含白及多糖、白及胶、挥发油和苄醇类、菲类、苷类等90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肿瘤、抗溃疡、促进创面愈合、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临床上用于咯血经证明广泛用于烧伤等疾病的白及制成的牙膏可用于治疗咽喉红肿、热痛、口腔崩解、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和牙科疾病; 同时白浆具有延缓皮肤衰老、保湿乳化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且白叶状态优美,花大色泽鲜艳,可用于观赏,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生态栽培是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高效生产模式。 近年来,随着“两山”理论实践的深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和质量意识显著增加,对食品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中药材作为防病治病的基础性原料,质量安全更受关注,其生态栽培技术创新更受重视,中药生态农业理念也随之兴起,高效利用土地,保证药材质量,最大限度地恢复原生环境,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 白芷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推动其生态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白芷药材的质量和质量安全性,而且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本文结合白蛉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总结了近年来白蛉生态栽培的主要模式、实践心得和技术要点,旨在为白蛉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 1白色的生物学特性1. 1白色的生长环境野生白色及海拔100~3200m的丘陵和高山林下潮湿处,多分布于山坡草丛、沟谷及溪边较潮湿处,喜温暖、背阴、湿润的环境,耐荫,避免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使叶片提前枯萎耐寒,平均气温14以上生长旺盛,低于10生长差,遇0以下及低温霜时,白色及地下块茎(假鳞茎)冻伤或冻死。 2a种植后需要充足的阳光,土壤含水量以25% ~ 30%为宜,水分过多容易引起块茎和根系腐烂,全株易死亡。 适宜生长在年均气温13~20、年降雨量1000~ 1400mm、空气相对湿度60% ~90%的气候环境和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植土中。 1. 2白芷的生长特性是白芷和种子细小,无胚乳,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低。 一般初春2月块茎双股分支芽头萌发,3月出苗,4月开花。 生长主要集中在3-7月,8—11月地上部分枯萎开始倒苗,蒴果成熟。 4月温度过低会严重影响白术生长,当年温度变化过大会缩短白术的年生长期,阻碍其生长发育。
10—11月块茎长大成v形,且v形块茎的两个顶端开始花叶分化,并长成可见的芽。 湿度过低会阻碍白营养器官的分化和芽的形成,而适量的水分会促进器官的分化和芽的形成。 处于1月的白色休眠期,适当的保温措施可以起到保护块茎免受冻伤的作用。 夏季是白及快速生长期,降水量的多少会影响块茎膨大及其他营养器官的生长。 2白色和生态栽培的主要模式白色和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云贵川及台湾等地,因其花为紫花,块茎(假鳞茎)呈三叉状,较大,民间称雌花三叉,现广西、浙江、云南、云南根据白芷的生长特性和环境要求,其生态栽培可因地制宜,选择林下栽培模式或大田栽培和绿肥还田栽培模式,但田间管理应视为一体,尤其是病虫害防治,严格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不宜用于中药材生产的农药2. 1白及林下栽培模式以白及喜阴、忌强光生长特性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植株高度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生态位,实现各层次空间生态位的光、气、热、肥资源利用。 林木(树)提供白及遮荫,落叶冬季提供白及保温,树叶腐烂后提供白及营养物质,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将白及栽培与林木抚育相结合,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管理两种作物,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药养林,短而长”的复合经营目前,能适应山高林不怕密、山青水绿”的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大白和仿生模式主要是厚朴、杉木、毛竹、无患子及桃、梨、橘、茶等经济植物。 2. 2白及间作和绿肥还田栽培模式在白及幼苗期应避免强光直射,栽培2a后应具有充分的生长特性。 在大白及栽培前2a,间作玉米等高茎草本植物和瓜蒌皮等藤本植物,特别是间作大豆、四季豆等豆科植物,可以利用草、藤本植物作为大白及遮荫,同时保持大白及草本或藤本作物根部水分。 提高抗旱性还可以利用豆科植物固氮效应,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白色和生长,实现白色与间作植物互利共生,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同时,间作豆科植物在浇白育秧时,可于8月中下旬拔株覆盖在畦面上,绿肥还田,增加田间保湿、保温能力,抵御白秋旱和冬季低温危害,提高白栽风险抵御能力,兼顾经济效益3白及生态栽培技术要点3. 1地块选择林下仿生栽培,宜选择坡度小于20的山坡中下部分,坡面向南或东南向。 山顶或顶部需要水源,尤其以阔叶乔木林下栽培最佳,林下透光率宜调整为40% ~60%。 种植的土地不得少于轮作2a。 旱作栽培,宜选择土层疏松深厚、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土壤pH值为5. 5~7. 5的砂壤土、夹砂土分区栽培,不宜在排水差、粘度高的土壤中栽培。 避免连作,将水旱圈调到2a后接茬栽培。 3. 2整地起垄,无论采用何种种植方式,都必须整地起垄,改善生长环境,促进高产稳产。
