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户外捕鱼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中国捕鱼业现状

   2011-02-16 互联网艺莲园497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一直以来,捕捞队活跃在水产边缘, 他们呼之而来, 去也匆匆, 塘头的大爷还来不及招呼他们喝口水, 匆忙的身影已经在路上了……  ■一直以来,这群活跃在水产边缘的特殊群体, 往往被我们的笔触所忽略, 然而,这个群体所经历的, 却也往往是我们的笔触所不可及的……  ■九叔, 名为杨水权, 现在是廉江市罗非鱼协会和恒联水产合作社的带头人,这一期,我们试图通过采访这个特殊群体中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一直以来,捕捞队活跃在水产边缘, 他们呼之而来, 去也匆匆, 塘头的大爷还来不及招呼他们喝口水, 匆忙的身影已经在路上了……  ■一直以来,这群活跃在水产边缘的特殊群体, 往往被我们的笔触所忽略, 然而,这个群体所经历的, 却也往往是我们的笔触所不可及的……  ■九叔, 名为杨水权, 现在是廉江市罗非鱼协会和恒联水产合作社的带头人,这一期,我们试图通过采访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窥视这个行业的生存百态……  《海洋与渔业》记者  曾凡美  “于工作的特殊性,是业由余、自发组织的群众行为,缺乏专门机构管理。长时间散落在民间,需要的时候召集,休渔的时候各自解散,组织涣散。然而,他们之间也会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维系这种状态的,是一种利益的纽带,也有一种服务渔民的精神所系。但一旦遭遇风险,也容易各奔东西,散伙走人。”这是捕鱼队的真实写照。  捕鱼队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40 多岁的杨水权也搞不清楚了。不过在廉江,他见证了当地捕鱼队的发展。  杨水权是廉江市罗非鱼协会会长,他的成长经历离不开水产养殖,也离不开捕鱼队这个特殊群体。多年来,他风里来,水里去,经历了水产养殖的各种风浪,如今已在当地水产界里如鱼得水。  成立初衷:拓展水产品经营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发展罗非鱼养殖。茂名、廉江等地的水产养殖业也逐步兴旺起来。而此时20 多岁的杨水权已经可以独挡一面,成立了一支由几个伙伴组成的捕鱼队。杨水权介绍,发展捕捞队,不仅可以发挥自己捕鱼的特长,服务当地养殖户,解决捕鱼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加收入。“当时养殖规模并不大,请我们去捕鱼的也不多,收入并不高。”杨水权是当地最早成立捕鱼队的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捕鱼队初期的发展,并没有强化经营意识,大家更多是出于一种自愿行为,你来我往,捕鱼的时候相互帮忙。偶尔也出去为邻村养殖户捕鱼,赚点家用。这种自发成立的所谓专业捕鱼队由志趣相投的伙伴组建,模式简单,呼之即来,去也匆匆,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冷暖自知,无人过问。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改观。所以现在究竟有多少捕鱼队散落民间,难以统计。很多捕鱼队成员同时还是养鱼专业户,捕鱼只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替人解难,为己创收。他们本身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在捕鱼队上,随意性很大。这往往导致捕鱼队人员不稳定,稍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地解散也成了多数捕鱼队的最终命运。  对此,杨水权深有体会。  除了领衔着一支捕鱼队外,杨水权还经营水产品批发销售。1998 年,他开始试水鲜活水产品销售。但出师不利,搞了个血本无归,连捕鱼队的伙伴也散伙走人。“当时不懂行情,对市场不了解,误了最佳上市时机。当菜市场人流高峰期过去之后,我们的鱼才姗姗来迟。做生意,不了解市场规律不行啊。”沉痛的教训让杨水权哑巴吃黄连,他并不甘心,期待来年重振旗鼓。后来他干脆“卧底”水产批发市场,对各地菜市场的上市时间进行了详细了解,揣摩其中规律。一年之后,他重新组织捕鱼队,再次进军水产品批发市场。这一次,少了之前的盲目性,生意很快进入轨道,鲜活水产品在各地市场逐渐铺开,生意红红火火。活鱼不仅销售到珠三角,而且还远销广西北海等地。  随着水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拓,杨水权的捕鱼队也获得了发展。他介绍,1999年,捕鱼队已有固定成员6人,运输工具也有原来的摩托车换成了农用车,运载量由原来的 200~250斤提高到 2000~2500斤,队员每天的人均收入也达到了 50 元。今天看这数字似乎微不足道,但对当时的渔农来说,已经算是可观的收入了。“从1999 年开始我们开始盈利。日均收入从最初的 50 元一路上升到 80元,生活也逐渐好起来。”当年,杨水权捕鱼队新购置了一辆货车,一车运输量达8000~10000斤。  发展推动力:罗非鱼产业   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各个环节的升级换代。进入 21 世纪随着国外市场的开拓,中国罗非鱼出口量剧增,国内加工厂如春笋般涌现,罗非鱼商品鱼需求量日益增长。