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青海日报融媒记者李延平通讯员刘生全罗元凯
春之青海,万绿吐新。 4月8日,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拉卡山村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时传来欢呼声和笑声。
原武警青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向村民发放入股红利奖金和工资。 村民郝启成与另外11户合作,向村民发放股息和工资后表示:“现在在家门口工作,不仅能拿到好收入,还能拿到分红。 这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好得多。”
“以前想去合作社工作,但知道工资低,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就放弃了。 ”郝启成坦白了。 直到去年年底,支队官兵和合作社老板索鹤一起邀请郝启成去合作社上班,承诺每月最低工资两千多元,奖金和业绩分开,每年分红。 听到这一消息的邓启成当场与合作社老板索鹤签订劳务合同,成为合作社聘用的牦牛饲养员。
郝启成签署的不仅是合同,也是村民对支队长期以来在拉卡山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建立“十二”产业模式的高度认可。
拉卡山村位于平均海拔2644米的多巴镇西北方向的浅脑山地区,2018年前属于省级贫困村。 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小麦、油菜、大豆等常规农作物的种植和农闲期间的外出打工。 索鹤说:“为了摆脱生活贫困,这里的村民辗转于兰州、银川等许多城市。 他们大多没有专业技能,兼职收入基本靠辛苦挣来,不仅收入低且不稳定,家里老人和孩子也照顾不上,村里孤独的老人和留守儿童逐年增加。”
脱贫攻坚战爆发后,支队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以拉卡山村为重点脱贫目标,在医疗、教育、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民生问题上创新扶贫机制,2018年拉卡山村实现脱贫。
“为了让村民完全摆脱贫困,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该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拉卡山村已经脱贫,但村民经济收入不稳定。
脱贫后如何确保村民收入的可持续性? 如何利用就近资源建立科学的扶贫机制,成为支队帮助拉卡山村持续迈向小康生活的新课题。 通过实地调研,支队得知,在距离村里3公里的地方,有个人参股开设了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他们首次与地方政府和合作社积极沟通、不懈努力,“十二”产业支撑模式应运而生。
“1 2”产业模式是:“1”是指武警青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以单位名义出资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支持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按8%比例实行年度分红,股息由村两委全部分配给1 2户重点帮扶家庭二是向提高生产份额的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此前支队重点扶持的12户家庭稳定就业,支队利用单位和官兵对牛肉的需求,优先在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购藏牦牛牛肉
同时,支队积极与总队协调,将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纳入《武警部队帮扶村特色农副产品推荐目录》,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持续提高湟中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产业效益。 “12”产业模式支持乡村振兴,体现了这支队伍在拉卡山村长期扶贫、乡村振兴结合过程中凝聚了经验智慧。
据统计,支队每月向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购买牛肉进行消费援助,资助近4.5万元,提倡春节等节假日官兵购买扶贫产业牦牛牛肉。 伊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武警部队帮扶村特色农副产品推荐目录》后,目前全国已有近8家固定企业购买,离开了振兴农村产业的路子。
“该村很多没有工作的村民都是被合作社邀请去上班的。 大家看到待遇这么好,都很卖力地工作! ”郝启成和其他重点在村民脸上露出朴素的笑容。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