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日,2018年惊蛰时间是几月几日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生活中的小常识、日常问题解答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导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物候的变化而设定的,每个季节6个节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春季节气中的惊蛰节气。惊蛰的寓意就是说动物从冬天冬眠醒来了,特别是冬眠的蛇等动物,这是万物复苏的征兆。那2020年惊蛰时间:2020惊蛰是几月几号,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惊蛰的时间吧。
一、2020年惊蛰时间:2020惊蛰是几月几号
二、2020年惊蛰时间:2020年03月05日 星期四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由此可以看出,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此时地球已经到达太阳黄经345度。从这一节气起,气温上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也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我国各地春雷初鸣的时间早晚不尽相同,历经多年的观察,全国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与沿江汉南地区的气候规律大致相同。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鹏)鸣;三候鹰化为鸿。”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据经验得知,惊蛰前后我国大范围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增多,大部分地区开始进人了春耕农忙。把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惊醒了,过冬的虫卵此时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渐多。除却东北、西北寒冷地区仍是一派白雪皑皑的冬日景象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一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一15℃,早已是一派桃红柳绿的春日景象了。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在此节气的防疫要引起重视。“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三、惊蛰打小人
在古代民间,惊蛰传统上是打小人的日子,其中在香港湾仔的鹅颈桥最多人打小人。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广东、香港等地民间的巫术仪祀。希望借由此种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打小人”。
民间打小人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事前预防的消极性仪式与针对特定人士的积极性意识,就其仪式则为模拟仪式与接触仪式之混合。
委托人委托特定的拜神婆、喃阮佬利用剪成人形的纸,纸上则视需求书写特定人士资料或不写任何资料,利用鞋子或其他物品殴打纸张来达到委托者之目的。
打小人一般会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在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便成为打小人的热门圣地。每逢惊蛰,都有不少人前往当地的土地庙进行们刁3人活动,从前多为老人家,近年亦有年轻人参与。
四、惊蛰养生首防春困
惊蛰时节气候转暖,全身循环系统功能开始增强,人体皮肤血管扩张,皮肤及四肢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液分泌也增加,各器官负荷加重,因此供应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大脑会因氧气供给相对不足而感到困倦乏力,出现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精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春困并非由于人缺少睡眠或是患有某种疾病,而是由于人体生理状态正处于调适过程中。尚处于滞后和低潮状态,暂不能适应周边环境。
如何赶跑春困,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一要做到起居有常。每天要早睡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但睡眠时间不宜过长;还要注意保障居室内空气的新鲜流通。春天若紧闭门窗,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多,会助长春困的发生。
二要活动筋骨。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可选择慢跑、踢毽子、室内游泳、放风筝等运动量中等的活动,既能稍稍出汗又不至于消耗过大体力,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还要克服消极懒惰思想情绪。
三要刺激感官。可分别用冷水刺激触觉,用绿色刺激视觉,用提神的气味刺激嗅觉,用轻快激进的乐曲刺激听觉,用麻辣苦酸的食物刺激味觉等。
四可以采用物理治疗。对脑力劳动者、办公室白领等来说,更容易发生春困,休息时可以按摩头部以缓解,居家可以进行蒸气浴以促进血液循环。但切记勿滥用药物治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Www.yiLeen.com.CN艺莲園提供生活百科,美食,购物,旅游,房产,交通,家居,数码,科技,财经,教育,健康,娱乐,历史,汽车,生活消费门户网站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联系邮箱:773537036@qq.com
发表评论