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15021011331694.jpg> ■ 《海洋与渔业》记者 黄祖健 通讯员 黎文辉/文图  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辖区内共有7个纯渔村,以渔业为支柱产业,渔业总人口5766人,渔民1450户,渔民劳动力3051人。 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逐渐匮乏,导致渔民生产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围海造陆的需要,渔民赖以生产的捕捞和养殖海域也明显缩减,多种因素制约了渔村的长远发展和渔民的生计。为改变这一局面,大亚湾辖区内各渔村展开了多样化的经营尝试。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32484.jpg>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33524.jpg>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34136.jpg> 霞新村和新村:村企合作共养千亩生蚝 霞新村是大亚湾七个传统渔村中的一个。和另外六个渔村一样,霞新村原来的支柱产业是传统捕捞业。但因近年来渔业资源匮乏,渔民生产难度加大,生产效益低下,村里开始在渔村转型发展和提高村民收入方面寻找新的出路。2012年,大亚湾区海洋与渔业分局为助推霞新村和新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特批了两个渔村各一千亩海域。两个渔村将申请到的两千亩海面与福建企业合作发展海上生蚝吊养。随着项目顺利开展,给参与的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据霞新村村支部书记李文亮介绍,之前村民们也有养殖生蚝,但是都属于散养,面积不大。“三打两建”之后,零星的养殖水面被统一起来重新规划,政府在新村和霞新村两个村外围的海域批了2000亩的水面供村民们发展集体经济项目。 在以村的名义申请了海域使用许可证之后,村里找到了福建的一家企业合作吊养生蚝。项目是由企业和村集体各出资50%,村集体提供养殖所需场地,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并负责产销,双方盈亏同体。村集体出资由村民集资构成,每人限定入股2000元。最终,霞新村共有850人参股。 “最近两年盈利还不错,年前卖完生蚝,预计参股人员每人可分到1500元。”李书记还说。记者来到正在交货的码头,见到经过改造专门用来运输生蚝的渔船来往繁忙,生蚝堆积如山;码头上两台吊机同时运作,将刚刚收获装好袋的新鲜生蚝从渔船吊装到大卡车上。一网袋生蚝就有100多斤,这些卡车满装后就奔往福建。 据了解,当地养殖的品种以太平洋牡蛎为主。正在交货的生蚝都是在农历八月初一投苗的,经过4个月的养殖,平均规格达1两/个。一批收成可以达到500万斤,按照平均价格0.8元一斤来计算,收入达400万元,扣除200万元左右的生产成本,预留明年的物料准备后,剩下的钱就可以用来给村民分成了。村集体和企业的分工很明确,生产活动主要都是由企业在操持,包括养殖和收获,加工和经营等。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很大,技术条件成熟,需要的人手并不多,每100亩下海工作的人数为7~8人。“工人的工作也是多劳多得,收割一斤生蚝提成3分钱。收得多的一天可以赚300元”,李书记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 在养蚝的收益里,村委会还预留了一部分作为基金,以支持村里的发展。“比如村里有小孩子上了大学,那就抽出一点钱来奖励和资助”,李书记说。由于经营状况良好,村委会正准备和福建企业继续合作。相比起直接卖地一次性拿钱,这种集资的方式更容易让村民接受。以村集体的名义去申请用地,村民集体出资,交给企业打理,还可以连续获得收益。加上每人每年600元的渔民补贴(从去年开始分发,政府从专项经费中每年拨出324万元分发给大亚湾的七个传统渔村),一户渔民一年还是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别的不说,因为发钱都是年底,所以可以过个好年,”李书记介绍,因为村企合作的模式进展良好,村里还考虑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其它项目的运作,比如经营休闲渔业等。