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生活» 中医中药药方大全图解,常用中医药方大全

中医中药药方大全图解,常用中医药方大全

2023-09-14 18:41:03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生活中的小常识、日常问题解答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1、一、小青龙汤2、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3、用法:水煎服,分两次服用。4、功能:解表散寒,温肺解酒。5、主治:外感风寒,内停饮水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白稀,甚至呼吸困难、四肢浮肿、口渴、苔薄白湿、脉紧。6、方杰:这个方子是解表化痰的方子。一旦内有水的饮者感受到外寒,每次外寒引起内饮,水寒射肺,咳痰稀薄,呼吸胸满。即使他呼吸,他也不能平躺。外邪解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生活中的小常识、日常问题解答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一、小青龙汤

2、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3、用法: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4、功能:解表散寒,温肺解酒。

5、主治:外感风寒,内停饮水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白稀,甚至呼吸困难、四肢浮肿、口渴、苔薄白湿、脉紧。

6、方杰:这个方子是解表化痰的方子。一旦内有水的饮者感受到外寒,每次外寒引起内饮,水寒射肺,咳痰稀薄,呼吸胸满。即使他呼吸,他也不能平躺。外邪解了,内饮才能解。

7、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为君药。桂枝可以帮助麻黄解表,温杨琪,辅助药物帮助麻黄行水。芍药和桂枝用来调和camp和健康。干姜、细辛温补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至肺,肺可通水道,下至膀胱经,使水在体内正常运行。

8、以督气为痰源;半夏性燥,性温,化痰,已被当作水饮;五味子有敛肺止咳,防止肺气过度消散的缺点,都是佐药。甘草。与其他草药混合,以缓解大麻、肉桂和生姜的强烈愿望。诸药合用,解表化痰,止咳平喘。

9、临床应用:

10、1.本方是温痰宣肺平喘的代表方。凡有咳嗽、白痰、少沫、口干、舌苔白,有或无恶寒发热、汗出多汗者,均可加减。如畏寒无汗,重用麻黄;恶风流汗者,重用桂绍,

11、或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外寒已解,咳嗽未除,则去麻桂香,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太清稀,咳喘不能平卧,则重用细辛、半夏、生姜,以温降不利的寒痰。

12、2.我们加石膏,取名小青龙,石膏汤(《金匮要略》)。本方用于热证患者。

13、3.本方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有一定疗效。

14、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的主药。若肺寒停饮,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如果冷饮咳出肺虚,五味子用量要加大。

15、二、小柴胡汤

16、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17、用法:水煎服。

18、功能:调和表里,扶正祛邪。

19、【主治】用于少阳证寒热交,胸胁胀痛,恶食,心烦恶心,口苦咽干,耳聋眼弦,舌苔薄白,脉数。

20、解决方法:表邪应汗,里邪应降,而少阳病在表里之间,所以既不汗也不降。只有柴胡能透少阳半衰之邪,黄芩能泄里热。两药合用,缓解寒热、胸胁胀满、心烦等症状。

21、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22、 临床应用:

23、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4、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25、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26、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27、三、大承气汤

28、盯铲槐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29、 用法:水煎服。

30、 功能;峻下热结。

31、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32、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33、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荡叮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

34、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35、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

36、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37、 临床应用:

38、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39、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40、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41、 注意事项:

42、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43、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4、四、五苓散

45、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46、 用法:水煎服。

47、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48、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49、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

50、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51、 临床运用:

52、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

53、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

54、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55、 (2) 《伤寒论》 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6、五、逍遥散

57、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58、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59、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60、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61、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

62、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63、 临床应用:

64、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65、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66、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7、六、血府逐瘀汤

68、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69、 用法:水煎服。

70、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71、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72、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

73、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74、 临床应用:

75、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76、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7、七、补中益气汤

78、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79、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80、 用法:水煎服。

81、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82、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

83、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84、 临床应用:

85、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86、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87、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8、八、归脾汤

89、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90、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91、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92、 主治:

93、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94、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95、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96、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97、 临床应用:

98、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99、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100、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101、九、六味地黄丸

102、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103、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104、 功效:滋补肝肾。

105、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106、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

107、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108、 临床应用:

109、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

110、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111、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112、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13、十、温胆汤

114、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115、 用法:水煎服

116、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117、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118、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

119、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120、 临床应用:

121、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122、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123、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Www.yiLeen.com.CN艺莲園提供生活百科,美食,购物,旅游,房产,交通,家居,数码,科技,财经,教育,健康,娱乐,历史,汽车,生活消费门户网站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邮箱:7735370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