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3050316114745.jpg>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养殖生产在全年的养殖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放养鱼种季节已到,要想夺取高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把好以下几个放养鱼种技术关口,也有人把这称之为——春季养鱼抓“六早”。 1、早清塘消毒 首先是鱼种放养前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整治,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清塘方法。主要目的都是清除过多淤泥,修整塘基、进出水闸、禽畜栏舍,使养殖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清塘的药品可以选择生石灰,生石灰的作用除杀灭野杂鱼和病原体外,还可改良中和酸性土壤,提高pH值,释放营养素,保持有机物质的良性循环,增加水的肥度。对于多年没有过清塘、一直进行养殖的老塘,在开春的时候也应该适当的使用一些底层杀菌的药物,例如颗粒状的的改底药物“底质改良剂”等,对底层淤泥进行杀菌预防,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当年的疾病发生率。 2、早投放鱼种 俗话说,"种好半塘鱼",这说明鱼种质量的重要性。苗种是水产养殖生产的物质基础,首先是鱼种质量、然后是消毒、放养、搭配、开食。养殖户应选择有许可证、信誉度好的苗种繁育单位,以选购优质苗种。 3、早施肥 有些养殖户认为,春季水温偏低不利于肥料的利用和转化,施用的肥料都浪费了。其实不然,在每年的春天,水温比较低,有机肥和化肥进入水体后能够缓慢的分解转化,使突然缺氧、有毒气体和氨氮亚盐增高、病原菌大量滋生等问题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当水温升至7~8℃后,就应施肥培育天然饵料,此时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长也相对慢,我们更应该根据不同的养殖需要科学施肥,调节出合适的水质,为当年的丰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早喂养 养殖水生动物,一般在水温6℃开始摄食,10℃以上开始生长,所以,一般在立春前后开始投放饲料。开春初期,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养殖动物正是最虚弱的时候,此时及时的补充营养,可以帮助它们尽快的恢复体质。每次投喂都要定点定时,投喂数量要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类的活动情况而定;饲料要清洁、新鲜、适口。精饲料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5%,青饲料的投喂量以投喂后4~5小时内吃完为度。 5、早防病治病 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刚刚开始投喂饲料的养殖动物,体质还没有完全恢复,虽然水体中可致病的的病原菌数量和种类都有限,但虚弱的养殖动物还是有可能感染。首先要注意的是食料,平时注意严禁投喂霉变饲料,因霉变饲料已发生物理化学变化,黄曲霉素含量高,鱼食后易造成毒素积累,使鱼体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抗病力下降。施用的粪肥,最好是发酵之后再用,每200-500千克可加一包“益生活水素”搅匀后发酵使用。其他饲料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预防疾病的药物拌匀,以防治细菌性鱼病;二是食场消毒,用40克漂白粉装篓挂在食台旁,2周一次。也可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三是注意防止污水流入鱼池,保持池水清洁无污染。一旦发现鱼病要及时治疗。 6、早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说明日常管理工作是夺取高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头等大事。坚持早晚巡塘,除了及时消灭鱼塘敌害之外,更重要的是观察水色和水质的变化。每天捞尽残草残饵,定期消毒食具及时注入新水防止缺氧。及早备好鱼病防治药物等。坚持"四定"投饵。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防止时饥时饱,投喂不足。搞好水质管理。初春气温回升,水位也应由浅到深逐渐加高,要求每半个月加水一次;5月份以后每星期加水一次,水质要求新鲜、无污染、溶氧量足,养殖过程中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给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治鱼病,一定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这“防”的基础,就是要做好日常管理。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