白根系及浅根系植物多分布于块茎(假鳞茎)和根系表土层10 ~20cm,整地时耕25cm左右,挑石、杂草、根等,然后均匀施用羊粪等腐有机肥22.5~30.0 thm-2于土面K 2 O8% ) 3.0~3.8 thm-2,再均匀翻细、耙平,做成宽100 ~ 150cm、高25cm的垄,周围排水沟宽30cm。 3. 3种源药用白及严格选用《中国药典》记载的植物基原。 即选择紫花三叉大白及品种(类型)作为种源,不得作为其他大白及药用大白及栽培。 白及块茎可来源于分株繁殖或种子繁殖。 植株繁殖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周期短,一般种植3~4a即可采集,但用量大。 一般在9—11月收获白色和药材时,选择与当年生老秆具有幼芽、大小相似、芽目多、无病虫害和破损的假鳞茎作为繁殖材料,将块茎按至少有1 ~ 2芽的块茎切割,切面尽量不损伤隐芽种子繁殖技术要求很高,使用的种数会大幅减少,但需要栽培7~ 8a才能收获。 生产上可根据需求合理选择繁殖方法,建议分株繁殖,以提高生产效率。 3. 4栽植方法可分为白栽和春栽两种方式,以秋栽为宜。 植株出苗早,生长健壮。 浙江省一般采用秋栽,与药材开采同时进行。 将块茎逐株繁殖切取种块茎,按株间距20cm30cm打孔8 ~ 10cm,每穴放入一种块茎,芽朝上,用土回填,稍凝后浇上定植水,栽植时注意保护顶芽和须根。 3. 5草保暖白,耐寒。 如果遇到0以下及低温霜,地下块茎有冻伤和冻死的危险。 因此,在白色和秋季种植后,覆盖秸秆等秸秆3cm左右,不仅具有保温抗冻的作用,而且还有保湿、压草、增肥和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块茎膨胀等多重作用,是白色和生态栽培的主要环节,更能保护地下块茎免受低温冰冻的危害3. 6豆科植物间作大白及大田栽培时,可以选择大白及栽培后1 ~ 2a,初春在秧苗株间适宜混栽大豆、四季豆等,为大白及遮荫提供依据。 还可以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在植株枯萎前,将整株植株拔除覆盖在白色和行距上,可以实现绿肥还田的增产增产作用。 3. 7养分管理是白和喜肥植物,稳定、足量、持续的养分供应对促进白和健康生长和块茎膨大至关重要。 除充分施基肥外,每年生长期和越冬期要及时追肥。 种苗,用5%菜籽饼腐熟液或0. 2%尿素液喷施1次; 在植株旺盛期和块茎膨大期,加用5%菜籽饼腐熟液或0. 2%尿素液0. 2%磷酸二氢钾各1次; 越冬时,配合冬季培土,施腐熟有机肥或土质肥1.5~2.0 thm-2。 3. 8病虫害防治白及常见病虫害有根腐病、褐斑病、地虎、蛲螬等。 病虫害防治应当遵循“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生态防控措施,实行水旱轮作、田园清洁、合理施肥、适时拔除病株等措施。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化学防治,但应当按照最低有效剂量原则,科学、规范、合理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低风险的化学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内,将农药残留降低在标准范围内。 严格禁止将国家规定的63种剧毒、高毒化学农药用于白色和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发病初期可采用100亿cfug-1枯草杆菌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采用福美双1500倍液灌根处理。
褐斑病发病初期喷洒50%咪鲜胺锰盐或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 ~1200倍液,每次间隔7 ~ 10d可连续2~3次。 虎和蜈蚣按糖醋酒水的3412比例,加入少量拉斯本配合诱杀剂放入诱杀鉴中,白天覆盖,晚上打开诱杀幼虫,可采用黑光诱捕诱杀成虫。 请注意白及采集前两个月内禁止使用农药。 3. 9其他管理措施应及时除草,避免造成草害; 及时排灌,避免农田积水导致块茎腐烂,干燥影响植物生长; 及时摘蕾,以免影响块茎肥大减产; 用于赏花时,花谢后应及时摘果,有利于块茎长大,实现高产。
3. 10白色宜采集加工,以及种植后第4年9—10月茎叶自然枯萎后采集。 开采时先清除地面残茎枯叶,在距离植株40~50cm处开始向中心用尖锹挖,避免损伤块茎。 挖出后,可以去除根、残茎、土,选择种茎后进行加工。 加工时将块茎分开,用清水浸泡1小时,清洗表面泥土,放入沸水中煮或蒸,烘干或烘干,去除外皮和须根,烘干即可。 4生态系统综合栽培是目前最先进的环境友好栽培模式,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中药材生产的基本要求是中药材种植过程有序,药材质量好,环境生态安全,药材有药、药农有效。 近年来,白色生态栽培发展迅速,林下仿生栽培已实现林木和中药材各生态因子资源的充分利用,“共生共赢”林药的复合经营; 另外,与豆科植物间作、稻草覆盖和绿肥还田,不仅提供了白色和适宜的生长环境,而且起到了草保湿、草保温、推草、草防虫等多重作用,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和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为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白色和产业生态化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