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35055.jpg>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35712.jpg> 东升村:渔家乐经济在发展 “包两顿正餐、一顿早餐,正餐九菜一汤(海鲜),包接送,包一晚住宿,可泛舟海上,可海岛拾贝,330元/人”。这是大亚湾东升村渔家乐的收费标准,听起来十分诱惑。站在码头放眼望去,接送游客的小艇一字排开。因为是淡季,东升村的码头并不喧闹,向阳处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海货。进村的路上,有的村民在修补渔网,有的村民在给鲜虾剥壳制作虾干。小渔村里最喧闹的地方是在岸边的一户正在摆婚宴的人家,各式海鲜摆在桌上,伴以敲锣打鼓之声,十分喜气。得益于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人休闲旅游需求的增长,东升村的渔家乐逐步发展起来。 打渔为主,渔家乐为辅 和内陆村庄成为空心村的趋势不同,东升村外出打工的人不多,留在村里的也并非只是老幼,青壮劳动力基本上都在本村从事传统的捕捞渔业。但是传统的捕捞效益并不好。东升村的妇女主任罗主任告诉记者,对比起来,虽然打渔的村民收入一直在增加,但总的来说并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一方面,海洋的生态环境一年不比一年,能够上岸的海产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和以前无法相提并论。即使近几年有关部门不断在大亚湾进行增值放流,生物群落总数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村民的渔获也只是稍微增加。如果和内陆的村民收入增长比例比起来,海岛居民的收入增长就更低了。“虽然比起以前来说在经济上也是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一对比就会发现,岸上的经济情况比岛上的好太多”,罗主任说。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40571.jpg> 实际上,渔民捕捞上来的鱼会有人收购,但是规模不大。就算加工做成干货规模也很小,销路也成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村民很早就开始转行经营渔家乐。现在东升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打渔为主,渔家乐为辅。村里232户除了10多户从事休闲渔业,剩下的还是靠出海捕鱼来维持生计。 东升村的休闲渔业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由东莞、深圳等地来的游客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一开始由村委会牵头,大亚湾旅游公司和十几户村民开始合作经营休闲渔业,双方分成。但是因为旅游公司介绍来的客人比较少,所以每年都有退出的村民,到最后所剩无几。当时渔家乐的收费很便宜,一人200元左右,还要分一半给旅游公司。后来旅游公司来客减少,就有村民依靠之前积累下来的回头客资源自己独立做休闲渔业。现在东升岛上专门从事渔家乐的村民有四家。 游客要来游玩就事先电话预约,岛上的饭馆届时用小快艇或渔船到岸边将游客接上岛,游客们便可以开始原生态的两天一夜海岛游了。 渔家乐规模如何扩大 村民自己独立经营渔家乐经济效益比以往和旅游公司合作更好。缺少了旅游公司的规范指导,村委会为村民们提供了引导服务,比如在配套设施方面提供支持,修建环山道路、海堤等基础设施。在安全方面也会进行了引导,包括食品安全和海上作业活动的安全。而有志从事休闲渔业的村民也十分配合,经营状况好的几户村民近几年的收入都比较稳定。 屈阿姨一家人都在岛上经营渔家乐。屈阿姨和丈夫徐大伯管理经营,儿子们往来接送,两个儿媳主厨。徐伯伯和屈阿姨十多年前就开始经营渔家乐,是东升村里最早经营休闲渔业的一户。 “这里夏天人多,冬天人少,旺季的时候一天有70~80人来,最多有100来人,自己家的两栋房子一共50间房都不够住了,得去附近的地方租别人的房子来用。”屈阿姨说,收费按人次,以前的价格是300元/人,现在提价到330元/人。食材就在村口的码头购买,都是刚刚捕捞上来的,十分新鲜,价格也低。这样的家庭餐馆,经营都是靠自家人维持,只有在旺季的时候才会雇用几个小工来帮忙。 徐大伯原本也是渔民,49岁时收起渔网,撑起棚架开始经营渔家乐。“房子在修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日后的发展,所以建的房间比较少,现在想要扩建也很难了,因为岛上比较适合拿来做休闲渔业开发的土地基本上都没有了,要扩大规模只能在原有的房子基础上加高。”