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石斑鱼产业前景如何,喻建荣探索石斑鱼养殖致富路

   2011-02-14 互联网艺莲园256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目前我国大陆石斑鱼产业已逐渐进入规模化养殖阶段,现在的问题是,仅有规模就够了吗?  文| 撰稿人 刘庆升 图| 林晓彬  “目前石斑鱼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走的路还很长。”12月19-20日,在“第一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上,对于当前的石斑鱼产业,林浩然院士如此说道。  本次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当天,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水科院、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代表出席论坛并致辞,林浩然、麦康森、雷霁霖三位水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目前我国大陆石斑鱼产业已逐渐进入规模化养殖阶段,现在的问题是,仅有规模就够了吗?  文| 撰稿人 刘庆升 图| 林晓彬  “目前石斑鱼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走的路还很长。”12月19-20日,在“第一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上,对于当前的石斑鱼产业,林浩然院士如此说道。  本次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当天,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水科院、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代表出席论坛并致辞,林浩然、麦康森、雷霁霖三位水产院士与全国各地产学研人士相聚一堂,共商石斑鱼发展大计。  推算起来,中国大陆的石斑鱼养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直至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石斑鱼类的生殖生长调控和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9年,海南石斑鱼产量6.2万吨,广东2.0万吨,福建1.0万吨,此外,石斑鱼在广西、浙江等地也多有养殖,山东也从日本引进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进行养殖和人工育苗研究。  但抛却规模层面,正如林浩然院士所言,“石斑鱼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  养殖模式需改进  据福建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涵生介绍,目前的主要养殖模式中,网箱养殖由于近年来发展无序,海区遭到严重污染,病虫害发生频繁,经常造成大面积死亡;而且海区水流较急,石斑鱼易在水流冲击下擦伤,引发二次感染,增加死亡率;台风、赤潮等也经常造成巨大损失。  池塘养殖则由于目前养殖户或使用传统落后的粗放养殖薄利薄收,或急功近利超密度养殖,造成环境恶化,死亡惨重。  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也是寄生虫频繁发生,屡治屡发,经常导致大量死亡。  王涵生认为,今后可推广石斑鱼池塘可控生态系统健康养殖技术。具体做法是,在池塘搭盖棚架,夏天遮阳,冬季保温,始终保持较为适宜的水温,冬季较为寒冷的地区也可以养殖石斑鱼。此外,在池塘中架设网箱,方便日常分苗、药浴处理病虫害、出售时卖大留小,避免了散养捕捞时造成不必要伤害。  海南水产研究所的符书源研究员在报告中也介绍了一种 “清水养鱼” 石斑鱼池塘低碳养殖模式。做法为,进水过后静置4-7天,然后投放鱼苗,接下来投放双壳类的幼体,接种大型藻类实现清水养鱼。  此外,低碳也成为产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麦康森院士指出,我国养殖肉食性鱼类的比例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提高到了7%,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的推动,肉食性鱼类养殖的比例还会上升。所以在石斑鱼养殖中,如何降低能耗,提高能量利用率,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麦康森认为,可大力发展多营养层次的复合养殖,充分利用几个生态系中的营养物质和能源。  名贵品种繁育待突破  我国大陆石斑鱼繁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从本世纪初开始,以出现网箱培育亲鱼技术、池塘生态育苗技术为标志,石斑鱼人工繁育出现了明显的产业化分工,繁殖的种类发展到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豹纹鳃棘鲈、鞍带石斑鱼等。  可以说,经过本世纪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陆石斑鱼种苗在数量上已经摆脱了供应不足的状况。  据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陈国华教授介绍,作为石斑鱼苗种最重要生产地海南,2009年石斑鱼受精卵产量达19吨之多,育成各种石斑鱼鱼种3500万尾,人工繁育石斑鱼苗种在海南市场占率107.31%,除满足本省养殖生产需要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石斑鱼苗种供应南方各省。  但王涵生也指出,目前在一些名贵石斑鱼,如龙胆石斑、赤点石斑等品种,人工育苗虽已成功,但还未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要。  据统计,2010年海南龙趸石斑鱼的受精卵量仅有300余公斤,这导致该品种鱼卵、种苗价格高企,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上的突破。  这些石斑鱼一年之中只在春夏之交的一个短暂期产卵,苗种繁育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是严重制约规模繁育的重要因素。对此他表示,今后可从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出发,通过光照、水温、饵料控制和适当激素处理等技术,延长其产卵时间,争取实现春秋两季产卵,增加人工育苗机会。  除了要突破珍稀石斑品种繁育技术外,选育具有优良养殖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也是突破当前石斑鱼养殖瓶颈的途径之一。  吸收现有杂交成功经验,对海域特有的适合本地养殖的石斑鱼种类进行杂交育种,以培育出具有生长快、抗低温等优势的杂交种也将是今后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疫苗成防病焦点  目前石斑鱼的人工育苗技术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对这几年人工育苗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病虫害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如神经坏死病毒与虹彩病毒,一旦暴发往往全军覆灭。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石斑鱼也会受到寄生虫以及细菌性疾病的威胁,而且对这些疾病还缺乏有效防治手段。  由于缺少有效防治药物,疫苗就成为目前防治石斑鱼病害的焦点。林浩然院士指出,要针对石斑鱼类苗种的主要病毒病(神经坏死病毒病,彩虹病毒病等),建立高度灵敏的病毒检测技术和防控措施,进而研制高效的特异性口服疫苗。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何建国教授选择了虹彩病毒属中常见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和虎纹蛙病毒作为研究对象,研制出细胞培养的灭活疫苗,在石斑鱼当中保护率达到80%。  据他介绍,目前正在进行致病基因缺失的虹彩病毒弱毒疫苗的进一步研究。该弱毒疫苗的优势是,不需要进行注射,浸泡就可以达到非常高的保护率,而且该疫苗将来还可以作为载体,进行包括神经坏死病毒等的免疫。  中国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启伟介绍,其所在科研单位建立了7种不同组织来源的对病毒敏感的石斑鱼永久细胞系,是目前为石斑鱼细胞系建立最多的研究单位。  南海海洋研究所通过细胞培养技术,从患病石斑鱼中分离到一种新的虹彩病毒,命名为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该病毒在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台湾、海南等地石斑鱼上都曾检测到。  针对该病毒,目前已初步研制出了细胞灭活疫苗和DNA疫苗。该细胞灭活疫苗在试验不同组别中达到了92%-100%的效果,DNA疫苗的免疫达50%。  而在弧菌病的疫苗研制方面,据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吴淑勤介绍,在确定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南方地区石斑鱼等海水鱼主要致病性弧菌种类的基础上,该所研制出了二联疫苗,并通过添加佐剂使得所构建的二联疫苗浸泡免疫保护率从50%左右提升到72.5%。目前,该疫苗已经开展了16个田间试验点。  本文由《水产前沿》杂志社授权中国农业信息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石斑鱼 很长 要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