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9月7日,大众日报刊登文章《改土+改种,盐碱地变“米粮仓”》,称垦利区充分挖掘盐碱土壤开发利用潜力,聚焦推进盐碱地种业技术创新,将盐碱土壤转型为“米谷仓地带”。
全文如下
改土换种,将盐碱土壤变为“米谷仓地带”
本报记者毛鑫鑫李明张蓓本报通讯员李洪刚杜冲近日,在东营市垦利区建设了一批根治盐碱、改善生态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在山东省干舜水土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改良的农田里,玉米、大豆长势正旺。 荒废16年的重度盐碱土壤,如今已成为亩产平均357.11公斤小麦的粮田。 "改良前含盐量为16; 改良后,下降到3左右。 ”垦利区农业和农村局技术人员周美燕介绍。 “我们采用封域双层真空负压控制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用塑料薄膜垂直铺放、封闭区域、防止盐水内入渗、底层治理水位、上层管冲刷盐碱、真空泵吸力加速渗透、良好改造盐碱土壤的目标。 ”山东干舜水土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说。 山东省约有900万亩盐碱土壤,仅东营市就有341.8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土壤之一,其中盐碱地面积19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9% 如何充分挖掘盐碱土壤的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土壤要粮? 根据盐碱地现状和特点,我省采取“排盐配套灌溉土地平整”项目管理模式,辅以土壤改良措施,改造提升盐碱土壤。 改造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可种植粮食360万亩、棉花100万亩、枣树100万亩、牧草10万亩。 仅仅“改变土地”是不够的。 挖掘盐碱土壤开发利用潜力,必须从源头上探索突破,进行“改种”。 “以前,通过挖掘深沟大量加水来降低盐碱浓度的,是适应土地的种子。 目前,我们正在选育适合盐碱土壤的种子,进行盐碱土壤种子产业的创新。 ”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流转田里,苜蓿、燕麦、黑麦、芒草、甜高粱……一片片试验田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水稻良种试验田。 公司董事长周红介绍,公司与国内外专业的水稻育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每年引进50多个优质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试种、筛选,目前已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和规模化产业化推广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3个,高产品种5个。 聚焦推进盐碱地种植业技术创新,我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利用,积极转变育种观念,累计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系) 24份,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系) 62份,耐盐碱水稻资源70份,耐盐碱玉米新品种选育的“齐黄34”在3盐碱土壤上种植,亩产达302.6公斤,实现大豆盐碱土壤单产新突破。 “鲁塬稻69”亩产498.2公斤,实现耐盐粳稻5盐度土地高产突破。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选育的37个中高度耐盐粮食、牧草、中药新品种(系),示范推广基地实现亩增15%—20%。 科技发力,盐碱土壤变身“米谷仓地带”。 我省不仅如此,还着力推进盐碱土壤农业提质增效,打造产业链效益好、盐碱土壤“富田”。 潍坊市寒亭区北部有大片盐碱滩涂。 近年来,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领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研发团队,通过海水稻种植促进盐碱土壤生态改良,且初时只能销售原粮,在不断延长海水稻产业链之前,已成为全国唯一的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海水稻表示,滨袁农业去年销售额达2.3亿元,其中二产占60%—70%。 随着二产的壮大,企业计划建设5000平方米的食品级净化生产车间,未来将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酶解、膨化新技术,生产海水稻深加工米昔米粉等系列产品。 融媒记者/赵德科编辑/赵德科马凯工资审核/孟小轮监制/王明
垦利区融媒体中心制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