徐大伯告诉记者,由于一年分为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从四月份开始到十月份赚来的钱,需要支撑一年的花销。 之前大亚湾旅游公司给每一户合作的村民配备了两台空调,但难以满足渔家乐的发展。“现在村里还在做休闲渔业的有四家。这四家是只做休闲渔业的,还有的散户本职工作是捕捞渔民,但是会在空闲的时候接待一点游客,相当于兼职做休闲渔业。他们是业余的,我们是专业的”,徐伯伯笑着说。 徐伯伯说,经营渔家乐比出海捕捞要好,“到外面(海上)毕竟是大风大浪,没有固定的收成。休闲渔业比较稳定,做得好了收入也高。”目前岛上渔家乐的经营主要还是依靠口碑宣传,怎样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将是东升村这样的休闲渔村需要考虑的问题。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41173.jpg> 金门塘:板房里的渔村 金门塘是大亚湾的一个传统渔村,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要将金门塘建为惠州港煤码头。重新规划之后政府将金门塘村征拆,从2014年4月开始,全村近1200名村民被陆续转移到原澳头港旧址岸边的板房里集中安置。金门塘新村住宅楼4~5年的建设工期内,村民们都将在这个临时的“村庄”里生活。这些举家动迁的村民,将要在板房里渡过一个特别的羊年春节。 金门塘村搬迁安置居住小区工程的西侧道路全长740米,宽22.5米;北侧道路全长147米,宽20米;小区场地平整面积近2万平方米,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场平工程等。政府对搬迁居民的补偿包括了搬家补助、搬迁奖励、过渡期临时安置补助、营业损失补偿等几类,适龄儿童也安排了就近分流就学。更多的配套设施还在继续建设。 板房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整齐。三十排双层板房按照一定的间隔顺序排列,每座板房都漆上了编号。蓝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板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干净清新。板房分为两层,一共72平方米。一般人家都以首层作为客厅。一位正在制作虾干的村民热情招呼记者到屋内参观。相比起村民们之前的老房子,崭新的板房略显逼仄,客厅除了沙发、茶几,电视柜之外没有剩下太多的空间,旁边的厨房外摆着渔民都会配备的冰柜。在厨房旁边,一条小楼梯通往二楼。虽然不大,但双层的构造也使得板房不那么死板。虽然是临时住宅,板房的质量并非只应付临时之需求。墙角的水泥将板房牢牢固定,双层夹板外还有钢筋和钢片支撑,远非人们想象中在风中晃晃悠悠的形象。板房间水电线路的铺设也十分整齐。经过几个月的打理,板房村显得井井有条,充满生活气息。 几个村民在门口制作虾干。老人和儿子、儿媳还有邻居搬来小板凳,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把刚刚从码头买回来的海虾剥皮、去虾线,切开,展开铺在晒网上。几个人在午后的阳光下一边拉家常一边做虾干,一天会工作好几个小时。老人的儿子介绍,这些虾买回来不贵,加工以后可以卖一个好价钱。金门塘村的驻村书记黎文辉介绍,虽然这些虾干鱼干算是金门塘村的特色产品,但是还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主要都是依靠村民自己手工生产,产量低,其收入只能是起到帮补家计的作用。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41920.jpg>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15021011342554.jpg> “冬天这里还是挺舒服的,房子不透风,挺暖和。就是夏天比较难受,很热”,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大亚湾地处低纬度地区,夏天炎热的天气迫使空调不停转,电费开销也变大了。驻村书记黎文辉与“村两委”干部经过走访调研和努力,多次向搬迁工程指挥部和供电部门反映和沟通,为村民争取到了每户300元/月的用电补贴,缓解了村民的经济压力。金门塘是广东沿海为数不多以垂钓海鳗为主业的渔业村,即使搬迁到了临时板房区,黎文辉说也一直在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如何发展海鳗产业,同时也在积极申报省海鳗产业特色村,提高知名度。对这个小渔村来说,海鳗垂钓或许没有办法成为一个高回报的产业,但打上“特色”标签的生产活动可能将吸引更多的商机。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