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渔业  2020  海洋渔业  故事  丰收  海蜇  福建省  水产  渔业发展  渔业经济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意义,海南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电话

   2010-08-31 互联网艺莲园1580
核心提示: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一、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基本情况  目前,海南省已进入热带风暴季节,受到高温、降雨的影响,养殖环境变化频繁,病原容易滋生,导致养殖对象抵抗力下降,水产养殖疾病防治工作极为严峻。7月份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品种增加为对虾、罗非鱼、石斑鱼、卵形鲳鲹、贝类、藻类和爬行类,测报点分布全省,详情如下:  罗非鱼监测面积10000亩,链球菌病发生严重,平均发病率7%,平均死亡率5%,局部发病情况尤为严重。  石斑鱼监测面积5000亩,寄生虫病平均发病率5.1%

今天小编鱼儿为大家分享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淡水海水养殖经验!

一、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基本情况  目前,海南省已进入热带风暴季节,受到高温、降雨的影响,养殖环境变化频繁,病原容易滋生,导致养殖对象抵抗力下降,水产养殖疾病防治工作极为严峻。7月份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品种增加为对虾、罗非鱼、石斑鱼、卵形鲳鲹、贝类、藻类和爬行类,测报点分布全省,详情如下:  罗非鱼监测面积10000亩,链球菌病发生严重,平均发病率7%,平均死亡率5%,局部发病情况尤为严重。  石斑鱼监测面积5000亩,寄生虫病平均发病率5.1%,平均死亡率1.1%,另有部分病因不明;7月份发现石斑鱼暴发性寄生虫病,据不完全统计,仅万宁市港北小海网箱养殖石斑鱼死亡就高达200多万斤,损失达3800多万元。  卵形鲳鲹发病率9.1%,但监测范围较窄,仅发生于局部。  对虾测报面积15000亩,白斑病、肌肉坏死病、红腿病以及病因不明(包括桃拉综合症)严重危害养殖生产,平均发病率分别为8.0%、1.3%、5.3%和6.1%,平均死亡率分别达4%、1.3%、2.6%和3.8%,损失严重。青蟹平均发病率16.1%,平均死亡率0.8%。  珍珠贝黑壳病的发生率很高,达到20%,平均死亡率为3.8%。  藻类病害情况较轻,局部发生白化病及病虫害。  爬行类未监测到病害。  二、防治措施  根据往年的病害测报工作经验,我省的鱼类养殖病害有两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2-4月和8-11月,对虾养殖病害全年均有发生。针对上述情况,结合上月病情调查,我们要加强预防,警惕病害发生,控制病害蔓延趋势。建议做好如下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每5-10天监测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时应严格过滤、沉淀和消毒;注意增氧;定期消毒;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理水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2、科学投喂,保证饵料新鲜无害,定时、定点、定量投喂,定期消毒投料台;每15天左右拌料投喂维生素C、E和免疫多糖等,连喂3-5天,每天一次,增强养殖动物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  3、适当使用中草药预防疾病的发生。抗生素的使用只有在疾病暴发的早期有效,选药要使用国标渔药,不能使用禁用渔药和人用药。  4、坚持每天巡查。注意观察水质和养殖对象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及时发现染病情况并及早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二)治疗措施  1、罗非鱼链球菌病  去年同期发生严重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基地,要注意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已发生严重病害的,要及时做好罗非鱼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防止病害进一步传播蔓延,及时按用药说明投喂抗生素阿莫西林、土霉素或氟苯尼考进行治疗,连续7-10天为一个疗程。  2、石斑鱼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可采用淡水、福尔马林200-300ppm溶液和充氧浸泡鱼体15~25分钟(视鱼的忍受能力而定),连续处理2~3天。同时结合使用抗生素土霉素10克/吨水浸泡一次,按20mg/公斤鱼比例投喂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避免继发细菌性病害。对已死鱼类进行清理,将死鱼捞出集中埋没,避免造成第二次感染和继发细菌性病害。降低放养密度,网箱养殖者视情况对鱼排进行疏散,缓解环境压力,并勤换洗网衣等。  3、对虾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按上述方法采取适当预防措施。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养殖处 

wWw.YiLeen.Com.CN农业信息-致力于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论坛,水产饲料,鱼药,淡水海水养殖设备,鱼虾螃蟹养殖技术,种苗培育,观赏鱼养殖,海鲜批发及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渔具网具。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业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2022013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