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来源:重庆日报网
在江津区花椒加工企业产业基地,工人们正在收获花椒。 (本报资料图)通讯员聂堃邓永平摄/视觉重庆
梁平区合兴镇天龙村组将村民采摘的柚子放在集中收购点。 【本报资料图】特约摄刘辉/视觉重庆
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调查种薯生长情况。 【本报资料图】CEO崔力摄/视觉重庆
不耕就没有收获。 今年7月,“巫溪洋芋”首次入选我市100个中欧相互认证的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这意味着“巫溪洋芋”将获得向欧盟出口的“通行证”,并受到欧盟及其成员国的保护和监管。
“巫溪洋芋”是我市登记的6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之一。 “重庆立体气候明显,资源存量独特,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挖掘和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利条件。 ”市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如何给农户带来“真金白银”。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嵌入地方文化创意等,呼唤独特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实现农业协同效应和农民增收。
技术革新巫溪洋芋产值翻了一番
8月初,巫溪县塘坊镇梓树村,又名土豆。 种植户谢进轩打开大冰箱,把50多公斤麻袋土豆搬上大卡车。 “不到一个月,我卖了300多吨土豆。 除去租地、人工等成本,今年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 ”40多岁的谢进轩掰着手指结账,高兴地闭上了嘴。
巫溪县地处三峡库区,特殊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 巫溪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当地已小规模种植马铃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马铃薯成为巫溪“三大坨”(土豆、苞谷、红苗)之首。 对于土豆,谢进轩已经很熟悉了,每年立秋后,父亲都会把收获的部分土豆留作种薯,明年春天把有芽的红薯块切下来,撒在地里,种下下一年的希望。 “但在我的记忆中,土豆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差,父亲皱着眉头,但我没能帮上忙。 ”谢进轩感慨良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巫溪县一直致力于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他们发现,之所以用传统方法栽培土豆,是因为播种时种薯自身携带的病毒世代相传,最终导致品种大幅退化和减产。 “要解决制约土豆产业发展的这个重要问题,首先要为土豆脱毒。 ”巫溪县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首先利用生物技术从优质马铃薯种中分离出不含病毒的马铃薯茎尖,茎尖在试管内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生长后,经过移栽或扦插,组成脱毒微型马铃薯,即所谓的马铃薯原种原种繁殖的土豆叫原种,原种繁殖的土豆叫良种,作为种薯出售给农户栽培。
谢进轩没想到,父辈种土豆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自己却因此发财了。 政府不仅向他免费提供脱毒种薯,还定期进行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晚疫病统一防控等技术指导,保障马铃薯质量提高增产。 “这几年,我种的土豆亩产上涨了20%以上,每公斤购买价格在1.8元左右,产值翻了一番。 ”谢进轩告诉记者。
巫溪县像谢进轩这样的土豆种植户还有10多万户,每年土豆种植面积约50多万亩。 今年7月,“巫溪洋芋”被我市首批评为100个中欧相互认证的中国地标农产品。 这将使巫溪土豆种植技术接近欧洲高标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延伸产业链江津花椒提升产品附加值
江津区慈云镇聊月村,花椒种植的杨才清这几天很开心。 前几天,他听说合作社正在与江津四大花椒企业之一的凯扬农业公司进行协商。 计划将花椒树的幼芽也纳入收购范围,制作花椒茶。 “幼芽的采摘每年从3月持续到5月。 如果达成协议,我种的六亩花椒光摘嫩芽每年就能卖一万多元。 ”杨才清对记者说。
江津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 元朝当地已经开始种植花椒,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江津针对其特有的青花椒制定了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规划,逐步推广“矮化密植、修剪整形、科学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的科学栽培技术。 目前,江津区共有62万户农户种植青花椒,全区种植面积达55.5万亩。
每到七月,郁郁葱葱的花椒果实累累,花椒林下弥漫着“椒麻”的味道。 由于技术的改良,青花椒的产量逐年增加,但杨才清有了新的烦恼。 去年花椒价格遭遇“滑铁卢”,每公斤收购价格平均在8.2元左右,比往年低很多。 去年,他一共收了六吨花椒,总体收入不比往年高多少。
江津区主产的“九叶青”花椒享誉全国,2008年成为我市首批获注册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但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青花椒价格低廉伤害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青椒农户陷入增产难增的困境。 为降低市场波动对花椒售价的影响,江津区将继续大力做大做强,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化优质资源为财源。
在江津凯扬农业公司,记者看到,几名工人将青花椒装载在智能生产线上,经过冷榨、提取等工艺,生产出高纯度的花椒油。 “由于这些青花椒收获时间稍晚,以花椒、花椒的形式销售,往往会被商家压价,但一旦加工成花椒油,不仅利润数倍,花椒市场行情也不再受影响。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从花椒籽中提取芳香物质,还开发出了花椒肥皂、花椒精油、花椒酸奶等产品。 其中,30ml花椒精油能卖到18元。 去年,凯扬农业公司又将产业链从花椒籽延伸到花椒叶,掐芽、杀青、揉捻、晒干。 制作的花椒茶不仅口感浓郁,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虽然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1000元,但仍然很受市场欢迎。
“老椒农都知道花椒是宝。 目前,江津花椒已基本形成由枝到果的全产业加工链,花椒树利用率达90%以上。 ”江津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花椒树枝的回收利用还处于生产燃料的初级水平。 下一步,江津将与西南大学合作,从废弃花椒杆中提取亚麻酸,用于开发心血管病相关保健品等,进一步提高花椒产业附加值。
文化内涵赋予梁平柚品牌认知度
“随着梁平柚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品牌价值越来越高,农户销售的不仅仅是水果,还有爱情、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梁平旭炎农业公司总经理唐晓东告诉记者。
