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黄鳝共生_浮床水稻栽培技术探索
_金建荣
生态浮床采用无土栽培等技术,目前以水生植物栽培为主体,降解水中COD、氮、磷含量,主要用于城乡水体污染处理和环境美化,但存在投入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黄鳝共生——浮床水稻栽培模式以黄鳝共生模式为基础,在黄鳝共生田块中配置越冬坑,在越冬坑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浮板用于水稻栽培,既可以在越冬池中解决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又可以增加水稻栽培面积、产量和收益,实现稻渔综合我公司在浙江省杭州桐庐县鳖共生基地开展浮床水稻栽培技术探索,取得一定实效。 现将结果汇总如下,供稻渔综合栽培和池塘水产养殖业主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一)考试时间和地点
2019年5月1日~2020年1月31日,试验在浙江杭州桐庐县粮食功能区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鳖综合栽培基地进行,试验面积108亩。 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无污染。
(二)试验方法
1 .稻田改造
)1)挖洞
沿水路一排挖长方形越冬洞17个,平均每个面积339m 2,总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5763m 2。 洞深100cm左右,四周用混凝土立模直接灌注,三边路堤高120cm,稻田一边矮墙高100cm,越冬洞四边压檐10cm防止避让,矮墙边用铁皮做活动挡墙与其他三面同高越冬基坑之间上下各预留2条宽350cm的农机通道,便于机械设备作业。 同时在越冬坑进水口侧采用PVC管设置长3m宽2m的矩形浮式装料架,一般每个越冬坑设置一个。 另外,在距离越冬坑1m的农田中,挖有深60cm~80cm、宽1m左右的深沟,沟底低于越冬坑。 同时,沿深沟垂直方向,每3亩~5亩开挖一条深25cm、宽20cm~30cm的浅沟。 保证越冬矿井水按要求到合适的田地,黄鳝在种稻过程中摘下铁皮工作即可进入田地; 另外,放在水稻地里时,鳗鱼可以有临时避难场所。 沟面积不超过稻渔共生总面积的2%。 详见图1。
)2)防盗设施
全稻田饲养区周围浇注高50cm的混凝土墙进行疏散,其中15cm~20cm埋入土层,每隔2m间距用直径33mm的镀锌钢管做立柱,其间用钢丝网做防盗网,根据农田大小远程定位
)3)给排水系统
进水口设置在进水道与越冬坑连接处,排水口设置在进水口与对角坑底,与深沟底连接处预埋PVC管和接头,便于越冬坑水位控制和排放。 水田共生区划中的排水管预先埋在浅沟的末端,可以排放到其他水田区划中进行再利用。
2 .浮床水稻种植
(1)浮床选择
选用高密度聚乙烯环保材料制作的生态浮床,每块规格100cm50cm,种植孔8个。 每4排根据越冬基坑长度拼装备用。
)2)品种选择与栽培
选择抗病性、抗倒伏性、抽穗性强、秸秆粗壮且相对矮化的水稻品种,同时口感符合当地消费者偏好的香气、糯性、滑爽性、亮度等特点。 本试验选用的品种与木鳖共生区栽培的品种相同,为“甬优15”。 5月3日,待出苗整齐后在育苗田中放置培育,待苗高15cm后依次人工移栽至浮床栽培杯,每杯5株~8株。
图1稻田改造示意图
1 .进水路线2 .水池空块3 .深槽4 .浅槽5 .大块共生区6 .浮岛
7 .通道21 .供水管22 .饲料投放框; 24 .无处可逃
)3)浮床放置
浮床纵向横向每3m预留一个种植杯,待秧苗全部定植后,用竹桩通过空白种植孔定位在孔底,竹桩高出水平面1.5m,使浮床能根据水位高低自行调节高度。 浮床连成一体,位于越冬坑距进水口边3m、另三边2m区域内,浮床总面积占该越冬坑面积的50%左右。
3 .鳖共生区引种驯化
大田选择“甬优15”,5月中旬插秧,6月初插秧,植距40cm,行距30cm机插,亩插秧5500丛左右。
4 .中华鳖的选择和放养
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健康日本产品系中华鳖种。 放养前越冬坑、沟需用生石灰消毒,4月底露天池塘培育规格为550g/只~650g/只生态鳖种200只/亩,集中放养于越冬坑。 6月中旬,木鳖共生区插秧机返青,追肥轻放后下田,抬高水位,平整越冬坑水平面和田面,打开越冬坑活动围栏,使木鳖自行入侵水稻种植区进入木鳖共生期。
5 .饲养管理
)浮床水稻日常管理
一种是施肥,水稻移栽后一周,少量补充氮肥,保证秧苗全部返青。 中后期不需要施肥。 二是防护。 当稻草长100cm左右时,在水面80cm处将竹桩绑扎成一体,避免天气骤变导致水稻倒伏,大风刮伤稻草,保证水稻产量。 第三,水位控制。 浮床水位根据越冬坑水位自行调节,越冬坑水位采用预埋PVC管溢水口调节,微流水控制水质,为黄鳝共生区提供肥水。 四、在绿色防控、浮床定位的竹竿上每300cm挂一层黄板进行诱食,同时在田埂空旷地块夏季种植芝麻、大豆; 冬季种植油菜,利用蜜蜂采蜜,进行绿色防控。 五.防鸟。 浮床水稻后期,鳖料投放1小时后,增行灭鸟器灭鸟。
