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米糠是什么?有什么营养价值?米糠的投料比例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288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米糠多为粮食皮粉碎而成,由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和胚加工制成。 因此,加工过程中会混入少量的稻壳、一定量的灰尘和微生物,只能用于饲料,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副产物。米糠中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吃米糠的产品,中国也发明了同样的产品。 即在清洁生产现场准确粉碎分离米糠中的无益食物(稻壳、果皮、种皮、灰尘、微生物等)和有益食物营养物质。 该分离技术可将米糠分为饲料级米糠和食品级米糠两部分,其中食品级米糠约占米糠总重的80%,营养的90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米糠多为粮食皮粉碎而成,由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和胚加工制成。 因此,加工过程中会混入少量的稻壳、一定量的灰尘和微生物,只能用于饲料,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副产物。

米糠中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吃米糠的产品,中国也发明了同样的产品。 即在清洁生产现场准确粉碎分离米糠中的无益食物(稻壳、果皮、种皮、灰尘、微生物等)和有益食物营养物质。 该分离技术可将米糠分为饲料级米糠和食品级米糠两部分,其中食品级米糠约占米糠总重的80%,营养的90%以上。 食品级米糠仅占稻谷重量的6%,约占稻谷营养的60%,是大米碾米过程中的精米产物,又称“米珍”或“米粕”。

畜牧业使用的米糠主要有全脂米糠和脱脂米糠。 脱脂米糠是从米糠中提取脂肪米糠油的米糠,其目的是延长米糠脂肪酸的枯竭保存期。 米糠营养丰富(表1 ),是更好的能量饲料,价格低于玉米和麦麸。

米糠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稻区农民养猪的主要饲料。 但是,不合理的喂食,往往会降低饲养价值。 为了提高米糠的利用率和养殖的经济效益,饲喂畜禽时应注意米糠中的植酸盐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不利于粗蛋白的降解,导致米糠添加量20%、鸡饲料用量5%、牛饲料用量、鱼饲料用量20%左右应合理搭配其他精、粗、蓝饲料,以满足畜禽对多种营养的需求。 对猪来说,饲料中米糠的投喂量超过30%时,会影响猪肉的品质,生产低质量的嫩脂肉,猪投喂量过多会导致肥胖,繁殖性能下降,仔猪投喂量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脱脂米糠热能含量不高不适用于肉鸡,但种鸡可以利用。

含米糠的饲料米糠中油脂的含量不能高。 一般来说脂肪含量为14—22%,米糠中也含有大量的脂肪分解酶。 新鲜米糠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大量增加,受高温、潮湿、光照、空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变酸变质,降低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米糠在存放过程中除注意耐高温、潮湿外,还可及时榨油,提前破坏脂肪酶活性,抑制酸度上升。 实验表明,新机米糠在2-4小时内焙炒加热10—15分钟,温度达到95以上,水分降至4—6%时可短期贮藏。 加热后温度达115—120、水分降至3—4%的米糠可贮藏半个月左右。 另外,配制配合饲料时宜选择新鲜米糠。

补钙磷米糠中磷含量较高,但主要以植酸磷存在,动物自身不分泌植酸,导致这部分磷消化率低,不能被畜禽充分吸收利用。 将微生物分泌的植酸酶添加到饲料中,可以部分分解释放该磷,减少无机磷在饲料中的添加量,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动物粪便中磷的排泄量,减少环境污染。 为满足畜禽对钙、磷的需求,饲料中还可补充钙磷。 可以在猪饲料中加入1.5—2%的骨粉饲喂,蛋鸡饲料中需混合3—7%的石粉和贝母粉自由采食,多运动阳光照射,促进畜禽对钙、磷的吸收。

给动物喂食米糠前最好先进行热处理。 米糠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加热即可去除。 否则采食过多,容易导致蛋白质消化不良。 但是,加热温度不能太高。 最好控制在70—80。 这样一来,酶就会变得惰性,不能煮沸。 很多精料类型的日粮,煮好后会损失5—10%的营养成分,所以要将米糠单独处理后再与其他配合物混合。 (来源:兴农网)

蛋鸡辣椒专用油粉中添加脂肪酶、胆汁酸,乳化脂肪粉,彻底释放大豆油无法消化吸收的能量物质,能量补充更充分,营养吸收更彻底。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