唐晓东的老家在梁平区合兴镇长滩村,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梁平柚的主产区,生长着五千多棵树龄百年以上的老柚木。 开农业公司之前,唐晓东在成都一带打工。 街边的梁平柚10元能买3个,超市里的福建蜜柚一个能卖7、8元。 唐晓东很不舒服。
“梁平柚2008年被列为国家地理农产品,但由于包装简陋、品牌缺乏、只有一张传单等因素,产品销售一直停留在低端市场。 ”梁平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仅仅五六年前,种植户就没有太多品牌意识,采摘的梁平柚不管销售好坏,都是满脑子装大麻袋出售,行情最高也不过1.4元一公斤。 当时,柚农的思想还是以量取胜。 顾客买得多,价格再低也没有问题。
2016年,回乡创业的唐晓东偶然知道了梁平柚的由来。 乾隆期间,福建某刁县回家省亲,把福建特有的柚子树带到老家梁平,经过长时间自然选育,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梁平柚。 唐晓东从中看到商机,率先注册商标“刁钻西柚”,融合明清文化,设计刁钻形象,印在包装盒上。 这个文化创意在“刁钻的葡萄柚”中获得了很大的“粉丝”。 这一年,唐晓东的柚子售价大大高于普通散户。
在唐晓东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柚农开始重视品牌建设,梁平柚走上了品牌提升的“快车道”。 2018年前后,梁平以龙头企业为试点,在全区推行柚子分级制度,引导村民按重量、大小、糖分含量不同等级对柚子进行分级,根据等级高低定价,改变过去大麻袋的销售状况。 2019年,梁平又推出全新的区域公共品牌——“梁平柚”,提出“柚香、柚甘、柚优”的品牌口号。 品牌的共同包装上,不仅在醒目的位置印着农产品地理标识的认证图案,还通过漫画的笔触,结合梁平独特的民俗文化——“扛孩子调”,描绘了十几个丈夫扛着大梁平柚的场面,“黄金柚海,丰收之王此外,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品位,当地还联合文创公司推出柚子相关文创产品,如柚子伞、手机壳、钥匙圈等,大大提高了梁平柚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
“区域公共品牌聚集‘多小散’种植大户,通过抱团入市、灌输文化创意,为梁平柚打上独特的品牌印记,实现了从产品销售到品牌销售,再到文化销售的飞跃。 ”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负责人直言。
相关新闻
我市将大力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获悉,今年我市又有9项农产品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包括涪陵青菜头、巫山脆李、马啸湖贡米、巫溪独活、奉节脐橙、丰都锦橙、二圣梨、太和黄桃、铜梁莲藕,至此我市已有62个农产品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区,其产品质量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冠以区域名称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注册保护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以巫山脆李为例,今年前期降雨量较大,受天气影响,水果市场持续低迷,但巫山脆李被列为国家地理农产品后,市场知名度大幅提升。 今年优质水果收购价格仍维持在每公斤30—40元之间,供不应求。
近年来,我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全市6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种植业产品总规模51万公顷,畜牧业产品总规模950万只,渔业总规模10万只,渔业总规模达7000公顷其中,经作类产品28个,产量366万吨; 蔬菜产品22个,产量557万吨; 畜产品7个,产量2.7万吨; 粮食产品4个,产量18.6万吨; 渔业产品1个,产量30万吨。
但目前我市部分区县存在地理标识农产品特色不特别、品牌不强、保护不力等问题,从地理标识产品到地理标识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区县品牌意识不强,地理标识农产品注册成功后没有后续营销跟进,认知度不高,市场拓展受限,一些来自政府部门的证书持有者把证书锁在柜子里,不允许企业使用就在于地理标志农产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我市将大力实施地理标识农产品保护工程,一方面通过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推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实现地理标识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一方面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围绕特色资源挖掘、特色产业发展和农耕文化弘扬,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塑造全新品牌形象,实现大单体联合、小产区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地标农产品不能盲目扩大规模
在我市渝东北的一个穷乡僻壤,曾经有农业公司投资近千万元,从陕西引进优质种苗,种了400多亩石榴树。 本以为石榴树结了果就能卖得好,结果石榴树叶子茂盛,果实却又小又苦涩,老板降价出售也无人问津。 眼看就要被打垮的钱还要往竹篮里打水,老板很痛苦。 村民们拿不到土地流转费,怨声四起。 幸运的是,驻村工作队来了,找到老板接手,重新规划产业,村里的产业重新发展。
古语云:橘生淮南,橘生淮北,枳生。 农产品生产的品种和质量取决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同一农产品离开特定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质量差异。 使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率,但是如果违反农业自然规律,超越特定的生态环境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区县都把提高产量、扩大规模作为评价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的一大指标。 不过,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标性农产品生产规模应取决于特定区域范围内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生产手段,盲目扩大规模将损害品牌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纵观全国,由于盲目追求产量、规模,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特色损害的案例层出不穷。 2014年前后海南香蕉种植大幅减产、2015年陕西多桃畅销、2016年湖南多柑橘畅销……
实际上,与平原地区相比,以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应该成为珍稀、特、淡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在产业上不能“一刀切”,而是结合自身特色,以地标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不断从低水平、单一化向高水平、多样化转变,让“人无我有、人有我有”的特色农产品更加突出
(此版稿件均由记者左黎韵采录() )。
中国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