但由于捕鱼队伍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加工厂日益增长的罗非鱼需求量。因此,发展当地捕捞业成为一种大势所趋。杨水权的捕鱼队也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湛江当地的罗非鱼加工企业如嘉鸿、国溢、恒丰等意识到了组建罗非鱼捕鱼队的迫切性,他们首先找到了当地最早成立捕鱼队的杨水权,商议发展壮大捕鱼队,为加工厂捕捞收购罗非鱼。当时杨水权也正在谋划捕鱼队的升级改造,加工厂的倡议与他不谋而合。长期奔走市场的杨水权已经把脉到罗非鱼的发展趋势,意识到捕鱼队的业务量将会逐渐上升,并开始酝酿捕鱼队的改造计划。而加工厂的适时参与势必助他一臂之力。  从一定程度上说,加工厂的出现推动了专业捕鱼队的发展。“到2006年,我们已经有了三支捕鱼队,每支队伍有 70~80 人,并已经装备了一支拥有12辆货车的运输队。”杨水权的话里洋溢着自豪。此时的捕鱼队,在杨水权的带领下,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捕捞装备更新换代,捕捞工具样样俱全,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捕鱼队。业务量也随之猛涨,收入水涨船高。“当时最高的捕鱼纪录是一天十几万斤,这个捕鱼量要根据加工厂的需求而定。从 2004 年开始,我个人每天的收入已经超过了 1000元。一般队员的日均收入也维持在100~130元。”  落幕主因:2008年冰冻灾害  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各地纷纷成立捕鱼队。据杨水权介绍,目前仅仅廉江市就有 20 多支经验丰富的捕鱼队遍布各个乡镇。然而,2008 年的一场冻灾,却让杨水权一直经营的捕鱼队顷刻瓦解。“2008 年冰冻灾害损失了大量罗非鱼。鱼死了,我们的业务量急剧下降,一年内也很少出队,但捕鱼队的日常开支还得照常垫付。”坐吃山空,再加上捕鱼队管理上出了点问题,杨水权越来越吃不消。“照那样下去,很快就会倒退20 年。”于是,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干脆把捕鱼队和车队解散。  2008 年,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倾注了杨水权大量心血的捕鱼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冰冻灾害过后,顷刻解散……而没有谁知道,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究竟有多少像这样落幕的捕鱼队。这,不得不令人唏嘘:成也罗非,败也罗非。从中可以看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对产业的相关环节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之前,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养殖户损失几何,谁也没有想到,首当其冲的还有活跃在产业边缘的捕鱼队。   在廉江2万多亩的罗非鱼养殖区域里,捕捞队,这个活跃在水产边缘的特殊群体,不知还有多少仍然为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挥洒着汗水……而他们不知道,当未知的风暴来临时,该如何应对,共度难关?  记者手记  捕鱼队亟待科学规范管理  一直以来,我们很少关注捕鱼队这个特殊群体, 而这个在我们视力范围边缘的群众自发团队,却异常活跃在水产养殖行业。我们的忽视。并不能否定他们的存在与发展。 如果说水产养殖业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 那么捕鱼队只是其中一组螺丝钉。 螺丝钉看似微不足道, 却默默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捕鱼队从无到有,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群众自发的组织, 往往缺乏日常科学管理和运作: 抗击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一旦遇上困难, 绝大多数往往采取的是极端举措要要要就地自动解散,拍拍屁股走人。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成立前。杨水权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能将一支从最初的只有几个伙伴的捕鱼队发展到拥有12辆货车、装备齐全的专业捕鱼队,实属不易。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冰冻灾害就可以将其架空瓦解,这岂不让人惋惜?相信谁也无法体会杨水权当时的心境。当然,除了天灾之外, 团队管理不善也是使捕鱼队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捕鱼队,这个活跃在水产养殖边缘的特殊群体,如何科学协调组织、规范管理, 发展壮大?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现代渔业建设服务? 这一切, 相信也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的扶持和规范管理。捕鱼队,需要你我更多的关注!  本文由《海洋与渔业》杂志社授权中国农业信息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水产业 群体 边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