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渔村生存样本:网里只有罐头和破鞋子。

   2013-06-20 互联网艺莲园376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3062011094639.jpg>2007年5月,辽宁省丹东边防支队官兵救起9名朝鲜籍渔民,他们因受黄海风暴潮影响而在我国黄海海域遇险。朝鲜有鱼,却缺少捕捞能力;丹东渔民捕捞能力过剩,却面临渔业资源匮乏。这是帮艇的现实背景。 (Jacky/CFP/图)原标题:网里只有易拉罐和破鞋了——帮艇渔村的生存样本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邵世伟&nbs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3062011094639.jpg>2007年5月,辽宁省丹东边防支队官兵救起9名朝鲜籍渔民,他们因受黄海风暴潮影响而在我国黄海海域遇险。朝鲜有鱼,却缺少捕捞能力;丹东渔民捕捞能力过剩,却面临渔业资源匮乏。这是帮艇的现实背景。 (Jacky/CFP/图)原标题:网里只有易拉罐和破鞋了——帮艇渔村的生存样本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邵世伟 实习生张雪彦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小岛子村“最后的渔民”们不得不冒着危险驾船驶向中朝边境海域“帮艇”。在这片遵从丛林法则的海域里,他们是最底层的“虾米”。从地图上看,丹东市以南98公里的小岛子村就像一只海虾,只靠头尾与陆地相连,其余部分都孤悬在海上。小岛子村村民的祖辈们由山海关内跋山涉水,来到辽东半岛的小渔村,在此扎根。数百年间,小岛子村村民过着以海为田、以船为犁的生活。但捕鱼作业范围的缩减、海水污染以及过度捕捞使得这一生存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村民们逐渐告别祖辈遗留的财产,开始弃船上岸选择别样的生活。留下来的,面对的是变得更加残酷的大海。为了生存,小岛子村“最后的渔民”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将船驶向中朝边境海域“帮艇”。他们试图去想象祖辈眼前那满是“宝藏”的大海,希望着旧日重现。在这片遵从丛林法则的海域里,他们是最底层的“虾米”。夜航于治化站在堤岸上喊了一声“鱼虾满舱啊”!然后目送着船队在夜色中出海。2013年5月31日,春季休渔前最后一天。黄历上显示这天的涨潮在22点半。这是“丹渔捕0815”号船主于胜本2013年春季最后一次出海。晚饭后哄睡了孩子,于胜本便和船员——62岁的父亲于国臣出门了,手里拿了几个包子当夜宵。小岛子村的建筑依山而建,于胜本的家在山脚,山上住着的大多是养殖户。那里的人们无需每天再重复潮起而作,潮落而回的生活。晚上10点,山上的灯大多已熄。“他们每天都能睡个好觉。”于胜本羡慕地说。长长的渔村堤岸边停靠着五十余艘渔船,大多是和“丹渔捕0815”号一样不足30马力的小木船。这一天出海的有11艘,而整个小岛子村共有渔船100余条,“今年海里太差都不想干了”。于胜本赶到码头时“辽丹渔23076”号的船主于治化还在修补网具,他的105张渔网全都被海草卷成了一团没法再出海,“修不好就得烧了”。23点,潮水涌入码头,于治化站在堤岸上喊了一声“鱼虾满舱啊”!然后目送着船队在夜色中出海。这支11艘船组成的船队首先要绕过一公里外海洋红渔港的泥沙作业船。自2013年海洋红渔港开始扩建以来,作业船便日夜不停地在海中捞取泥沙。一小时后,小木船队像一队路遇大象的蚂蚁般依次驶过作业船,海浪震得“丹渔捕0815”里的人摇摇晃晃,耳边则是震耳欲聋的汽笛声。“他们把鱼都吓跑了。”船队的目的地在4海里外,如今这里已被承包作滩涂养殖区,海底是无数的蛤蜊、海参。8海里内已经全部被划为养殖区,没有免费捕鱼的地方,在养殖区作业的代价是每年每艘船向滩主缴纳11600块钱,作业面积约为2万亩。“海港扩建后又占去一半。”即便是剩下的这1万亩也并不都能捕捞作业,其中一大半的海域遍布海草、垃圾,一不小心渔网便会被缠住作废,于治化的网便是坏在了这种“垃圾区”,留给11艘渔船的不足3000亩海域。