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福建探索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育种之父王一航

   2023-04-05 互联网艺莲园4760
核心提示: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薯农在收获土豆。民以食为天。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你吃的土豆,可能凝结了福建科研人员的贡献。种子是农业的“筹码”,好种子是丰收的基础。 目前,福建主粮马铃薯收获已进入尾声。 今年“五一”前,验收会在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友爱村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举行。 经专家测定生产,省农科院薯类科研团队选育出的新品种“闽薯5号”,平均亩产3692.8公斤。 不久前,该品种刚通过国家马铃薯南方冬作区试验,亩产在国内8个参赛区试验品种中位居第一。2015年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被列为我国

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薯农在收获土豆。

民以食为天。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你吃的土豆,可能凝结了福建科研人员的贡献。

种子是农业的“筹码”,好种子是丰收的基础。 目前,福建主粮马铃薯收获已进入尾声。 今年“五一”前,验收会在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友爱村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举行。 经专家测定生产,省农科院薯类科研团队选育出的新品种“闽薯5号”,平均亩产3692.8公斤。 不久前,该品种刚通过国家马铃薯南方冬作区试验,亩产在国内8个参赛区试验品种中位居第一。

2015年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被列为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 在福建,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甘薯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多年来,沿海平原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北方和错峰上市,福建成为马铃薯南方冬作区的领头羊。 但受制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福建马铃薯育种进展缓慢,种薯长期依赖北方运输。

福建育种专家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成功选育出了原创马铃薯品种。 2020年,福建马铃薯自交品种种植面积已超过四成。

多年遭受过无育品种的折磨

亩产近3700公斤,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颖感到惊讶。

陈英一家种土豆快20年了。 过去,近千亩土豆基地全部依靠省外招商。 来自黑龙江省克山县的“紫花851”曾是当主品种。 “一开始种得很好,但种植性逐年退化,病害频发,产量锐减。 ”陈颖还记得2015年的“极暗时刻”。 “受晚疫、疮痂病等病害影响,红薯开裂严重,出现了亩产腰斩。 ”

2016年,不得已,利农合作社改种了市场上流行的“兴佳2号”,但仍未能摆脱种薯“水土不服”种性退化的恶性循环。 从小在父亲陪伴下种植土豆的90后新农民陈颖感慨地说:“福建土豆什么时候有适合当地的原创良种?”

福建是最早种植马铃薯的省份之一,明末《松溪县志》有相关记载。 高海拔地区有土豆种植的传统,但仅限于零星种植,自给自足。 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闽南沿海地区。

漳州龙海春夏种双季稻、秋冬轮作小麦是当地特色耕作制度,但南方冬小麦亩产低、效益差,长期出现冬闲田。 从厦门同安引进的土豆产业,改变了冬闲田的境遇。

“冬种春收,活用冬闲田,不与水稻争。 ”漳州市龙海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方明清介绍,福建冬季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特别适合种植马铃薯。 更重要的是,福建冬季土豆在春节前后上市,并持续供应到5月份。 此时正值北方主产区被切断的时期,价格优势明显。 “20多年前,土豆田的收购价是一斤多。 ”

巨大的利润吸引农民竞相种植。 最高峰时,龙海土豆种植规模近5万亩。 目前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近70万亩,其中冬茬马铃薯所占比例超过八成。

但作为南方冬作区的代表,福建以前没有自己的土豆品种。

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初,福建就有计划地开始了马铃薯科学研究,但最终只停留在老品种的纯化恢复和外来品种的引进上,杂交育种难以突破。 最大的瓶颈是马铃薯生长习性与当地气候之间的天然矛盾。

“土豆是一种凉爽的作物,开花结实需要很长的日照条件。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薯类研究室副研究员罗文彬表示,南方地区普遍光照不足,马铃薯开花难,人工杂交当然无法开展。 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马铃薯容易热害,引起物种退化,杂交后代在选拔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优良性状。

