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新时代新篇章|听大地之歌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483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四川高标准田、吉林黑土地、山东盐碱土壤,感受土地振兴脉动,聆听韵律动人的土地歌曲。正在加载视频.“天府谷仓地带”高标准农田郁郁葱葱在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青葱的稻田像农家巧手编织的蜀锦一样碧绿欲滴。 肥沃的高标准田地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永丰村是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2012年前,村子里有一片腐烂的田地。 能得到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四川高标准田、吉林黑土地、山东盐碱土壤,感受土地振兴脉动,聆听韵律动人的土地歌曲。

正在加载视频.

“天府谷仓地带”高标准农田郁郁葱葱

在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青葱的稻田像农家巧手编织的蜀锦一样碧绿欲滴。 肥沃的高标准田地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永丰村是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2012年前,村子里有一片腐烂的田地。 能得到多少粮食取决于运气。

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指着棋盘般整齐的田地说,2013年高标准田陆续改建后,村里的烂泡田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田。 通过以前的田埂和犄角,实际的耕地面积增加了。 目前,全村耕地6320亩中,高标准农田占近一半。

6月8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田。 (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变小田为大田,变贫瘠为肥田,配套建设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成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 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在村里和周边流转3000多亩种植水稻,在规整的田间,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金光村毗邻永丰村。 这里的全国谷物生产者、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带领860名员工,不仅探索了农业技术统一、农业资本统一、农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模式,还成立了大米加工厂,注册了系列商标。 2021年合作社增产稻谷600万公斤,给员工分红620万元。 今年,该合作社又种了8万多亩水稻。 得益于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机械化种粮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四川省委农业事务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和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透露,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40万亩。 下一步四川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阳光下,蜿蜒于田里或宽或窄的灌溉渠里,汩汩地流淌着都江堰的清水,宛如《天府粮仓》中未来的一首歌。

秸秆还田使黑地更“黑”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地里,青葱的玉米苗随风舞动,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恬静的田园画。

东北有肥沃的黑土层,是养活粮食生长的绝佳温床。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到400年。

“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曾经面临退化。 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每刮一次大风,宝贵的黑土就会被卷起,土地变薄,施很多化肥也很难增产。 ”种了几十年田的梨树县林海镇农民王跃武说。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梨树县黑土区耕层深度曾由20厘米降至15厘米左右。

为减少黑土流失,从2007年开始,梨树县和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始试验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在梨树县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 2021年3月拍摄)。 新华社记者徐子恒摄

稻草盖在地上也能出苗吗? 王跃武等人半信半疑地尝试了新技术。 经过几年试验,村民们逐渐发现,王跃武家的玉米比别家“结实”,产量高。

更多“王跃武”接受新的耕作技术。 这种模式在当地被推开,被称为“梨树模式”。 据有关部门监测,采用“梨树模式”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长20%左右,土壤风蚀也有效减少。

在吉林省西部松原市乾安县丙字村,村民李金玉在地头看玉米长势。 他告诉记者,过去大风频发,土壤风蚀严重,有时播种没几天,大风一吹,连土壤里的种子都被吹走了,只能重新播种。 李金玉说,“梨树模式”推广后,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播种了。

“梨树模式”的应用应与免耕播种机等配套使用,在减少土地流失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制定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与中科院实施“黑土粮库”科技会战,明确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吉林黑土地保护之歌响得可歌可泣。

新品种、新技术从盐碱土壤中减少“白”

夏收时节,位于黄河河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盐碱根治生态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喜讯——据专家测定,连续16年中低产盐碱土壤改良后,小麦种植取得突破,平均亩产达357.11公斤。

“小麦收获后,种上玉米和大豆,盐碱土壤也能奏出丰收之曲! ”负责改良这片盐碱土壤管理的山东干舜水土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指着刚收割的麦田说。

“夏天很潮湿,冬天却很白,天一旱就抓蚂蚱,浸水就抓蛤蟆。” 在曾经的渤海之滨,农民饱受白花盐碱土壤之苦。 特别是垦利区,许多盐碱土壤严重超标。

2021年,盖俊山在垦利区迁移3000亩盐碱土壤,经国家发明专利技术的封域双真空负压阻力控制综合技术体系改良后,盐碱土壤含盐量由原16下降到3左右,当年部分地块水稻

6月5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正在测定抗旱耐盐碱小麦“济麦60”产量。 (山东省农科院供图) )。

用科技力量将盐碱土壤改良为米粮川,造福千秋。

夏粮收获后,正是种豆的时候。 作为山东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栽培主力品种“齐黄34”的第一培育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几乎每天都“长”在黄河三角洲的农田里。

“今年是山东省大规模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我得天天盯着! ”徐冉说,“持续暴雨高温干旱,土壤容易结块,大豆长势不好,最有可能影响农民的种植意愿。”

东营全市共有盐碱土壤341万亩,其中盐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7%。 为做好盐碱土壤大豆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各项工作,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知名专家成立领导小组,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带动了大侠科学种植

“作为育种者,我们要适应更多的盐碱土壤,加快培育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推广‘良种良法良机’的应用,让更多的盐碱土壤变成米粮川。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单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说。

领队:陈俊

记者:宗威、孟含琪、薛钦峰、叶婧、陈健

视频制作:王帆、赵小羽、牟科

监制:邬焕庆

策划:王曙光、冷彦彦

编辑:冷彦彦、榄若花卉

新华社国内部制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新篇章 新时代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