船队减慢了速度,海上3000亩地并不大,11艘船挤在上面,平均每艘只有东西1海里的狭长作业带。于胜本拽出三十多块渔网,父亲于国臣指挥着下网地点,跟昨天比这个下网点又偏了近百米,“换换运气”。不远处,便是另一艘渔船的网具。“根本放不下网,一不小心就会缠到一起。”下网后,船队开到一小时航程外的海洋红村岸边,开始等待天亮后收网。这天晚上刮的是西南风,“只要不是东北风应该就有鱼”,于胜本重复了两遍。时间是6月1日凌晨2点,于胜本父子俩躺在5平方米大小的船舱里砥足而眠。收网在早上5点,旭日照得整个海面金光灿烂,像是跳跃着无数的飞鱼。网里看不到鱼,一眼看去只有十几个易拉罐、两双鞋子。于胜本在垃圾里翻弄了半个小时才找出40多斤青虾和5斤鲫鱼。这些加一起能卖100多块钱,而这一天出海的成本仅油钱和滩涂费便要160块。其余的11艘船上也多是满载“垃圾”回到小岛子村,孙福田的“丹渔捕0810”更是连垃圾都没捞到,他的渔网被港口作业船扔下的泥沙直接砸进海底,再捞不上来。于胜本把着舵,望着岸上正在修补渔网的妻子和母亲,摇摇头,叹叹气。小岛子村渔民的春天就这样结束了。以前的事儿村中的老人们也忘记了先民为何选择小岛子村生息。但可以确定那时这里是他们的天堂。于胜本还在睡觉,父亲于国臣已经醒了。62岁的于国臣在海上生活了42年,腰椎间盘突出、风湿骨痛、白内障,长年的捕捞工作只给他留下了这些。每天等待收网的时候,于国臣总会比儿子早醒一两个小时,他揉着因风湿而疼痛的膝盖,眯缝着蒙上了一层白膜的双眼静静地坐在船舱里。“我在想以前的事儿。”于国臣想到的是42年前自己第一次出海。那是1971年,于国臣和自己的祖辈们一样登上了渔船以海为生。42年前的小岛子村仅有不到1000人,渔船四十余艘,不及现在的一半,“除了养鱼没有干别的人家。”四十多艘渔船按生产队分为两队,每天两个生产队还会互相竞争捕获量,“打得少的就会觉得丢人”。42年前的小岛子村附近没有养殖区也没有港口,船开半个多小时便下网了。“咱们小岛子村遍地是鱼。”小时候大人们都这样对于国臣说。那时每次出海时岸上的人们都会敲锣打鼓相送,每月捕获量最大的船上会戴上大红花。而不像现在,归来时只能听到一声声叹息。两支生产队虽然互相竞争,但作业都是在一起。四十多条船马力都在200左右,有时会一起开到中朝边境海域捕鱼。于国臣第一次到边境捕鱼时,船开了七八个小时后到达目的海域,“周围有不少挂着朝鲜国旗的船”。于国臣记得,朝鲜的船大多是双桨小木船,有时还会划到中国的船只旁用手比划着要些水和食物。“给点饼干和淡水就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谢谢。”3点半,微光照海天。于胜本醒了。于胜本赶上了小岛子村渔民黄金时代的尾巴。1996年,22岁的于胜本登上了父亲22马力的小渔船,“已经数不清我算第几代渔民了”。当时的丹东地区已经开始了近岸滩涂养殖,小岛子村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入驻开办养殖场,部分小岛子村民因此丢下了渔船,开始陆地生活。那时海洋红港口尚未开建,养殖区域也不像现在这样遍布近海。于胜本记得年轻时根本不用像现在这样一天一夜都在海上,那时下网没多久就可以收获满舱的鱼虾。驾船回港时,岸边会等候着一排排的卡车,那都是来抢购小岛子村渔货的批发商们。“我们只要在家里做好饭等他们拿着卖鱼的钱回家就好。”于国臣的妻子说。小岛子村渔民们总是会想起一个已经消失了十年的场景:冬天过后,产卵后洄游的乌鱼成群成群地冲到岸上,整个海岸变成一片黑色。于家父子试图想象是什么让祖先们决定留在这个辽东半岛小渔村,“他们得是看到老多乌鱼了吧”。村中的老人们也忘记了先民为何选择小岛子村,他们只是反复提醒着彼此,先民们饥寒交迫闯关东而来,“这里是他们的天堂”。如今,乌鱼消失了,它们离小岛子村而去。困境渔网里垃圾为主,鱼反而成了稀罕物。2013年春季最后一次收网,于胜本一网拉起七个易拉罐,两个塑料袋,一只鞋子。接着捞上来的是海草,渔网被海草缠绕纠结拧成了一团,“这样网就算废了”。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从十几年前开始于胜本每次下网便都会捞上些垃圾,而近几年变成了渔网里垃圾为主,鱼反而成了稀罕物。