此外,长期以来,福建马铃薯生产所需种薯高度依赖外省调职。 “渠道多而杂,无法保证脱毒种薯的供应,质量参差不齐。 ”陈颖说,“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病毒处于抑制状态,如果去南方地区,‘原形毕露’,会引起减产。”

在高山上实现育种突破

进入5月,在周宁县浦源镇溪坪村的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马铃薯迎来了开花期。 罗文彬和同事忙于人工杂交授粉。 今年,他将完成50个杂交组合,产出5万粒杂交种子。

溪坪村海拔近900米。 在这里,福建马铃薯育种取得了突破。

2005年,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汤浩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马铃薯育种技术难关。 第一步是广泛收集种质资源,2008年首次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大量引进107种种种质资源。

“福建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但育种研究起步晚,种质资源缺乏引进和保存,对亲本的遗传特性和配合力研究较少。 ”罗文彬说,育种团队首先着力引进和评价种质资源,建立了南方冬作区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库和数据库。

杂交有了充足的育种材料后,如何克服日照不足、开花结实难的问题?

“最初在平原地区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花,但效果有限。 ”罗文彬以福州地区为例,为了确保马铃薯的开花结果,需要在1月播种,但其生长后期正值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导致落花落果。

向高山寻求突破!

几个方案后,省农科院薯类科研小组在周宁的高山上建立了马铃薯杂交育种科研基地。 "高海拔地区日照时间长得多,利用适当的人工辅助光,日照条件可以满足马铃薯开花结实的要求. "

第1年,杂交授粉,杂交种子收获; 第二年播种,培育籽生苗; 第三年收获薯块、弃弱选优……经过多年探索,2008年福建首次自主选育的马铃薯品种“闽薯1号”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薯型美观,商品薯率高,亩产2500公斤以上。 ”罗文彬表示,与市场主流“紫花851”相比,“闽薯1号”增产5%以上。 甫一问世,“闽薯1号”深受市场欢迎,现已成为福建冬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规模近15万亩。 同时,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冬作区也很受欢迎,每年示范推广面积达10万亩以上。

“闽彩薯”系列是福建马铃薯品种的又一代表作。

与传统土豆“灰脸”的本色不同,“闽彩薯”在“脸”上实现了突破,多种颜色更加契合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彩色土豆富含花色苷,兼具保健功能,扩大了土豆的市场空间。

目前,省农科院薯类科研团队已累计选育出12个马铃薯新品种。 去年12月,“闽薯2号”“闽薯3号”获农业农村植物新品种权授权。 省内的土豆栽培框架也就此崩溃。 数据显示,福建马铃薯自交品种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5.16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30.43万亩,占比从5.3%增加到41.86%。

马铃薯育种新思路

虽然品种选育不断取得突破,但近年来马铃薯栽培效果不理想。

“在龙海,土豆的种植成本每斤需要八九分钱。 在此期间,田间收购价格为每斤七八毛,种植户普遍亏损。 ”方明清表示,土豆利润下降,一方面源于农资、劳动力成本高的企业,另一方面是空挡期优势减弱。 福建是全国最早上市的土豆产区,正好与北方主产区错峰上市。 然而,近年来,北方广建地下室进行埋藏,马铃薯上市季节加快,给福建春季的马铃薯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副院长汤浩认为,应通过品种创新重塑福建马铃薯产业优势。 “重点是,人无我,人有我而优秀。 ”他说,育种目标多样性是未来福建马铃薯产业突围的关键,“既要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又要立足生产方,解决产业实践中的技术难题。”

目前,福建马铃薯育种有更多“小目标”,即选育早熟品种,巩固阶段性优势,选育出丰富的抗冷品种,减少霜冻灾害对产量的影响,符合大健康消费理念开发适合加工的专用型品种,实现生食和深加工的两足鼎立……

育种技术也同样亟待创新。

“生产中使用的马铃薯品种多为四倍体,基因复杂,杂交后代性状分离较大。 ”罗文彬说,农业生产中土豆不是直接用种子播种,而是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马铃薯块茎在生长过程中易积累病毒,引起品种迅速退化,影响产量。 ”

