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 论坛现场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n2020120117264566.jpg>▲ 签约仪式11月30日,由湛江市农业农村局、广东海洋大学主办,湛江市水产学会承办的的“2020第六届现代渔业论坛”在湛江举行。论坛以“双循环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国内外渔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当前国内外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渔业养殖新模式、养殖新品种等方面的现状和经验,为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高端对话平台,促进各方交流、合作与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动我国南方渔业创新发展。自2015年以来,“现代渔业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已成为推动南方渔业发展的品牌活动。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刘少军院士等六位国内著名学者、企业家作为主讲报告嘉宾,分享中国水产种业、养殖模式与技术升级、养殖尾水治理理论与实践、海水稻渔共作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建文、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及各省(市、区)渔业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部门领导及技术人员,国内渔业相关领域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国内外渔业企业、行业协(学)会及经贸团队负责人,湛江市水产学会会员等各界嘉宾共300余人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我国鱼类种业进展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0120117265038.jpg>刘少军院士表示,水产品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具有高蛋白、易吸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我国水产品种类有32000多种,淡水鱼占40%,海水鱼占60%,水产年总产量6457.66万吨,居世界首位。据刘少军介绍,从1996到2020年,我国水产新品种为229个,其中鱼类115个。鱼类新品种形成运用的经典育种技术包括了选育、杂交、性反转、雌核发育等刘少军认为,现代育种应跳出传统育种框架,发展鱼类遗传育种技术综合技术,通过将传统经典育种技术和现代遗传育种技术(1-3代测序、基因组分析、表达差异分析、基因功能分析等)相结合,促进鱼类选育发展。刘少军表示,未来渔业的发展趋向生态育种(回归自然,少用激素;模拟自然,少人操作)、生态养殖(生态优先、机械化、智能化)和销售创新(优质基地+优质物流+品牌餐馆,优质优价),行业应该重视体制创新,发展“政府+企业+科研团队”模式,多做“从0到1”的基础性科研创新。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相利水产益生菌:回顾、现状与展望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0120117265568.jpg>目前国内水产动保企业超20000家,销售额超100亿元,其中含有微生物成分的产品的销售额占据30-40%。田相利教授在论坛中介绍,相关实验表明水产微生态制剂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产品肠道微生态菌群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等功能。他表示,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饲料禁抗、环保等政策,微生态制剂将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他同时指出,目前益生菌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亟待制定菌种评价的指导原则、技术规范。行业在研究益生菌类产品时候要关注菌种的多样性、规范流程,重视新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应用。田相利认为未来在酵素、合生元、新型益生菌制剂、酶制剂的复配等方面可以做进一步探索,同时希望未来在安全、高效、规范化、标准化的目标下,益生菌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俊广东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与模式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0120117270411.jpg>谢骏指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呈现面源性(分散式、非集中式排放)、分散性(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是零散的、分散式的、季节不明显)、低污染(相对于污水而言,养殖污染污染物浓度水平很低)、复杂性(水产品种多、模式复杂,饲料蛋白水平差距大)等特征。针对这些排放特征,可以通过池塘生物膜减排技术、铁碳微电解技术、底泥驱动技术、双碳源理论技术、模块化修复技术和三级塘处理技术进行尾水治理。谢骏在论坛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尾水处理模式,包括三池二坝处理模式、陆基三池模式、底排污处理模式、高位池简易型处理系统、监管型池塘尾水处理净化系统等。广东海洋大学拔尖人才讲座教授陈日胜海水稻-渔综合种养理论与实践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0120117270834.jpg>1986年,陈日胜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由此开始了长期培育工作,到1991年,最终定型品系命名为“海稻86”。陈日胜在论坛中表示,我国淡水资源有限,但存在14亿亩盐碱地和2.1亿亩的围海造田耕地可供开发。而海水稻与水产养殖共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闲置资源,既可以治理养殖环境,又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目前他已在部分区域开展海水稻-渔综合种养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陈日胜详细介绍了稻虾共养、稻鱼养殖、稻田青蟹共养和稻田禾虫共养模式的技术要点,并逐一对比了各模式的优劣。他认为海水稻-渔综合种养具有巨大优势:水资源丰富,不会造成养殖污水排放;可缓解鱼虾蟹在养殖中缺氧、水温高、氨氮超标等问题;水稻有净化水质作用,水产品品质更佳;水产品为水稻提供肥料;养殖业结合,减药、减排。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湛江)奥域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叶锦韶破解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难题之综合解决方案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0120117271329.jpg>叶锦韶指出,我国水产养殖规模呈稳步增长态势,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但养殖尾水污染环境的问题比较严峻,绿色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呈现排放量大、季节性强、排放区域大、排放口分散、水质波动大、瞬时水量变化大、含鱼病防控药物等特点,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行业也存在痛点:水产养殖产品销售价格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缺乏标本兼治、高效底价的技术处理手段,没有可落地执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缺乏合理的收费机制及监督管理机制等。叶锦韶将城市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延伸到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并表明工厂化尾水处理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他在论坛中呼吁,只有制定了合理的排放标准、成熟可靠的技术方案、科学系统的规划方案、可持续的运营方案,才能使养殖尾水处理可持续推进,促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碧沃丰生物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总裁范德朋生物技术治理修复养殖环境的研究与实践500)this.width=500" src=upload/news/2020120117271869.jpg>目前水产产业面临多种环保问题,如养殖水源污染突出、环境污染影响大、养殖尾水治理难等。范德朋表示,近年来业界频繁出现各种养殖尾水污染事件,已经对我国海洋水域、内陆水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业界应重视尾水处理环节。范德朋用多个案例介绍了目前渔业水环境多元调控治理技术,包括渔用微生态制剂及应用、养殖水质调节与增产技术、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大水面渔业水体净化技术、微生物孵化净化设备等。业者可以根据不同养殖方式、规模、面积和池塘分布,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尾水进行治理。(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周礼雄)wWw.yiLeen.COm.cN艺莲园专注中国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综合性农业知识网站,涵盖蔬菜,水果,园林花卉,茶叶,粮油,饲料食用菌,温室灌溉,农业机械,水产,渔业,畜牧家禽,特种养殖,农业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