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题:“湟鱼宝宝”成长记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
随着洄游季节的结束,青海湖迎来了新的生命。 记者日前走访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记录了湟鱼人工孵化培育的过程。
每年5月底至8月,是湟鱼洄游季节,沙柳河、布哈河等淡水河道中,湟鱼成群逆流而上。 但这趟生命繁殖之旅不仅困难,而且面临着捕食、天气骤变、河道断流等剧烈危险,湟鱼自然繁殖存活率不足千分之二。 来自青海省渔政部门的科技人员坚守湟鱼主要洄游通道,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帮助湟鱼种群繁殖。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珍稀物种,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 由于过去被大量捕获等原因,资源量曾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7月6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的技术人员正在喂小幼鱼。 新华社记者陈杰摄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是湟鱼“人工大产房”之一。 记者了解到,实验站的车间里,一个个的圆形大水槽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幼鱼就像蝌蚪一样,随着清澈的水流在水槽里快速游动。
实验站长周卫国介绍,湟鱼人工孵化总体上可分为采集、孵化、破膜、发育等步骤。 水槽中的水流从2、3公里外的沙柳河水中引出来,经过5次净化、过滤,通过流速控制,模拟了自然河水的环境。 孵化培育的过程很奇怪,从河道采集的受精卵,在流水循环式孵化5天后破膜,溃烂鱼宝宝从孵化网箱中爬出来进入水流中,继续发育,开始学习游泳,首先开始落水游泳,20天左右开始蛙泳。 这时,身体的颜色也渐渐发黑,就像孩子学会了走路一样。
“和养娃娃一样,比养娃娃还担心。 24小时不间断,每2小时投入蛋黄水和黄豆粉、轮虫、商品粉体等。 ”周卫国说。
8月8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喂食繁殖现场的湟鱼。 新华社记者陈杰摄
青海省西宁市北郊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分布着一个大池塘,是小鱼宝宝的“幼儿园”。 另一边的池塘里,隐约可以看到黑色的小幼鱼在游动。 救护中心原种场的负责人田文根在扔食物。
从“大产房”到“幼儿园”,是保护生命的继电器。 为了迎接湟鱼宝宝,这里的工作人员提前一周引河水沉淀过滤,要保持水质新鲜,提前将饵料培育好放入池塘,将池水“调肥”,让长途跋涉的湟鱼宝宝“饱餐一顿” 湟鱼宝宝入池两天后,撒上大豆豆浆保证营养。
这是8月8日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拍摄的湟鱼。 新华社记者陈杰摄
救护中心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说,从“大产房”到“幼儿园”,小河鱼宝宝们经历了夜间“有氧旅行(运输途中给水中加氧)”。 湟鱼是冷水鱼,晚上气温较低,能保证幼鱼有比较稳定的温度环境。 同时,为了保持溃鱼基因的稳定和种群的平衡,同一车幼鱼来自同一河道,放入同一池塘,明年增殖放流时放入原河道。
祁芳说,多年实践表明,人工增殖放流是快速补充生物群数量、稳定种群结构、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2002年以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已累计放养裸鲤原种1龄鱼种1.97亿尾。 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增加到10.85万吨,经权威机构评估,增殖放流对资源恢复的贡献率为23%。
明年洄游季节,这些小幼鱼满周岁时,将陆续携带再生流返回原河道。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