因此,马铃薯种薯退化后需进行脱毒处理。 与种子直播相比,无论是块茎运输还是脱毒过程,都伴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 “种一亩土豆,一般需要200公斤左右的种薯,种薯的种植、储存、运输、损耗等成本比一般的粮食种子都要高。 ”罗文彬说。

目前,福建马铃薯在省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5511”协同创新项目的支持下,嫁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开展高新技术育种合作研究,共同推动福建省马铃薯育种技术提升

记者手记

创新拉动马铃薯主要粮食市场

福建日报记者张辉

悠闲地吃饭是很重要的。 在国民饮食习惯中,水稻、小麦、玉米是传统的三大主粮。 其实,以往主要用作副食的土豆,也具有主要的粮食化潜力。 在所有粮食作物中,马铃薯维生素含量最完整,具有人体所需的所有氨基酸种类,且比三种传统主粮耐贮藏。 更重要的是,南方地区种植马铃薯要有效利用冬闲田,不与水稻等争水,通过水旱轮作挖掘耕地潜力。

2015年,农业农村提出土豆主食化战略,主张将土豆加工成适合中国人饮食生活的主食产品,成为第四大主食作物。

推动马铃薯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马铃薯主食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诸多环节。 在实践中,短板依然显著。 例如,生鲜食品品种占主流,适合深加工的专用品种少。 产品创新有限、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足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推进马铃薯粮食化,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以种子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拉动马铃薯粮食市场。

省级科技特派员梁金平:

土豆育种就像“拆除盲箱”

福建日报通讯员邱晓丽吴建海

晒黑了,很黑,手上沾着泥。 薯类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省级科技特派员发起人、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推广研究员梁金平就像土生土长的农民。 但是,戴着眼镜的她,看起来又有点不一样。 近日,在龙岩市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的彩色土豆育种基地,梁金平和她的团队通过“拆盲盒”选育土豆新品种。

田埂上,紫、红、粉、白、黄等五颜六色的土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梁金平喜忧参半。 育种前期能选择质量好、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概率不高。 “今年只是武平育种选拔的第一年,今后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克服这些难题。 ”梁金平说。

“传统的马铃薯品种和品质参差不齐,时间一长生长退化,个头小,病害重,需要我们培育才能更换新品种。 ”梁金平望着六亩育种基地,饶有兴趣地介绍着她的“农活”。 “土豆育种就像‘拆盲箱’,我们这两天在地里忙活。 通过对这些马铃薯杂交后代品系的熟性、块茎性状、产量水平、抗病性等方面的误判,筛选出适合闽西栽培的马铃薯新品种。 ”

“她腰大,太阳强。 可以在田地里选择,忙碌地生活一整天。 ”龙岩市一零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危智华说,“我很放心和他们团队合作。 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抗病性马铃薯新品种,再产业化应用,帮助许多种植户增产增收。

梁金平从事薯类育种研究十多年,在土里“孕育”自己的彩色人生。 她参与选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红薯新品种5个,主办或参与省(部)级农业科研项目8项,省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二名)、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 3项)、市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第一名)、2 其中,“闽薯1号”、“龙薯24号”等薯类新品种新技术在福建、云南、安徽、山东等十多个省累计推广总面积达343万亩,新品种规模栽培在新技术配套良法的支持下获得丰收,累计净增经济效益15.96亿元

梁金平表示,为了充分利用南方冬种和北方春种马铃薯的区域特点,加快马铃薯育种步伐,多年来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等多机构建立马铃薯育种联合攻关合作关系,创新马铃薯种质资源“要充分发挥省级科室特派团的科技引领作用,全力推广新品种和安全高效的绿色栽培技术,推动土豆产业升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近日,在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彩色土豆育种基地,省级科技特派员梁金平(右)正在筛选土豆新品种。

记者日前在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友爱村了解到,中科院院士、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中)采集的“闽薯5号”土豆情况。

前几天在福州市长乐区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拍摄的预定收获的土豆地(无人机照片)。 林善传摄

土豆开花。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马铃薯 福建 父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