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海洋渔业  2020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年会,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奖

   2020-11-13 互联网艺莲园409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11月11日,2020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盛会交流学术。围绕此次大会突出学科综合、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技术前瞻、突出产业主导四大特色,《中国水产》杂志前方记者对参会专家进行了现场采访。希望通过此次专访报道,帮助业内同行进一步把握当前渔业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深化对当前产业亟需核心技术和难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认清未来一段时期渔业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和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11月11日,2020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盛会交流学术。围绕此次大会突出学科综合、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技术前瞻、突出产业主导四大特色,《中国水产》杂志前方记者对参会专家进行了现场采访。希望通过此次专访报道,帮助业内同行进一步把握当前渔业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深化对当前产业亟需核心技术和难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认清未来一段时期渔业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和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得到更好发挥。n2020111310143257.jpg[/imG]——  水产养殖分会场 ——2020111310143783.jpg[/imG]2020111310144221.jpg[/imG]2020111310144863.jpg[/imG]现场讨论热烈李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2020111310145390.jpg[/imG]● 40年来,5次科技浪潮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目前,海水养殖产量已达到2千万吨,养殖海产品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为优质蛋白提供和食物保障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但我们也注意到,现有生产方式养殖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具有高产和脆弱二重性、缺乏高效调控手段,营养物质循环利用效率不高、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尾水排放超标,环境胁迫导致对虾疾病频发,这些都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资源与环境压力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蓝色增长”理念,发展绿色养殖是我国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建立水产养殖容量管理制度,培育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养殖新品种是实现养殖业“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多营养层次生态工程化养殖为发展生态健康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全产业链生产,是推动全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叶金云湖州师范学院研究员2020111310150041.jpg[/imG]● 在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去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新形势下,我国已在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驱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浙江省淡水肉食性鱼类养殖为例,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加州鲈养殖配合饲料使用率已达到90%以上,此外,随着鳜鱼、乌鳢养殖驯食投喂技术的突破,配合饲料推广应用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前景广阔。● 目前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面还不够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养殖业者的传统养殖观念和习惯较难改变,幼杂鱼养殖效果好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大部分养殖户不愿意改变传统习惯和接受配合饲料养殖模式。二是缺少配套的投饲技术。科学、精准的投喂技术(尤其是驯食技术),是饲料高效利用不可或缺的环节。三是配合饲料产品质量亟待优化。相关基础营养需求研究以及使用配合饲料后的健康问题研究亟待加强,开发出营养全面,能够完全替代幼杂鱼的高效配合饲料还有很大的空间。四是亟待政府层面出台“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幼杂鱼,防止残饵污染水质”的强制性规定。陈松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020111310150475.jpg[/imG]● 鱼类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导产业,其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5%左右。但是,鱼类养殖业中存在种质退化、生长减缓、抗病力下降,病害频发等问题,每年因病害造成鱼类养殖业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以上,影响了鱼类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建立抗病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成为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基因组选择技术是培育鱼类抗病高产良种的有效手段,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抗病育种的前沿、高效生物技术。● 近10年来,黄海水产研究所团队累计建立牙鲆家系400多个,通过病原菌感染筛选到一批抗病家系和不抗病家系,构建了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体,通过对参考群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了1,934,475个高质量SNP位点,建立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基因组选择技术,并自主研制了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采用基因组选择技术结合家系选育培育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鲆优2号”牙鲆,其抗爱德华氏菌感染能力提高30%,养殖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均提高20%左右,在山东、辽宁和天津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应用,表现出明显的高存活率和快速生长的优势。同时,黄海所与广西水科院又联合建立了罗非鱼抗病性状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培育出罗非鱼新品种“壮罗1号”,该新品种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提高25%,养殖成活率提高19%,生长速度提高12%,不仅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应用,而且还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由此可见,基因组选择技术成为鱼类抗病高产良种培育的加速器,在鱼类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和种业发展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曾令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020111310150913.jpg[/imG]● 水产养殖病害问题,不仅直接造成水产养殖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已经影响到水环境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威胁人类健康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水产养殖减量用药的意义就是:保护水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类健康,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水产养殖病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比人类医学问题、动物医学问题简单,甚至更为复杂。然而,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明显滞后于人类医学与动物医学。我们在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原因、环境对养殖动物健康的影响、营养与水产动物健康关系、疾病诊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只有在有效地预防疾病、准确地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用药精准用药,才能达到减量用药的目的。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本质上还是养殖过程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宣传水产养殖病害“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在养殖全过程中加强对动物的健康管理,积极预防,减少疾病发生,达到减少用药目的。● 用于水产病害防治的前沿技术很多,比如生态调控技术、免疫预防技术、疾病诊断技术、抗病育种技术、益生微生物筛选与产业化技术,等等,都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以益生微生物筛选与产业化技术为例,益生微生物在调节水质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促进营养吸收、改善养殖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超出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认知,可以显著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与药物使用。未来应该加强益生微生物在改善环境、促进健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优化规模化生产工艺,制定产品工艺规范和标准,引导益生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石连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020111310151529.jpg[/imG]● 随着我国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品总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水产养殖业也开始向绿色、生态、优质、健康方向发展。我们的鲤鱼育种团队适时向市场推出了适于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的新品种易捕鲤,并即将推出两个抗病和优质的鲤鱼新品种。一个鱼类新品种培育成功需要20年甚至30年时间,作为一个鱼类育种工作者,必须提前10年、20年甚至30年预判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的演化与需求,确保20年后培育出的品种适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之初,水产业产能有限,吃鱼难是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育种团队育成了松浦鲤、松浦银鲫、德国镜鲤选育系等速生高产品种,作为当年的主推品种在市场大面积推广,使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我国吃鱼难的问题。这时候,育种的选育目标应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方向如果选择错了,20年后选出的品种与产业需求相背离,将前功尽弃。这时我们的团队,在坚持育种永恒不变的主题——生长速度的同时,坚定地选择了易捕、优质、抗逆等性状作为选育目标,经过20年~30年努力,终于于2017年育成了适于大水面不投食的生态养殖的易捕鲤新品种,这时正值我国提倡大水面生态养殖理念的提出,易捕鲤的诞生为生态养殖提供了一个新品种。进入十三五以来,在吃鱼已不难和病害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优质抗逆品种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新需求,恰在这时优质鲤,抗病镜鲤两个新品种已经过近20年的选育,即将在今明两年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在2008年育成的速生品种松浦镜鲤,连续被农业部作为全国主推品种在全国广泛养殖,对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么宗利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020111310151970.jpg[/imG]● 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压力,我国的淡水和近海养殖面积逐年压缩。我国盐碱水土资源丰富,盐碱水面积达6.9亿亩,在沿黄、沿海及内陆地区均有分布。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和复杂的水质特点,盐碱水土资源利用率仅不足2%。● 2019年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盐碱水养殖列入重要的发展方向。发展盐碱渔业,以盐碱水养殖为核心,以利用盐碱水土资源和修复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挖塘降盐、以渔降碱”的水土一体化工程,可以将白色盐碱荒地变为上可种植,下可养殖的“鱼米绿洲”。盐碱渔业产业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对于拓展我国渔业发展空间,修复盐碱生态环境和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碱水土分布地区大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盐碱渔业天生就有脱贫致富的基因。因此,盐碱渔业产业发展也将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出处:中国水产杂志社)

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

 
标签: 水产 专访 谋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