《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指出,黄海生态区的环境问题在世界同类海域中较为突出。多种经济鱼类资源几近枯竭;人为污染也使黄海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其中主要污染海域集中在北部近岸。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对小岛子村这种依靠近岸捕鱼的地区影响最为直接,十年来村民们的收获越来越多的只是一网垃圾。根据渔业部门规定,像“丹渔捕0815”号这样的小马力船作业半径为近岸10海里。但10年来,辽东地区不断发展的养殖业使得近岸10海里几乎全部成为滩涂养殖区。大约六七年前的秋季捕鱼期,于胜本正在距海岸6海里处下网捕鱼。突然左右驶来两艘快艇把他夹在中间,艇上一个自称是“滩主”的人对他说:“你的船被扣了,这里是我家养殖区。”不仅是船,连船员都被扣留,滩主递给于胜本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银行账号。“他们让我往上面打几万块钱,不然不放船。”于胜本说。养殖区域的不断扩张、近岸鱼量的减少使得渔民们开始冒险前往深海捕鱼,但这对小马力船充满了危险。每次冒险前往深海,“辽丹渔21081”号的船主刘金广都要把对讲机声音调到最大,小船速度慢,一旦预报有风浪便要开足马力掉头回岸根本来不及收网。一张小渔网要九十多块钱,“有时一扔就是几十上百张”。危险不止来自风浪。一次,刘金广把船开出10个小时航程外的海区捕鱼。放下网后,便钻进船舱睡觉歇息。夜里起雾了,一声巨响让刘金广从梦中惊醒,紧接着“辽丹渔21081”开始剧烈地晃动,“像来海啸一样”。刘金广掀开舱门,“是一艘大货轮擦着过去了”。对于小岛子村渔民来说,雾天中的大船是最让他们恐惧的。大船看不见蚂蚁般的小渔船,刘金广便曾看到一艘货船直接把小渔船压到了海底,“浮上来的只有木头”。渔民们也曾前往中朝边界捕鱼,那里海水未经污染,鱼量远多于近岸。2006年,于国臣再次回到东经124度线附近捕鱼。“到处都是钢壳船”,大得能容下百艘木头小船的钢壳船两两一对,拉起拖网在海上呼啸奔驰,“鱼都被弄走了”。于国臣记得有一次下网没多久,从朝鲜那边远远地就划过来一只小木船。木船上的人也不说话,到了于国臣的船边便上船翻找东西。不多会儿,抱着食物、水和衣服回到木船,又划着桨离开。于国臣这才想明白,“被打劫了”。离开2012年的休渔期,于胜本曾尝试去丹东市里找份工作。但对方不是嫌他年龄太大就是觉得他没什么技能。2013年的春季,于胜本总共打了不到2万块钱的鱼。而这个渔季油钱大约需要2万块,船员工资需1.5万元,加上保险以及需缴纳的各种费用与损耗,成本约为5万元。于胜本赔了3万多块。漫长的休渔期开始了。回航的路上,于胜本和父亲商量着6月到9月这三个月到底干些什么。2012年的休渔期,于胜本曾尝试去丹东市里找份工作。但对方不是嫌他年龄太大就是觉得他没什么技能,“我只会打鱼”。在五六年前的休渔期,小岛子村渔民们曾尝试和养殖场的滩主们“讨一个说法”。渔民们带着长角镐、木棍打上门去,“那帮人让我们揍了。”于国臣说。但没多久,在海上作业的渔船又一个个被“收拾了”。小岛子村渔民们选择了妥协,他们组成船队,每年向滩主缴纳“作业费”。于胜本和12家渔民一起,向自己作业区的滩主交了15万块钱,换来一年的“捕鱼权”。更多的人开始离开。2013年6月1日,休渔日。船队靠岸时于治化正把105张渔网归拢到一起。太阳晒干了海草,扭曲变形的渔网像是一块巨大的抹布摊在岸上,发出腥臭的味道。“修不好了”,于治化从家里拿来柴油,泼到网上,然后擦燃火柴扔到那团“抹布”上。擦了几根,都没点燃。于治化扔下网,回家收拾东西坐上了去往丹东东港的长途车。6月1日的下午,当于胜本、于国臣在家里感叹着年景惨淡,前路无着的时候,于治化走进了东港一家船员中介公司。他决定登上大船,重新当一名海员。而这时候东港渔船的目的只有一个,到朝鲜西海岸“帮艇”。(文中部分受访对象为化名)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破鞋 易拉罐 渔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