)2)中华鳖日常管理
一是投放饲料管理,使用中华鳖配合膨化饲料。 放养后10天左右的晴好天气,在投料框内投放少量膨化鳗鱼料,训练定点、定时觅食的习惯。 正常进食后,原则上“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七分饱”,一般饲喂量控制在饲喂后1h内,根据天气和鳗鱼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部分越冬坑饲养的螺蛳作为活饵料。 二是巡塘管理,每天去三次巡塘。 观察鳗鱼的食用方法; 观察狭窄水口流水情况,做好稳定越冬池水位、稳定水质的逃防设施检查。 三是病害防治,及时清理余粮,定期消毒换水,主要防治。
)3)鳖共生区管理
一是施肥,插秧前亩施磷酸钙、碳酸氢铵各20kg基肥。 插秧后7天使用菜籽饼20kg/亩尿素10kg/亩,均匀撒于全田浅滩,自然晾干最佳。 插秧后20天使用追肥10kg/亩氯化钾。 二是水位控制,插秧后前期以浅滩勤灌为主,田间水层不超过3cm~4cm。 分蘖后,阶段性提高水位,保持在10cm~15cm。 8月中旬以后,以深水灌水为主,防治稻飞虱等病害。 三是烤田,9月以后,将烤田分阶段排水,慢慢放出水,利用鳗鱼的趋水性爬进沟内和越冬坑内。 四是绿色防控,每30亩设置诱虫灯,在田埂边闲种芝麻、大豆等进行生物防控,同时用鳖爬田除草、撞秸秆、吃虫、虫。
表1鳖共生—浮床稻茬生产情况表
注:黄鳝共生水稻亩产683.4kg,浮床水稻亩产601kg,商品黄鳝放养200只/亩,规格0.6kg/只,上市规格0.95k
6 .产品收获
(1)浮床水稻收割: 10月中旬稻穗成熟后,人工拔除竹桩,依次将浮床靠近堤坝人工收割,集中脱粒,用烘干机统一干燥、加工、仓储。
)2)鳖共生区水稻收获(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机械化收获、干燥、加工、仓储。
)3)黄鳝捕捞)浮床水稻收获期间适当降低越冬坑水位,避免出现大田回来的黄鳝,10月底重新安装铝板,切断越冬坑与稻田通道。 水稻收割后,将大田里卖不完的商品鳗鱼人工捕捉到越冬坑临时饲养,根据市场行情适时上市。
二.结果
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4.3亩浮床共收获水稻2584kg,大米产出率72%,销售品牌大米1860kg,产值74419元(售价40元/kg ),99.4亩鳖共生区稻67930kg 实现单价16元/kg的108亩鳖共生——浮床稻作区总产稻70514kg,商品鳖19494kg,生产总值397.6万元,扣除成本162.57万元,总利润235.03万元,平均亩利润200万元详见表1、表2。
表2投入产出效益表单位:元
三.分析讨论
增加水稻生产面积和产量。 本试验通过对黄鳝共生——浮床水稻栽培技术的探索,在稻田综合栽培农田中挖洞,其中利用浮床栽培水稻,在高效净化养殖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养分,平均获得水稻产量652.9kg/亩,完全不影响水稻产量在其他水体和水产养殖池塘推广,可以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
提高生产经济效益。 本试验108亩鳖共生与浮床稻栽培技术的应用,经济效益远高于单一水稻栽培。 创立“鳗鱼鲜稻香”大米品牌,产品深受长三角地区高端消费者青睐,其中浮床栽培水稻售价40元/公斤。 创立“昊琳”甲鱼品牌,养殖水质经浮床水稻净化处理,在提高鳗鱼质量的同时商品鳗鱼养殖成活率达95%,多次参加并在各级政府主办的农业博览会上火爆销售,均价160元/公斤以上,姆
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本试验水稻栽培过程不施化肥不施农药,水稻为黄鳝提供栖息场所、天然饵料。 鳖活动松土、除虫、除草施肥,减少病虫害发生,形成鳖共生互补生态系统。 提高了大米和鳗鱼的质量,大米和商品鳗鱼的质量都比单一生产方式有所提高。 比单一水稻栽培方式的化肥和农药减少了50%。 田地里的土壤变软、变黑,肥力上升。 综合利用水产养殖用水养分不排放,实现循环利用,生态效益明显。
品牌营销是质量农业的保障。 本试验创新发展池塘浮床水稻综合栽培模式,拓展稻渔综合栽培内容,有效带动周边。 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地组团前来参观,黄鳝共生有浮床稻作加盟,稻渔综合栽培模式更具生命力。 2019年,我公司“鳗鱼鲜稻香”大米再次获得全国稻渔综合栽培优质渔米评金奖,社会效益明显。
黄鳝共生——浮床水稻栽培技术、水上栽培与水中养殖相结合,保证粮食生产,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不怕干旱、涝,实现稻渔综合栽培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前景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