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大到各国的金融秩序是否健康,小到怎样吃饭、买东西才能最省钱,都成了众人口中常聊的谈资。过分地掠取和利用带来的危害在这个敏感时期更是令人胆颤心惊,资源节约和保护不是大谈空话就能落实的,只有真正行动了才能造福人类。说到保护水生动物资源,除了定期禁渔、放流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保护并打击违规捕捞外,及时修复濒危水生动物资源也应得到重视,因为与前者相比,这条路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更曲折艰难。    以新疆大头鱼为例,这种与陆地大熊猫属同一级别的珍稀水生动物显得有点鲜为人知。3亿年前,随着青藏高原的抬起,新疆大头鱼逐渐形成、定型,并定居于我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水系的开都河、阿克苏河、车尔臣河和叶尔羌地区,生活在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地处干旱荒漠、水位变化较大、水温较高的静水水体或缓流的湖泊之中。它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198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2004年前后仅存于塔里木水系,当时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已绝迹,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新疆大头鱼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是我国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体型巨大、肉嫩如豆腐,汤鲜如牛奶,较大的鱼头比例,丰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带民间传统的滋补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头鱼是新疆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年产量最高时曾达260吨,但随着长期的过度捕捞,到20世纪80年代,新疆大头鱼已几近消失,濒临灭绝边缘。    据资料记载,195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阿克苏上游地区建立捕鱼队,1958年~1965年,捕捞的新疆大头鱼的产量达140吨~260吨,占博斯腾湖年产鱼量的20%;1966年~1971年,年产量下降到30吨,占产鱼量的10%~15%;1972年~1973年仅占2%~5%;1974年以后,产量逐渐减少,直到绝产;到了1987年,国内连1条都很难发现了。    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有许多,盲目捕捞是其中之一,但人们对新疆大头鱼缺乏重视才是导致其濒临灭绝的首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新疆大头鱼的生长环境、繁殖和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点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很多方面甚至一无所知,无法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设施不断建设,众多的河闸、大坝、水库、扬水站等隔绝了新疆大头鱼溯河产卵的洄游通道,致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繁殖活动,但早期一切活动都要为经济建设让步,没人会注意新疆大头鱼的生存环境。1965年以前,新疆大头鱼生活的水域群落组成较为单调,仅有塔里木裂腹鱼、条鳅鱼等少数种类,新疆大头鱼是其中较大的一群,处于该水域食物链的顶极位置,很少有竞争对手。而1968年~1970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北鱼南调”行动,该地鱼类的群落组成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间斗争日趋激烈,遇到凶猛的食肉鱼类赤鲈,生性凶猛的新疆大头鱼也只能甘拜下风。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随着资源保护意识的加强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推广,有关部门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对新疆大头鱼的种群保护、科学研究和人工繁殖工作。1999年,农业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局和渔政总站在阿克苏设立新疆大头鱼原种场,重点进行新疆大头鱼的驯养、孵化等科学研究;2000年国家投资建立了中国新疆大头鱼人工繁育基地,开展实施人工繁育工程;2004年7月博斯腾湖野生水生动物救护中心基本建成,其主要任务是救护大头鱼、塔里木裂腹鱼等濒危鱼类;2005年,新疆大头鱼的人工繁育获得成功,当年放流鱼苗1万尾;2007年9月6日至8日,新疆渔政部门将12万尾大头鱼鱼苗投放到拜城县克孜尔水库中,至此,新疆已连续3年投放大头鱼鱼苗,总数达到21万尾。新疆大头鱼终于逃脱了灭绝的厄运,但“回归”的曲折和艰难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水生物种资源是应长久实施,人人重视的,希望不要再到某个物种快要灭绝时,人们才投去同情的眼光。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