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贯彻〈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关于推动特色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我市由水产大市向水产强市转变的步伐,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 围绕水产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推动水产产业发展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由生产型向科技生产型转变,由生产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按照“一市一品(鲶鱼)”理念,以打造中国鲶鱼之乡、西部鱼米之乡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渔业产业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进园区,加强重点水产项目建设。按照“立足园区育水产,发展水产壮园区”的理念,通过集合资源、集成技术、集中项目,分期分批创建一批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特色水产产业园区。引导从事水产产业发展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园集聚发展。合理布局种养循环、加工物流、科技研发、综合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板块。支持建设东兴区万亩渔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资中县万亩鲶鱼产业示范园、隆昌市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园、市中区白乌鱼及观赏鱼产业示范园、威远县大水面净水渔业和休闲渔业示范园。 (二)围绕保供给,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按照扩大增量保供给、发展优势特色调结构的思路,结合内江浅丘地形和水资源的特点,依托渔业园区、高标准农田、水产产业发展等项目,大力创建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区。推广池塘内循环、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增殖渔业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强化水源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技术操作规程及标准。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市级种业示范基地10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0个、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0个。 (三)借力国字号,打造全市特色水产品牌。以“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市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利用“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字招牌,积极融入“川鱼”振兴,打造 “内江稻花鱼”“隆昌稻田虾”等地方特色水产品牌。做大做强资中“中国鲶鱼之乡”,重点将“资中鲶鱼”作为“一市一品”主打品牌,发挥“资中鲶鱼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影响力,通过标准化生产、销售物流、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餐饮推广等,形成全省最完整的渔业产业链。以市中区永安镇为核心,发展名优观赏鱼,打造川南地区最大观赏鱼苗种繁育基地。 (四)抓科技创新,建设西南智慧渔业示范市。坚持科技兴渔战略,依托资中和隆昌2个水产专家大院,集聚川渝渔业科研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上海海洋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水产研究所、重庆市水产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补齐我市渔业发展短板,提升渔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着力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网络化控制,创建渔业大数据中心。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开展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示范基地、智慧渔业示范区建设,成立“中国智慧渔业学院四川分院”。 (五)抓融合发展,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科学规划休闲渔业产业,鼓励发展体验式渔业、创意渔业、分享渔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研究渔业集体经营和合作方式,通过土地托管、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推动水产养殖、物流、加工、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按“渔业产业美、渔业文化美、渔村生态美、村民生活美”的标准优化方案,以传统渔业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打造资中渔溪鲶鱼风情小镇、隆昌古宇美丽渔村等一批渔业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 (六)抓培育发展,壮大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扶持一批养殖专业大户、渔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以“互联网+”紧密结合的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加工,电子商务新业态,优化水产产业链,促进转型升级,增强经营实力。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的支持,每年培训500名以上。 (七)抓质量安全,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水产养殖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和产地抽检工作,水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普法宣传,按照“标准上墙、技术落地、记录入档、质量安全”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快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并集生产全程监测、品质认定和产地准出管理、动态核心信息发布与服务等为一体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监管。 (八)抓资源保护,提高渔业水域生态水平。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执法行动,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契机,坚持宣传教育与执法监督并举,严格落实春季禁渔期制度,持续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和交叉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不断提高渔业水域生态建设水平,规范渔业养殖行为,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实施养殖许可制度,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和密度,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推广“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模式,全面改善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自然资源恢复。抓好禁捕退捕工作,确保在2021年前,全面完成退捕任务。重点开展濛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资中龙江水库、隆昌古宇湖、市中区黄鹤湖等水库大水面水质生态修复示范。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水产强市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制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和推进的重要作用。发改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特色水产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支持;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科学规划,强化依法治渔,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特色水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自然资源规划、水利、供电、交通运输部门要对渔业发展提供保障和相关优惠政策;科技部门要支持渔业科研试验示范、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合作部门要支持渔业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合作;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特色水产餐馆、水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制定渔业产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商务部门要大力支持水产电商发展;科协要支持组建特色水产产业促进会;信贷保险担保部门要给予信贷优先和优惠支持。 (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各县(市、区)围绕现代园区确定渔业重点任务,深入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放管服”改革,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园区,投入现代渔业建设。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特色水产产业发展,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与截留,确保资金使用见到成效。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村规划编制工作,优化村用地布局。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腾退等节余的建设用地,优先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三)加强科技创新。逐步建立以水产科研院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水产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更新科学、绿色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落实推广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全市渔业发展中心利用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把产学研结合深入落地,促进内江百亿水产强市建设,为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贡献内江力量。  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11月14日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